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涵盖马家浜文化至今各历史时期考古揭开昆山姜里村 6000年文化史
经过2010年7—9月、2012年9—12月两次考古发掘,昆山姜里村基本涵盖马家浜文化以来各历史时期的6000年文化史已经揭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遗址内同时发现不同文化时期的史前水田,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此外,这一遗址的良渚文化时期墓葬,还出现了碎物葬形式,这在国内也还是首次发现。
饭稻羹鱼的马家浜文化 太湖苏州地区在距今1万年以前,曾有人类在三山岛一带活动。到约7000年前,苏州地面大多位于海平面以下。大约距今6500年左右,在太湖西部的丘陵地带又开始有人类活动,发现有骆驼墩、西溪里等遗址。大约6000年前,太湖东部开始有人类活动,工业园区草鞋山遗址、昆山绰墩山遗址以及姜里遗址,都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太湖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为马家浜文化,属于本地的土著文化,并一直延续发展到崧泽、良渚文化。 姜里遗址发现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稻田,以及相配套的蓄水坑、排水沟与水口等水田灌溉系统。孢粉分析反映,当时这里为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的环境; 浮选发现大量禾本科与水生植物以及碳化米; 水稻土内检测发现一定数量的硅酸体等,通过一系列科学测试都证明为水稻田。这是继园区草鞋山、昆山绰墩遗址之后,再次发现的水稻田。水稻田与水田灌溉系统的发现,也再次证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中国稻作农业与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 此外,姜里遗址还发现马家浜时期的河道; 河道旁边还发现了鹿头骨,鹿角上有被切割加工的痕迹。相应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器物有陶釜、炉条等炊煮、烧烤器物,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生活方式。 崧泽文化时期再现水稻田 姜里遗址崧泽文化堆积包括早期—晚期,距今约5900-5300年左右。崧泽文化直接沿袭马家浜文化,遗址内不仅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水稻田,还发现了作为水田灌溉水源的池塘。稻田内检测所发现的碳屑量比马家浜文化时期逐渐减少,是否反映农耕方式上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在一处遗址内同时发现不同文化时期的史前水田,迄今为止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并为研究稻作农业与栽培稻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与此同时,姜里村的崧泽文化遗址发现一处公共墓地,共发现墓葬40座。从层位看,大致分别处于早期偏晚、中期、晚期偏早三个阶段。墓葬方向大部为南北向,略偏西,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其中早期偏晚阶段墓葬随葬器物较少,大多为一件,少数2到3件器物,为石锛、石斧(钺)或陶纺轮等小件器物。大部份墓葬还保留了马家浜时期仅随葬1到2件器物的习俗。而晚期偏早墓葬随葬器物一般在10件以上,不仅有陶鼎、罐、壶、豆、杯、盆、甑等器物,有些墓葬还随葬有玉饰件。如M5号墓随葬有玉璜、玉耳珰、玉坠饰;M3号墓随葬玉璜、玉环、牙镯和陶镯等,不过也有一些晚期墓葬随葬器物较少或没有随葬器,甚至用残器随葬。 还有一些墓葬较为特殊,如M12号墓仅埋葬一头骨,墓主为6-7岁儿童,随葬灰陶罐、夹砂陶鼎各一件;M15号墓为侧身屈肢葬,从墓主骨架状况看,好像被捆绑后埋葬;另外还发现有5个人头骨集中埋葬的现象,无明显墓坑,4个头骨集中在一处,1个头骨单独位于东侧2米左右。这种特殊的葬式是否说明在崧泽文化中期已经出现人殉的现象,也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离公共墓地不远处有姜里最早的村庄,已发现距今5500年左右的土台与居住址。 其中,土台平面为长方形,东西近10米,南北约8米,残高0.6米。土台北部呈斜坡状,上覆盖有一层黑灰。土台上建有房屋基址2座;在土台的东北角发现与祭祀或奠基有关的犬类动物骨架1具。可见当时人们曾在土台上进行过大量的活动,比如焚烧、祭祀、建造房屋等活动。 房址中以F1号房较为完整,呈长方形,四周发现有柱洞16个,直径在0.1-0.21米之间、深0.1-0.2米左右,其中D4、D10柱洞底部垫有陶片;D6、D7柱洞垫有红烧土,起到加固柱子底部的承载力。屋内东北部有一堆红烧土及一圆形坑,里面夹杂较多夹砂陶鼎的残片,此处可能为室内炊煮区域。房址内陆面经过处理,用黄土夹红烧土进行铺垫,较为平整。 