分享

细说汉字:高山景行——说“行”

 杏坛归客 2020-03-06

朱英贵

成语“高山景行”源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谓高耸的山峰需仰视,宽广的道路任驱驰。借以比喻道德崇高与行为正大。其中“景行行止”的前一个“行”是名词道路的意思,后一个“行”是动词行走的意思,这也正是“行”字最基本的两种意思,那么它的构字理据是倾向于前者还是后者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行”字。

一、“行”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行”(xíng),又读作háng,它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如何?让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说文》是如何解释的。

《説文解字》卷二行部:“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行”,就是人们在慢步或者快走。它的字形采用“彳”与“亍”会合成意。大凡跟“行”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行”作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人之步趨也”作了如下的补充解释:

“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爾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析言之也。”

段注的意思是:许慎所说的“人之步趨也”的“步”就是慢走,“趋”就是快走,步与趋一慢一快,都可以称之为“行”,这是对行走意思的笼统说法。而《爾雅》中所谓:“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这是对不同行走姿态的分别称谓。

至于为什么许慎说“行”是一个“从彳从亍”的会意字,段注又做了这样的补充解释:

“彳、小步也。亍、步止也。”

意谓构成“行”的一个构件“彳”表示小步走,另一个构件“亍”表示行走停止了。“行”字就是这样由“彳”和“亍”两个构件构成的会意字,也可能它的构字理据就是走走停停。

其实,“行”字并不是由“彳”和“亍”两个构件构成的会意字,而是一个独体象形字,由于许慎和段玉裁都没有见过甲骨文初文,故《说文》及其段注都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说的,难免将本是象形字的“行”字看成了会意字。那么,“行”字的初文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出它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行”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行”字的甲骨文形体就象四方通达的道路所交汇的十字路口,它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应该是表示名词意义的道路或者街道,而表示动词意义的行走意思当为它的直接引申义。

“行”字的金文与战国文字之形都跟甲骨文字形大同小异。它的小篆形体承继上图金文第二例而來,因字形略有讹变而使得两侧的通道成了封闭的样子,遂失其形。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变为现代汉字的“行”字,其字形则又接近于甲骨文的构字理据了。

“行”字在上古时代就有xíng与háng两种读音,诸如:

《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这两首诗中的“行”则既可读作xíng亦可读作háng。后来xíng与háng两种读音开始分工,人们便将名词意义的“行”尽量读作háng,而将动词意义的“行”尽量读作xíng。其实也不尽然,比如当“行”作为一种古诗的体裁(歌行体)时,尽管是名词意义,却依然读作xíng,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少年行》等。

值得注意的是,“行”在隶变与楷化之后的现代汉字,似乎是由“彳”和“亍”两个构件构成的会意字,于是后人便将其拆分为“彳”和“亍”两个偏旁,并且通常把位于左边的偏旁“彳”称之为双人旁(因为它很像是在单人旁“亻”上边多了一撇)。事实上,从“行”字的构字理据来看,它跟单人或双人都没有关系,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将“彳”、“亍”分别称为“左行旁”、“右行旁”会更为合理一些。

二、“行”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行”字的造字本义当为道路(又读hang)。例如:“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孔颖达疏:“行,训为道也。步道谓之径,微行为墙下径。”再如:“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于道者,莫之举也。”(《吕氏春秋·下贤》)又如:“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见行有笼白乌白鸲鹆而西者。”(唐·韩愈《感二鸟赋》序)

“行”字由此道路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若干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路程(又读hang)。例如:“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诗·小雅·六月》)朱熹集传:“启,开。行,道也。犹言发程也。”再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由此又可引申指道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意思。例如:“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国语·晋语三》)韦昭注:“行,道也。”再如:“世之有饥穣,天之行也。”(《汉书·食货志上》)颜师古注引李奇曰:“天之行气,不能常孰也。或曰,行,道也。”

