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玉器的种类及演变

 长思生戒 2015-11-19

 

中国古玉器的种类及演变

 

中国古代玉器从单一的生产工具发展到几乎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用器,有成千上万件。按用途大致可以分成礼乐器、仪仗器、丧葬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杂器八大类。

()礼乐器

礼乐器的产生源于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规定的整套礼制。这种制度规定了严格的、不准逾越的等级差别,借以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主要体现在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的璧、琮、圭、璋、琥、璜就是礼器。其次如瑗、环、玦、珑等在不同时期也曾作过礼器。

璧:形状: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说文》释璧:瑞玉,圜器也。。《尔雅》说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肉为好的二倍,为璧。所谓肉即边,好即孔。实际上,边径为孔径二倍左右的璧并不多见。

用途:器:《周礼》说璧是祭天的礼器;礼物,史书上不乏以玉璧作为馈赠品的记载;作佩玉,这种玉璧一般较小,往往璧身有穿孔或系痕;随葬品。大量的新石器到汉代的墓葬发掘证实了这一点。

演变:
璧的发展大约经过了素璧、有纹璧、出廓璧、异形璧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些阶段,部分种类是共存的。璧从石斧发展而来。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种状若方形的石璧,表明了有孔石斧向圆形演变的倾向。在新石器时代,石斧是男人的专利生产工具,由石斧转变而来的玉璧,代表男性、阳性,成为祭天的礼器。
早期玉璧的特征:①状近方形;②边缘近刃形(石斧演变遗留的痕迹。红山文化)的玉璧;③边缘无刃形,较厚,圆孔往往有对钻痕(良渚文化);④光素无纹。
有纹饰璧在商晚期即已出现,起初是有的玉璧肉面刻有数圈同心弦纹。西周开始出现龙凤纹璧,并于东周以后兴盛;春秋中期龙凤纹的龙凤身躯省减省,并突出龙的地位;春秋晚期龙纹进一步简化,凤纹消失,只用S纹表示龙头,以卷云纹代表龙身龙角。这种蝌蚪状简化的云纹就是战国谷纹的渊源。战国时起,出现谷纹、蒲纹璧,且常与龙凤纹一起使用。一般内外圈龙凤纹,其间饰谷、蒲纹。镂空纹璧以及镂雕出廓璧在战国也开始出现。到汉代,出廓镂空雕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廓部分愈变愈长,以至长度几乎与璧径相等;玉璧纹饰的中心似乎已移到廓外,外廓纹饰更加精巧,璧肉则只有简单的纹饰,整璧部分变得无足轻重。西汉始,外廓还有雕上“益寿”、“长乐”、“宜子孙”文字的。东汉以后,璧发展急剧转衰。

说明: 4.jpg

玉璧  良渚文化

 

说明: 3.jpg

方形璧 红山文化

说明: 图片3.jpg

青玉龙纹璧 商代晚期

说明: 图片4.jpg

玉璧 战国早期

说明: 图片5.jpg

玉双凤饰谷璧 西汉中期

说明: 图片6.jpg

透雕蟠螭饰璧 东汉

说明: 图片7.jpg

透雕双龙谷纹璧 西汉中期

说明: 图片8.jpg

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琮:
形状: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作正方或钝角四方的器物。《周礼·大宗伯》:琮之言,宗也,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但考古出土玉琮未见八方形者。
用途:祭地之器,所谓以黄琮礼地。或说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器物。除此,可能还是宗后及夫人的瑞玉,也人认为它代表女性,象女阴之物,是古人崇拜性器之对象。玉琮从良渚文化早期出现,良渚文化晚期到商代达到鼎盛阶段,西周开始渐渐衰落,春秋战国以后,主要成为敛尸用器,玉琮式微,汉初尚有极少数,大约在东汉已不见,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良渚文化早期玉琮内外皆圆,且造型规整,构图严谨,纹饰为阴线刻神人兽面纹,图案线条流畅而对称。内外皆圆这种雕琢手法,一直影响了玉琮的整个历史阶段,甚至青铜器纹饰的构图也受到玉琮的深刻影响。
良渚文化中期,琮造型变为外圆内方形,并由单节向多节(驵琮)发展,同时纹饰由平面表现兽面纹变为以每节转角为中线。雕琢带冠神人兽面纹,纹饰繁复精细。
晚期:琮向长和下细上粗的方向发展(最长达33厘米)。兽面纹又归于简单,常常在每一节的转角线两侧雕上一两个圆圈,仅具象征性。从早到晚,玉琮遵循着由圆变为内圆外方;由短变长;纹饰由简单复杂简单演变规律。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9.jpg