良渚文化时期的小家“璧”玉 良渚文化时期已开始进入对偶家庭(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的家庭组织形式,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转变的过渡形态或中间环节),出现了小家。在埋葬方式上,氏族中有身份的高等级人员被集中埋葬在土筑高台墓地上,并随葬有玉琮、玉璧以及一定数量的陶、石、玉器等;而普通人员墓葬以家庭为单位,2-3座墓葬为一组,被埋葬在离居住址不远的地方。姜里遗址良渚文化为早期阶段,主要文化遗存有土台、房址、墓葬与灰坑等。 史前人类在庄稼丰收、建房等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用焚烧柴火进行燎祭,掩埋动物进行奠基,用琮、璧等礼器进行拜祀,开始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宗教仪式。姜里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类似现象更为普遍,在土台上或房址周边到处留下祭祀的痕迹。共有两座土台(土台2、土台3),其中土台2上面发现燎祭留下的痕迹达12处。其过程大致为堆筑完成土台后,先进行焚烧,然后在台上埋葬死者或建造房屋。可惜这次发现的良渚土台上部已在早年被破坏,仅留下一堆一堆的灰堆与土台坡下的一些小墓葬。而土台3上面发现一座房址F8,土台东部发现墓葬3座(M47、M50、M51号墓),分别为二座成人与一座8-10岁小孩墓葬,显然为家庭组合。 另有3座房址,2座为红烧土为主的废弃堆积,仅F8号房保存比较完整。其平面呈圆形,直径3.4米,周边环绕有直径0.19-0.28米柱洞10个。房址建筑基础为红烧土堆筑,之后上面填土建筑居住面。 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一共发现9座,都是普通小墓。其中有一座编号为M13,被单独埋葬在一处,墓坑形状不规则,墓主为一老年女性,周边堆满陶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陶片许多可以拼对完整,大多为瓮、罐、盆类大型器物。这种碎物葬形式在我国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内还是首次发现。 马桥文化时期北南交融 马桥文化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姜里的马桥文化为商代晚期阶段,其灰坑、水井等遗迹超过其他时期。擅长挖坑,出土凹圜底为主器物,原已消失的釜又开始出现,双层腹附带瓦形足的甗完全不同于本地器形等,种种迹象表明,马桥文化与本地土族文化面貌完全不同。之前的良渚文化到了晚期突然消失,至于消失的原因,可能与洪水、战争有关。良渚文化之后有钱山漾阶段和广富林文化,而相继的马桥文化从文化面貌上看,跟它们没有承袭关系。 姜里村有与姜太公相关的传说,姜里潭还有一个“太公墩”,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而“里”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为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史载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周礼·地官·遂人》);‘二十五家为里,二五十家为一里’(《礼记·郊特牲》 郑玄注);‘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姜太公名尚,商朝末年东海上(今山东省)人,曾经辅助周武王灭商。姜里商周时期文化堆积厚达40-50厘米,这些文化遗存是否与姜太公有关,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考古发掘发现“太公墩”地层堆积主要为商周时期,内出土大量该时期的文化遗物,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查阅相关的历史记载:周文王拜姜尚为师。周文王曾对姜尚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后人尊称姜尚为姜太公、太公望。而周文王先君(祖父)古公嬗父为泰伯之父。泰伯从中原奔吴,建立吴国。姜里所发现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会不会是由泰伯以及包括辅助周朝的姜太公在内的姜姓一族所带来的先吴文化?姜里村姜姓都集中在太公墩北侧的后村,是否为姜太公后裔?遗址内出土的大量几何印纹陶,有云雷纹、凸回字纹等仿铜器纹饰,均源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是否与本地文化交融汇合而发展为吴文化?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姜里遗址上还有汉、六朝、唐宋时期文化堆积。发掘出土一口西汉时期水井,深4.50米,井壁用25节直径0.65米的陶圈从底至口部层层叠砌,地面上放置直径70厘米,高65厘米的陶制井台(破碎后掉入井内,清理出土并修复完整),另出土5件陶罐为汲水工具。 方志载:姜里在唐代有与姜辙家族相关的姜王墩(又称凤凰墩);宋代建有老庙,即为现在修复的东岳庙。发掘出土的这些时期的遗物,与历史记载相佐证。□丁金龙 施晓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