其二,表示行走。例如:“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诗·唐风·杕杜》)再如:“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唐·杜甫《无家别》诗)又如:“夜已渐深,行三四里,寂无一人。”(清·毛先舒《八月十六夜纪游》)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车船)行驶。例如:“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庄子·天运》)再如:“沙月静,水烟轻。芰荷香里夜船行。”(前蜀·李珣《南乡子》词之七)又如:“车行一路绿阴多,渐疾还徐上下坡。”(林庚白《车行》诗)

二是表示运行。例如:“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书·洪范》:)再如:“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吕氏春秋·去私》)又如:“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唐·白居易《短歌行》)

三是表示围棋下子。例如:“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淮南子·说林训》)再如:“譬犹棋劫相持,争行先后,若一行非当,或成彼利。”(《周书·儒林传·乐逊》)又如:“弈人之说,有数条焉:曰品、曰势、曰行、曰局……行之道,安徐而应之者为上,疾速而应之者为中,躁暴而应之者为下。”(宋·宋白《弈棋序》)

其三,表示流动,流通。例如:“风行天上。”(《易·小畜》)再如:“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素问·举痛论》)又如:“水光知月出,花落见风行。”(清·厉鹗《晚步》诗)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疏通,疏浚。例如:“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汉书·沟洫志》)颜师古注:“行谓通流也。”

二是表示流行,流传。例如:“疫旱并行,人兵减损。”(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再如:“今古文集,遏而不行,惟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又如:“宋代行于民间的小说,与历来史家所著录者很不同。”(鲁迅《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三是表示传布,散布。例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再如:“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

四是表示斟酒。例如:“公又行一爵,若宾若长,唯公所赐。”(《仪礼·大射》)再如:“腊日,赤眉设乐大会,酒未行,群臣更相辩斗。”(《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又如:“全体宾主入席后,行了第一巡酒,公相颤巍巍地高举玉盅,向童贯说了一番祝他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好听话。”(徐兴业《金瓯缺》第九章四)

五是表示出游。例如:“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再如:“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又如:“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林觉民《绝笔书》)

六是表示行装。例如:“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史记·曹相国世家》)再如:“是岁冬,谓余曰:‘子久客,不一归省坟墓?知子以贫故艰于行,吾为子治行。’”(清·翁叔元《纳兰君哀词》)

七是表示经历。例如:“城粟军粮,其可以行几何年也?”(《管子·问》)尹知章注:“行,由经。”再如:“与兄行年校一岁,贤者是兄愚者弟。”(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又如:“戏语之曰:‘贵司行年几何?’则拱而对曰:‘卑职犬马齿五十七矣。’”(清·钮琇《觚剩·巡检附魂》)

其四,表示去,离开。例如:“舟之侨告诸其族曰:‘众谓虢亡不久,吾今乃知之……内外无亲,其谁云救之。吾不忍俟之。’将行,以其族适晋。”(《国语·晋语二》)韦昭注:“行,去也。”再如:“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或留而不行,或行而不留。”(汉·王褒《洞箫赋》)又如:“虽然相公回、百姓安,则怕小生行、雨又来。”(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摺)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去世。例如:“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吕氏春秋·知接》)高诱注:“行,谓即世也。”

二是表示葬。例如:“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礼记·檀弓下》)郑玄注:“将行,将葬也。”再如:“生服之,死行之,礼也。”(《谷梁传·庄公元年》)

三是表示出嫁。例如:“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左传·桓公九年》)杨伯峻注:“《诗·邶风·泉水》云:‘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鄘风·蝃蝀》、《卫风·竹竿》亦皆云:‘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行,皆指出嫁。此行字义亦同。”再如:“子嫁”(《仪礼·丧服》)汉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又如:“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四是表示前往。例如:“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秦风·无衣》)毛传:“行,往也。”再如:“初送武昌寒溪寺,及侃迁荆州,欲以像行,人力不能动,益以牛车三十乘,乃能至船。船复没,遂以还寺。”(宋·苏轼《菩萨泉铭叙》)

五是表示返还。例如:“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吕氏春秋·贵因》)高诱注:“行,犹还也。”