玉琮 良渚文化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0.jpg

兽面纹镯式琮 良渚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1.jpg

玉琮 石峡文化

 

石峡文化: 石峡文化是中国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广东曲江石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的中上游地区。年代约距今四五千年。石器工具普遍磨光,有弓背两端刃、有段石锛、有肩石锛、凿、钺和镞等。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2.jpg

玉琮 良渚文化

商代玉琮,承良渚文化发展而来。明显特征有:①长度变短,从不足2cm10cm左右(妇好墓出土的琮高仅2.7cm,另一件大琮高10.4cm)。上下宽度渐趋一致;②外周转角由接近钝角变成直角或仅象征性保留四根长形柱子,而不是方形切割;③中心圆柱的外边由良渚文化的与圆柱相切,变成割线,将圆柱外边割去,仅剩四条弧状线;④阴线刻兽面纹变为双刻或浅浮雕商周式兽面纹;⑤琮体由细长变粗矮,中心上下对穿圆柱与方筒界线更加分明。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3.jpg

玉琮 商代晚期

西周以后的玉琮,以多节琮常见。与良渚文化和商代相比,多节琮琢制工整,给人以四平八稳的印象。琮器身粗短,上下宽度一致。兽面纹琮承袭商代,变化不大。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4.jpg

鸟纹琮 西周

春秋战国,琮已式微。除驵琮外,总的特点是制作粗糙,如辉县春秋墓中出土的一件只是草率地琢一圆孔和象征性的四方柱,另一件传世品,在一圆柱外加四个中空方柱。此时的素面纹琮增多,有纹饰者,也多为当时流行的云纹、谷纹、重圈纹。
汉代琮极少量,主要特征是中部圆柱明显高于四角方柱,基本都是素面。由于是传世品,断代较难。考古发掘,只在河北满城汉墓和江苏连水三里墩西汉墓各发现过一件旧玉琮的改制品,大约在汉代已不用玉琮。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5.jpg

鹰座玉琮 西汉后期

玉琮历经三千年的发展演变,形制由早期的手镯演变为内圆外方的琮。又由良渚文化晚期的细长演变到商代的粗矮,纹饰由早期的细阴线刻兽面演变为驵琮纹、兽面纹。玉琮的放置是小头在下,大头在上。这样放置的原因有人分析,是兽面是嘴小(下小)、头大,这种放置更便于表现兽面,以转角线为中线刻出的兽面比在同一平面刻出的也更具立体感。


长方形或一端凸出的长方形薄片,平的一端有穿孔。有平首、尖首两种。《周礼》说: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圭在举行祭祀大典时用,所谓以青圭礼东方。有人认为,从古书上看,天子颁给诸侯的瑞器都是圭和璧,结合其形状来看。它有可能是男性性器的象征。

圭从商中期出现。平首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制变化不大,到东周以后渐渐减少。西周以前,窄长条形,圭尖呈锐角三角形。春秋开始仍以这种圭为主,但出现了圭身加宽,下端略宽,上端略窄呈梯形圭的变化,首与圭身界线较模糊,不易分别。到战国,圭的形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圭首和圭身界线更加模糊,有的整件圭变成一个圆锥形,或顶角为圆弧状的圆锥体;另一种是圭身为标准的长方形,圭首为等腰钝角三角形。后者一直到汉代都有延存。从战国起,出现了饰谷纹、蒲纹的玉圭。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6.jpg

尖首玉圭 春秋晚期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7.jpg

平首玉圭 商代早期

 

璋:《说文》云:“半圭为璋”。大多数人认为所谓“半圭”是指圭形纵剖为二的形状,也有人认为是从中拦腰横断后的形状,难以定论。图示之璋为大多数人的看法。璋为礼器。《周礼》中说:
“以赤璋礼南方”。

 

说明: http://img4.ph.126.net/NIHfgGjuoaph3jkR2S40Qg==/2517230716740401534.jpg

玉璋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文化有相似性,近似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8.jpg

玉璋 春秋晚期

 

 

璜:标准的璜,形似半个璧。《说文》释璜:“半璧也”。即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可系绳作佩饰。实际上,符合半璧形制之璜并不多,相当多的璜只有璧的三分之一,即弧度120°左右。璜是最早出现的佩饰之一,后来渐渐演变为礼器。《周礼》有“以玄璜礼北方”之说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19.jpg

