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界:良渚玉璧与玉纺轮

 天宇楼33 2017-08-09


从目前所知古文献中首先提到玉璧的作用是在《周礼 大宗伯》中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从此才把玉璧定为礼器,体现了祭祀中的首要地位。首先提到玉璧器形的是《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


 首先提到玉璧形制的是《尔雅》记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馆藏良渚玉璧




目前除了《说文》明确是东汉许慎编著,其余两部均不知作者和编著年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周礼》、《尔雅》当不早于周公旦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最早玉璧,有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原的龙山文化以及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尤以良渚文化出土的数量最多、工艺最精、器形制式也最接近后人所说的璧,到此最初玉璧的作用仍然是不够明确的。



良渚玉器晶体状

良渚玉器风化层

良渚玉器冰裂纹


良渚从早期到晚期出土了大量的玉璧,形状也由早期的小璧直径基本不超过10厘米,到晚期的直径30厘米的大璧,尤以反山墓葬群单个墓葬有出的情况来看,最多出土54块的,有出土40多块的,也有出土20多块的,如此大量精美的玉璧出现,且少数级别较高的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上,有的有简化神徽纹、兽面纹或鸟纹,有的还撰刻玉兆文(早期文字雏形),在当时应该是有特殊意义的,所以有好多学者专家历年来提出了很多假说,如礼天说、祭祀说、财富说、敛尸说等,这些说法均有一定的论据和道理。


馆藏良渚玉璧





追溯一下最早的类似玉璧形制的器物无疑是纺轮,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其纺轮多用废陶片打制,中间穿圆孔,之后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河姆渡文化均出现了陶制石制的纺轮,直到良渚文化瑶山遗址明确发掘出现了两件玉纺轮而不是玉璧,其中一件玉纺轮中孔里还插着一个打磨过青玉杆,圆杆上端呈锥尖状,在尖端对钻以小孔,这整套纺轮的形制在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还依然有人们在使用,可见先民们的智慧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远。玉纺轮本来出土就很少,带玉杆的完整玉纺轮唯独此一件,结合出土的众多纺织物的残片的质量、数量上来看,良渚文化的纺织业在当时也是远远领先于其他文化的。令人费解的是瑶山如此大规模的墓葬群出来了最精美的玉纺轮,却未见一块玉璧,是否是某种原因被剥夺了用璧祭祀的权利,成为考古界的一个谜团。


纺轮


那么玉璧和纺轮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


一,上述那件带杆玉纺轮出土时是和陶器摆放在一起的,虽然此器物如此金贵,但并不是摆放在墓主人身旁,说明当时人们还是把玉纺轮当成是实用器,墓主虽然地位较高,但依旧参与纺织,或者说她对当时纺织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体现她的成就做此玉纺轮给她,结合其他玉璧和纺轮出土时摆放的位置来看,两者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玉纺轮、石纺轮中间圆孔基本都是单面钻孔,孔较小且孔壁光滑无错层,而大部分玉璧除较薄的出土在墓主前胸腹部的小系璧外,较大较厚的玉璧几乎都是双面对钻孔,孔内有错层。

三,玉纺轮中间较厚,往边缘渐薄。可见从它们的用途、制式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能等同于一件器物。





但玉璧的出现,在形制上肯定和纺轮有着必然的联系,不然不可能玉璧这么重要的一种器物和纺轮如此的相似,在此也让我们来假说一下,人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崇拜是太阳崇拜,良渚文化的前身是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期出土的金乌负日牙雕和金乌负日骨匕,两件器物中金乌均背负着圆形带放射状的纹饰,此种纹饰象征着太阳已经证实,充分说明了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拜,纺轮又出现在此时期,在当时纺轮的出现首先生产出了线,线在当时先民们应并非仅用于编织衣物,如当时出现了鱼钩,织网捕鱼、钓鱼需要用线,骨耜与木把相连需要线绳,玉钺与木把相连需要线绳,串挂的装饰物需要用线连接,线作为生产工具的一种辅助工具,给生产力带来了很大的提高,纺轮为当时的农耕、渔猎及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时人们对纺轮非常重视,而太阳也是圆的,可以说从陶制纺轮、石制纺轮到小玉璧的出现,是人们意识形态上的一种转变或者突变,因为它们都是人们生活着不可缺少的,先民们拟纺轮的形状,用珍贵的玉材琢制出玉璧代表太阳以用来祭祀。


河姆渡牙雕




良渚玉器阴刻线

良渚玉器刻画痕

良渚玉器刻画痕


但有个疑问就是玉璧为何中间要有圆孔,如果说单为系挂的话,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璧除了中间的大孔外,还有一个或者多个串挂用的小孔,河姆渡文化的金乌负日骨匕和牙雕中的太阳纹中心也有孔,包括商代金沙遗址出土的金乌负日金箔中间也是镂空的,金乌在孔外缘环绕。是以往大家普遍认为的祭祀时灵魂出入的通道,还是当时太阳中心确实有不一样的物质存在,或者说是之前有学者认为在祭祀的时候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故把玉璧悬挂用作打击乐器。结合以上说到的几个出土大量玉璧的墓葬看,出土时玉璧分组有规律的排列,且一个墓主拥有几十块玉璧,而有的却只有几块甚至没有,这很有可能和当时的祭祀分工有关系。


金沙遗址金箔




在这里我们对孔再深入的了解一下,经过测试玉璧经打击能发出不同的音阶,推测玉璧是祭祀时的打击乐器,如是打击乐器那必须悬挂,之前说的纺轮打孔是单面且内壁光滑,玉璧是对钻打孔有错层台痕,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的话,如果纺轮孔是错层有台痕的,那么在固定纺线杆就不如内壁平滑的单面孔来的牢固稳定,玉璧如悬挂做打击乐器,那么有台痕能使悬挂的璧与绳接触面小更容易摆动,振动的时间也越长,发出的声音也就更加悠长悦耳。不管以上的推论是否正确,从出土的玉璧和纺轮的情况来比较,两种孔是有规律的,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对钻错层这种打孔方式是古人故意这么做的。



从圆孔的象征意义上来看,我们再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璧身也就是所说的“肉”代表着天,而中间的圆孔 “好”代表着太阳,所以出土的不都是圆形玉璧,也有委角方形的,也有不规则的圆形,因为天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当时的古人是无法具体看到的。玉璧既是祭祀天的神物,又是祭祀活动中用来打击发出声音的工具,也是有一定的可能的。




以上论述仅作一家之言,只是为众多爱好良渚文化的朋友,和研究良渚文化的专家学者,提出一点新的方向供大家参考。还有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现的不同形制的玉璧,有望在今后加入进来一起研究比证。良渚出土了同时期文化中最大最美的玉璧,出土了同时期文化中唯一带玉杆的玉纺轮,出土了同时期文化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纺织品,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人们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追求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是我们后人值得去敬仰和尊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