其五,表示做,从事某种活动。例如:“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汤誓》)再如:“意会神交,想得到行得到,一逢春一遇着。”(元·汤式《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行动。例如:“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更法》)再如:“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晋书·谢安传》)

二是表示实施。例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易·系辞上》)孔颖达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再如:“政事之臣得以举其职,议论之臣得以行其言。”(宋·秦观《主术》)又如:“故读之者不辞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而实可试诸行。”(清·查继佐《徐光启传》)

三是表示使用,行使。例如:“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周礼·天官·庖人》)贾公彦疏:“言行者,义与用同。”再如:“其地,道不拾遗,百里往还,不裹粮,不购刍秫。不行银钱,以粟布交易。”(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又如:“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朱自清《背影》)

四是表示赏赐,给予。例如:“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周礼·夏官·罗氏》)郑玄注:“行谓赋赐。”再如:“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吕氏春秋·乐成》)又如:“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汉书·高帝纪下》)颜师古注引苏林曰:“行,犹付与也。”

五是表示兼摄官职。例如:“是时太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吴汉言于帝曰:‘非陈俊莫能定此郡。’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陈俊传》)再如:“丙寅,以益(侯益)兼中书令,行开封尹。”(《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干佑元年》)又如:“宋朝列衔,凡阶高官卑则称行。”(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其六,表示可以。例如:“文字讲说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宋·朱熹《省察》)

由此又可引申为能干的意思。例如:“‘你真行啊!’其中的一个说,‘在这许多专家面前,侃侃而谈!’”(方纪《三峡之秋》)再如:“儿说娘不行,并比划着娘上地的架势。”(康濯《太阳初升的时候·买牛记》)

其七,用作副词:将,将要。例如:“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开则行倍。”(《商君书·算地》)高亨注:“行,将也。”再如:“(旁舍生)乃谋于妻,以女鬻于商人,得钱四十万,行与父母诀,此所以泣之悲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又如:“咸丰妖首于七月十有六日已经丧亡,所立妖崽,今尚未满五岁。行见权奸得志,祸变寻生,余烬虽存,不久自灰灭矣。”(太平天国洪仁玕《诛妖檄文》)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用作副词:又,也,再。例如:“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再如:“我这里行想行思,行写行读,雨泪如珠。”(元·王氏《粉蝶儿·寄情人》套曲)

二是用作副词:辄,即。例如:“(神君)时昼言,然常以夜。天子祓,然后入。因巫为主人,关饮食。所欲者言行下。”(《史记·孝武本纪》)裴骃集解引李奇曰:“神所欲言,上辄为下之。”再如:“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三是用作副词:正,方。例如:“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夏侯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再如:“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汉·宋子侯《董娇娆》诗)又如:“大厦栋方隆,巨川楫行剡。”(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

其八,表示乐曲。例如:“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行者,曲也。此言鼓一再行,谓一两曲。”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例如:“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再如:“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宋·姜夔《白石诗话》)又如:“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宋·赵德操《北窗炙輠》卷上)

二是指汉字字体的一种:行书。例如:“大中初,转少师,中谢,宣宗召升殿,御前书三纸……赐锦彩、瓶盘等银器,仍令自书谢状,勿拘真行,帝尤奇惜之。”(《旧唐书·柳公权传》)再如:“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史·赵孟頫传》)

三是指旧时官吏判文牍,盖始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于可行之事,例在文尾署“行”字,以示照准施行之意。此前,不论内批、三省批答或六部批答一律用“依”字。周必大奏请六部批答改用“行”字,以严上下之别。奉旨允行。遂相沿成制。参阅宋周必大《论依字》、清沈涛《铜熨斗斋随笔》。旧时官吏判文牍,于可行之事,例在文尾署「行」字,以示照准施行之意。盖始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此前,不论内批、三省批答或六部批答一律用“依”字。周必大奏请六部批答改用「行」字,以严上下之别。奉旨允行。遂相沿成制。

其九,表示官名,即行人。例如:“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管子·小匡》)尹知章注:“行,谓行人也。”