双龙首璜 战国晚期 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的璜(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主要有3种形制,即半璧形璜,折角形璜、弧形璜。半璧形璜和折角形璜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形制没有多大变化。弧形璜从早期圆条形变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宽板如同扇面之形。除弧形外,动物形玉璜从商中期开始出现。晚期,除少数仍作弧形,大多制成龙形、鱼形等,或雕出细部,或仅阴线刻出轮廓。 
纹饰上:素面璜使用的历史很长,直到汉代都有。有纹璜在良渚文化晚期悄然兴起,璜面上阴线或浅浮雕兽面纹;商周有纹璜兴盛。商代玉璜有琢成各种人形和动物形,如虎、龙、鱼、鸟形。有的璜形佩两端分别为动物的头和尾。有的又将璜琢成动物双头形。战国的玉璜,除琢成动物形外,璜饰多饰蒲纹、谷纹。
玉璜作为礼器或具有宗教意义应是较晚的事。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一件良渚文化晚期的半璧形璜上琢制有精美的兽面纹。兽面纹具有驱除邪恶的功能,纹蕴涵着宗教意义。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0.jpg

半璧形璜 江淮地区原始文化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1.jpg

折角形璜 崧泽文化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2.jpg

弧形璜 春秋晚期

琥: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虎形器。琥是礼器中的“六瑞”之一。《周礼》中说:“以白虎礼西方”。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3.jpg

玉虎 春秋早期 河南省博物馆

 

瑗: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圆孔,其孔径与边径之比为l:2,瑗的主要用途一是请召的信物。《荀子》说:“召人以瑗”,即欲请人来时,叫使者持瑗而去;其二,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据说古代帝王上台阶时,手执瑗之一边,引导者执另一边。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5.jpg

玉瑗 商代中期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4.jpg

玉环 战国早期 山西省博物馆藏

 

珑:用玉琢成的龙。亦称玉龙.
当今许多学者把远古玉器中许多怪异形动物泛指为龙,有的又将龙形或龙纹玉器称珑。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我国民俗,大旱求雨时常祭龙。这种玉龙,可以视为礼器,然而,并非有龙纹的玉器都是珑。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6.jpg

玉龙 红山文化

 

玉磬: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尺状的器物。从殷商到明清都有玉制的磬。磬是中国上古时宫廷举行大礼奏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在商周的墓葬中,出磬者,都是身份较高的人.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7.jpg

翠太平有象磬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

 


指各种玉制兵器。如戈、刀、戚、钺、牙璋、斧等。这些器形源于实用器,但在原始社会晚期和青铜时代的玉制戈、刀、戚、钺等多无使用痕迹,主要为仪仗用器。


1、玉戈:是商周最重要且出土较多的一种玉兵器。玉戈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与铜戈略有差异的是,玉戈多双面刃,上下靠刃部有棱,有胡玉戈出现很晚。玉戈有长1m,也有短到35cm的。玉戈大约是来源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一种长条形尖头石镰。最早的玉戈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晚商玉戈大为盛行,春秋后期,几乎已见不到玉戈。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8.jpg

兽面纹乍册吾玉戈 商代晚期

2、玉刀:刀一般为船形兵器。玉刀主要在商代,常见有柄与无柄两种。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29.jpg

王脊棱刀 商代晚期

3、玉戚、钺、戚璧:都属于玉斧的一种,由石斧演变而来。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0.jpg

玉钺 良渚文化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1.jpg

玉戚 西周早期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2.jpg

兽面纹玉戚 商代

4、牙璋:形状近似玉戈的端刃器。刃缘内凹,有两个不等长的锋尖,援部上下边均呈略凹弧线形,内上有一小圆穿、有阑,饰以繁细的齿牙。标准的牙璋虽只出现在商代,但并不是突然消亡的,在西周还可以见到牙璋的变体,如图一件器物的援略呈弧形,另一件“牙璋形器”,援末略呈两锋尖。这两件器物可能都受到商代牙璋之影响,但形制已有些面目全非了。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3.jpg

青玉牙璋 商代晚期

 

()丧葬玉


受鬼神观念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古人相信人的死亡,是灵魂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还相信,要想灵魂永存,得设法保护死者遗体,不让其腐烂,于是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认定玉能保护死者尸体。从战国开始,渐渐发展成一套丧葬用玉制度。这里的葬玉,是专指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历史上用过的葬玉主要有瞑目(包括面具、眼帘和眉)、玉琀、玉握、玉塞、玉衣等几种。


