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鼓山3号墓主揭晓 姜太公一族的户氏贵族

 songsgt 2016-07-01
石鼓山3号墓主揭晓 姜太公一族的户氏贵族
发表时间:2016-06-24   来源:宝鸡日报

2012年宝鸡石鼓山M 3发掘证物特写

  近日,有媒体发文指出,曾获得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宝鸡石鼓山墓地,其墓主人属于姜太公的家族。消息一出,石鼓山墓葬主人的身份再次发酵,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对此观点,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副研究员辛怡华表示,这一观点在 2014年就有学者提出,墓葬主人可能与姜子牙族亲有关系,对此他也表示赞同,并提出,石鼓山 3号墓主是姜太公一族的户氏贵族。

  存世罕见一“斗子”挖出西周铜禁

  2012年 6月 22日,在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的建筑工地上发现文物,经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各类器物 101件 (组 ),其中一件铜禁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古人盛放酒器的器具,在新中国成立后尚属首次发现,也是经过考古发掘获得的唯一一件。

  2013年 8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指示安排,由省、市、区三级文物部门联合组建的石鼓山考古队,对石鼓山西周墓葬展开科学考古发掘工作。最终,石鼓山墓地共清理墓葬 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 230余件(组)。其中,多达 92件的青铜礼器与 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户”氏墓主与显赫“姜氏”关系密切

  关于石鼓山墓地,争议最为集中也是最激烈的,莫过于出土了珍贵铜禁的墓葬主人到底是谁?作为墓葬的发掘者之一,这也是辛怡华从一开始就在考虑的问题。

  考古人员在这座墓里出土的31件青铜礼器中,发现 16件铸有铭文,虽字数不算多,但信息量大。其中,涉及的族徽有鸟、万、户、冉、曲、单、亚羌等,人名以“日名”为主,有父甲、父乙、父丁、父癸等。这么多族徽与人名涌进一座墓葬中,使得墓主人的身份扑朔迷离。

  辛怡华解释道,“日名”是古代活着的人对过世人的称谓,一般是天干字前加上亲属的称谓,在商代最为流行。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懋镕的研究,姬姓周人是不用“日名”和族徽的。由此判断,墓葬中凡涉及族徽与“日名”的器物,都是非姬姓周人的。在宝鸡地区发现的商人墓葬中,一般都带有腰坑,而该墓没有腰坑,虽然该墓涉及“日名”器物如此之多,显然它们都不应该是墓的主人。

  当然,最有力的证据是在稀世铜禁上的“宝贝”。考古人员发现,铜禁上置有彝、卣、小禁、觯、斗等。显然,这 7件器物是一组套,是一个家族的器物,也说明了墓主身份的尊贵,而在青铜礼器卣、方彝上有一个共同的铭文“户”。珍贵的器物、重要的位置、关键的铭文,辛怡华推断,“这个家族非‘户’氏家族莫属,墓主为‘户’氏家族的一员。”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指出,根据户方彝等一组青铜器在墓内的地位,判断其器主便是墓主,是很合理的。他说,传世的标有“户”这一姓氏的器物出于西安、宝鸡,使人们联想到在今陕西户县的扈。

  据《史记·夏本纪》,夏禹之后姒姓有“有扈氏”,认为“扈”字本从“户”字得声,铭文“户”应该就是“扈”。辛怡华介绍,“有扈氏”为夏禹之后,自然是姒姓,但在《路史》一书中,明确指出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由此看来,有扈氏的确与羌(姜)氏家族关系密切。

  姜姓族属武王之后邑姜也“随份子”

  关于墓葬的族属,李学勤在讨论出土青铜器的中臣鼎时,指出铭文后两字应释“帝后”。辛怡华在此基础上提出:“帝后”即武王之后邑姜,是姜太公之女。 M3中4号龛的器物是邑姜以娘家人的特殊身份助葬的,高领袋足鬲是姜姓标志性器物,说明了墓主与邑姜是一个大家族。

  李学勤说,“帝后”一词曾见于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庚姬尊、卣,其铭有“帝后赏庚姬贝卅朋……用作文辟日丁宝尊彝。”按商周礼制,已亡故的王称“帝”,“帝后”即已故王的配偶,是女性。“中臣”当即《周礼》书里的“内小臣”,是管理王后祭祀等活动的官员,鼎铭“中臣尊鼎,帝后”,是讲这件鼎系内小臣所司,供帝后祭祀之用。根据墓葬及该器物年代,他进一步认为,鼎铭内的“帝后”,就应当是武王之后邑姜了。李学勤特别强调,无论如何,这件中臣尊来自王室,其于墓中存在,表明墓主与周王朝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王姜即武王之后,也叫邑姜,她是姜太公之女。虽然在传世文献中并不多见西周王妃的事迹,但在青铜器铭文中有西周后妃的丰富记载。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中,以“王姜”活动最为频繁,如旟鼎、令簋、叔卣、不寿簋等。通过《帝王世纪》《尚书·泰誓》《孔传》《蔡传》等史籍记载,表明邑姜在周初是一位有相当政治影响力的人物。

  西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非墓主家族的青铜器,一般认为不是战争掠夺就是当时盛行的赗赠制度的体现,这种制度类似于今日的“随份子”习俗。王室重臣的礼器出现在石嘴山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显然不能以战争掠夺得到的来解释,只能是当时赗赠制度的体现,即助葬之器。

  邑姜是武王之妻,被武王称作治理国家的十位能臣之一。同时她又是姜太公之女,自然是姜姓了。邑姜当时地位显赫,常常代替周王行事,自然也可以代表朝廷行事。

  辛怡华强调,“如果这座墓葬中仅仅出现中臣鼎,也可以认为这是邑姜代表王室赗赠给户氏家族的器物。那么,高领袋足鬲的出现,显然表明这些器物不是代表周王室,而是邑姜的个人行为,她以娘家人的身份赗赠给墓主。也就是说,石鼓山的户氏与邑姜同属于一个姜姓大家族。如果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又曾以娘家人的身份助葬石鼓山户氏家族墓葬,那么石鼓山一带在商周时期应该是姜子牙家族的势力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