由此又可引申为路神名,即行神。例如:“(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肾。”(《礼记·月令》)

其十,(又读heng)佛教语。戒行,指学佛学道的人遵守戒律刻苦修道的行为。例如:“伯玙卒,幼玙末好佛法,翦落长斋,持行精苦。”(《南史·孝义传上·何伯玙》)再如:“地形高显,下临城阙,房庑精丽,竹柏成林,实是净行息心之所也。”(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凝圆寺》)又如:“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唐·白居易《赠别宣上人》诗)

其十一,用作量词,表示斟酒的遍数。例如:“景公筑长庲之台,晏子侍坐。觞三行,晏子起舞。”(《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二》)再如:“吾记天圣中,先公为郡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如:“辽曲宴宋使:酒一行,觱篥起歌;酒三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然后食入,杂剧进。”(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

其十二,表示行为。例如:“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再如:“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荀子·非十二子》)又如:“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三国演义》第九三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品行,德行。例如:“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书·酒诰》)再如:“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楚辞·九章·橘颂》)又如:“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汉·杨恽《报孙会宗书》)

二是指巡视。例如:“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礼记·乐记》)郑玄注:“行,犹视也。”再如:“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管子·立政》)又如:“贼不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三是指行踪,事迹。例如:“驱车背乡园,朔风卷行迹。”(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一)再如:“故考列行迹,以为《皇后本纪》。”(《后汉书·皇后纪序》)又如:“君少读书,慕古人行迹。”(清·姚鼐《河南孟县知县新城鲁君墓表》)

其十三,(读háng)表示军队的行列。例如:“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大雅·常武》)陆德明释文:“行,列也。”再如:“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左传·襄公三年》)杜预注:“行,陈次。”又如:“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楚辞·九歌·国殇)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泛指人或物排成的行列。例如:“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吕氏春秋·辩土》)高诱注:“行,行列也。”再如:“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前蜀·薛昭薀《浣溪沙》词之一)又如:“霓旌千骑入,玉佩几行趋。”(清·朱彝尊《登滕王阁》诗)

二是表示排列。例如:“列星不乱,各以序行。”(《鹖冠子·王鈇》)再如:“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唐·杜甫《雨晴》诗)

三是表示用长的针脚将棉絮等活计连缀起来。例如:“其伍长壮丁,须各备行绵撞帽一顶。上缀号带,傍垂遮耳护项,内缀兜颏帽绳,身置重绵叠布密行。”(清·黄六鸿《福惠全书·保甲·简验壮丁》)

四是表示古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例如:“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

五是用作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例如:“燕王闻之,泣数行而下。”(《吕氏春秋·行论》)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之三)又如:“稳不住齐眉拄杖,猛将咱玉山颓放。原来是歌舞连宵,蜡泪千行,堆遍回廊。”(清·杨潮观《寇莱公思亲罢宴》)

其十四,(读háng)表示店铺,商行。例如:“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汉书·食货志上》)唐·颜师古注:“列者,若今市中卖物行也。”再如:“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

由此又可引申为行业,职业。原指工商业中的类别,后亦泛称职业。例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等差。”(宋·吴自牧《梦粱录·民俗》)再如:“(杭州)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五》)又如:“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老舍《茶馆》第二幕)

其十五,(读háng)表示辈分。例如:“(郑庄)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史记·汲郑列传》)再如:“妇谓夫之父曰舅,夫之母曰姑……子谓母之兄弟曰舅,父之姊妹亦曰姑。皆言与父母行同故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又如:“(张翁)自言与雍丘孟调之曾大父游,历历能道其平生游猎处。孟氏兄弟严事之,如曾大父行。”(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老僧》)

由此又可引申指排行。例如:“宜兴许郎,行二,农家子也。”(清·钮琇《觚剩·蛟桥幻遇》)再如:“我行二;我小时候的小名儿就叫做二鞑子。”(《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又如:“所以我的乳名叫着文豹,因为行八,我母亲又叫我是八儿。”(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