1
、瞑目:又名缀玉面幕。完整的瞑目是按人体玉官位置覆盖的各种形制玉片。瞑目之上,多用玉石把眼鼻口部显示出来。西周已出现眉及眼帘,器身有小孔,应为供穿连,覆盖在死者面部及冥中织物上的器物。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完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缀玉面幕。一般认为缀玉面暝是金缕玉衣的祖型。
2
、玉衣:又称玉匣。用金丝或银丝将上千件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用金丝联缀者称金缕玉衣,用银丝者称银缕玉衣。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4.jpg

金缕玉衣西汉中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3、玉琀:放入死者口中的东西,叫唅或含。以玉制成的口含称玉琀。让死者口唅东西,最初的用意大概是不愿死者空口而去,渐渐附加上了保护尸体、灵魂永存的色彩。
所含东西,多为时人认为贵重之物。商周含物为玉或宝物、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方片玉饰、短玉管、珠、贝等。到汉代盛行用玉蝉为唅。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5.jpg

玉蝉 西汉后期

4、玉塞:堵住死者九窍(眼、耳、鼻、口、前后阴)的玉器。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圆柱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古人认为堵住死者九窍,可使尸体不朽。
5、玉握:葬死者时,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早期并无统一规定。新石器时代多用獐牙勾,商代有握贝,西周有握碎玉片者,汉代盛行握玉豚,即小猪。猪从原始社会起就是主要家畜,是财富的象征。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有用大量猪头随葬的,汉代玉握用猪形,大约也是愿死者拥有财富的意思。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6.jpg

青玉面罩 西周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7.jpg

玉豬()  西汉中期

 

 

 

()佩饰
佩饰器十分庞杂,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类。璧、璜、瑗、环形器也有作为佩饰器者。许多器形较小的板状体,器身有穿孔的各形器物都是佩饰,西周以后,佩饰发展成为成组的组佩


1、玉玉玦 马家浜文化:一种环形有缺口的玉器。《白虎通》:玦,环之不周也。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就有玦形器出土,直到春秋以前,多作为耳饰使用。另外,还有符节的作用。古书上说,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史记》记载,鸿门宴上,范增劝柔寡断的项羽早做决断除掉对手刘邦的时候,即举起随身所佩之玦暗示。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8.jpg

玉玦 马家浜文化

2、项饰:若干件玉器组合成封闭的圆圈,佩于颈项,即为项饰,是现代项链的发源。最为精美的是战国秦汉时期装饰玉舞人的项饰。这种以玉舞人作为主要部件的项饰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基本构型为:一个大项圈坠子下再连一小圈(春秋时有的小圈为冲牙、觿组成,如同佩饰的下半部分),以金线或丝绳串上各种珠宝玉器,大圈顶部垂坠上吊一板状体玉舞人。舞人一手高举及顶,一手下垂。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39.jpg

玉串饰 良渚文化

3、玉镯:戴在手上的环形器。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墓葬中曾发现一种由两件半璧形玉片组成,接合处有孔的玉环,它套在人骨架上,无疑是手镯。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0.jpg

玉镯 良渚文化

4、珩:全佩的主干部分。
全佩上各种杂佩,都垂在珩下。珩可能由一块玉,也可能由两块玉做主干,其形制不定,以在全佩中的位置来确定,只要在全佩中起主干作用就是珩。

5、牙:全佩下垂的器中,两旁两个,叫做“牙”,与当中的冲相撞而发出声音,牙多作片状,镂雕,成双使用。
6
、冲:全佩下垂的器物,当中的一个叫冲,有冲击两旁之牙而发出声音的作用,与两旁之牙合称“冲牙”。冲的形制多方形或璜形,考古出土有方形冲,中间有圆孔,外边有凹口。有的是一个蛙形,这种形制较为特殊。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4.jpg

玉冲牙 春秋晚期

 

 

7、觿:一种角形器,状似冲牙,但觿为圆柱形,一般不成对。《礼·内则》:“左佩小觿,右佩大觿。”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1.jpg

玉觿 西汉中期

 

8、搬指:作圆筒形。一般认为此器是由玉韘演变而来。韘为射箭用具,有钩弦之钩,搬指却无。
最早的是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韘,体作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有斜口,可以套入成年人拇指。正面用双钩线纹饰兽形,兽口向下,细长眉;菱形眼,两耳向后,有一对尖角,身延伸于两侧且略上竖,尾下垂,短足前屈,足端有三爪,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背面靠下端横刻有一凹槽,用于容纳弓弦。这件搬指既可套在拇指上,又可用于钩弦。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2.jpg