其十六,(读háng)表示器物质量差,不坚实。例如:“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而诛罚之。”(《周礼·地官·胥师》)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古人谓物脆薄曰行。”再如:“以完为破,以牢为行。”(汉·王符《潜夫论·浮侈》)汪继培笺:“古者谓物不牢为‘行’。”

其十七,(读háng)表示处所,多用于称谓后面,犹言这里、那里。例如:“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宋·周邦彦《风流子》词)再如:“那婆娘要逞好手,又去知县行说了,定要把雷横号令在勾栏门首。”(《水浒传》第五一回)又如:“我只得屈身躯代亲哀告,难道是我爹行错认贤豪?”(清·杨潮观《荀灌娘围城救父》)

其十八,(读háng)指人,表示复数,相当于们,等。例如:“便那女娘行心思十分巧,其实的刺不成、绣不到。”(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二摺)再如:“唐太守一时取笑之言,只道他(赵娟)不以为意,岂知姊妹行中心路最多,一句开心,陡然疑变。”(《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根据上面对“行”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行”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行”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行”字的相关成语非常多,总数约在四五百个,其中“行”字又有xíng与háng两种读音,下面分别例释:

(一)“行”字读作xíng的相关成语

其中“行”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若干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行”字表示行走的意思。例如:

按辔徐行——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语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倍道兼行——倍、兼:加倍;道:指行程。每天加倍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急行。语见《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寸步难行——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源自唐·杜甫《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语见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行远自迩——自:从;迩:近。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源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譬)如登高必自卑。”

衣锦夜行——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其二,成语中的“行”字表示道路的意思。例如: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源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其三,成语中的“行”字表示流动、流通的意思。例如:

风行水上——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语见《周易·涣》:“象曰风行水上,涣。”

高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嘹亮。语见宋·晏殊《山亭柳》词:“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雷厉风行——厉:猛烈。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语见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行。”

响遏行云——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语见《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其四,成语中的“行”字表示做、从事的意思。例如:

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源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独行其道——道信念、主张。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语见《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各行其是——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源自《庄子·徐无鬼》:“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

及时行乐——不失时机,寻欢作乐。源自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源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源自《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源自《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 力行近乎仁。”

恣意妄行——恣意:任意,随意;妄行: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语见《汉书·杜周传》:“曲阳侯要前为三公辅政,知赵昭仪杀皇子,不辄白奏,反与赵氏比周,恣意妄行。”

其五,成语中的“行”字表示行使、实施的意思。例如:

兵行诡道——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源自《孙子·始计》:“兵者,诡道也。”

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源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计功行赏——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源自《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源自《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源自《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我行我素——素:平素,向来。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源自《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源自《孟子·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知易行难——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源自《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其六,成语中的“行”字表示行动、行为的意思。例如:

谨言慎行——谨、慎:小心,慎重。言语行动小心谨慎。源自《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克己慎行——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语见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力学笃行——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语见宋·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

量力而行——量:估量;行:行事。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语见《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行成于思——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失败是由于不经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语见唐·韩愈《进学解》:“行成于思,毁于随。”

行若无事——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源自《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语见《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智圆行方——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源自《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而事欲鲜。”

其七,成语中的“行”字表示品行、德行的意思。例如:

才高行厚——指才能高,品德端谨。语见汉·王充《论衡·命禄》:“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其八,成语中的“行”字表示发生、出现的意思。例如:

祸不单行——祸:灾难。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源自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来,祸必重来者也。”

其九,成语中的“行”字表示将、将要的意思。例如: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二)“行”字读作háng的相关成语

其中“行”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两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行”字表示排成的行列的意思。例如:

儿女成行——可以把儿女排成一个行列。形容子女很多。源自唐·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语见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源自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

其二,成语中的“行”字表示行业、职业的意思。例如:

三十六行——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语见清·李渔《玉搔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

行家里手——里手:内行人。指精通这种业务的人。源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批评东西的毛病,说那东西的出处,着实是个行家。”

相关链接:

细说汉字(483):田连阡陌——说“田”

细说汉字(484):周而不比——说“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