玉韘 商代晚期

9、组佩:成组成套的玉佩饰。又称全佩。由璜、环、冲、牙垂直悬挂组成佩饰。组佩上有珩,下有冲牙,中间佩璜。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3.jpg

组玉佩 西汉前期

 

10、璜形佩:只要弯曲成120180°弧度,两端有孔者,都被视为璜形佩。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6.jpg

璜形佩 西周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5.jpg

玉凤 商代晚期

 

 

12、龙凤佩:龙凤形合雕一体的佩饰。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7.jpg

玉龙凤形佩 六朝

13、玉人:是一大类。从早期的板状体到圆雕,从佩饰到宗教的玉佛,形形色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
早期的玉人,共同特点是玉人头较多。
商晚期玉人头出土颇多。器形及用途已发展为板状佩饰和主体圆一雕陈列用器。前者有一至数个穿孔,后者一般无穿孔,底部有平面或二、三个接触点的都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便于摆放。圆雕玉人可以分为两种型式:I型:圆雕人头。可分二式:I式,写实性较强,如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人头,圆弧型顶,眼窝深陷,直鼻,小嘴微闭,侧面各有一紧贴头部的耳朵,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与真人相似。颈下有圆孔可穿系。Ⅱ式:高冠带角,臣字目,嘴宽扁,是一极为夸张的人头形。

Ⅱ型:圆雕玉人,雕出人身从头至足之形,亦可分为二式。I式:站立形,以妇好墓所出男女合雕裸体玉人为例,两面轮廓基本相同,头上有两个角状发髻,腰细短,腿粗长。男性双眼外凸,眉宽长,双手放胯间;女性眉微弯,脸清秀。Ⅱ式:一为戴冠侧身跪坐形,头盘长辫并带冠,冠在靠额前卷成圆筒状,双唇紧闭,臣字目,吻部微凸出,上身穿交领窄袖口衣服,衣上饰云雷纹,腰束宽带,足下着鞋,左腰插宽柄形器。形象傲慢。另一人为无冠,跪坐,双手抚膝状。头顶中心梳一短辫,下垂到颈部。赤足,有衣。胸部雕兽面纹。两腿间有一圆穿,可以插嵌,有人推测其为女奴隶形象。
总的说来,商代玉人与其它器物上的人物形象接近。纹饰和形象都有典型的商代风格。
西周玉人发现不多,未见跪坐或双腿分开站立形。西周的玉人似乎更注重写实。周原出土过一件圆雕玉人头。卷发,深目、高鼻,很象西域人,比例、线条与商代有明显的区别。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的两件玉人,头戴高冠,着长袖长衫,双手插在袖中,拱于小腹上,衣服盖到脚。整个器形呈柱状。传世品中有两件定为西周的玉人,均戴尖顶形高冠,单脚跪坐,器身也趋向长柱形。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人雕刻精美,人体各部位比例也更为合理,主要造型特征是:玉人头部所占比例明显过大,双于插于袖中拱于胸前,衣服盖近脚踝部,衣服上纹饰较少。
战国玉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区域特色。人体各部位比例适当,写实性更强。如河北平山中山国所出玉人,其中一种头上有牛角形冠(发髻?)双手拱于胸前,长衣窄袖,衣上有几何形图案纹饰。另一种为中原人形象,从正面看,除头部有些轮廓外,在肩以下至脚象一个竖长方形,双手拱于胸前。人物表情严肃,刻板。

战国时期的玉人出现上述刻板情况,可能是因为另一种全新形象的玉舞人出现,使传统题材趋于停滞,甚至倒退。玉舞人扭动的身躯和飘逸的衣袖,以及一袖甩过头顶、细腰、杏核眼的造型,都反映出战国时人摆脱了传统礼教束缚,生活潇洒、奔放,同时,玉工对生活的观察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汉初的玉人,一改战国的窄袖,变成大袖,有一种玉人面部表情呆板,双手下垂,长袍从腿以下呈喇叭状,和同时的一些陶俑极为相似。此外也有象战国那种长方形状的。
汉代还有一种常见玉人—翁仲。器身呈长筒形。雕法粗糙,长袖大袍。实际上它是由战国的那种呆板玉人演变而来的,由于玉工只用几刀雕出,故有“汉八刀”之称。
汉代玉舞人,身肢的扭动更厉害,腰带更长,甩袖越过头顶,为其显著特征。
魏晋以后,受民族融合和佛教的影响,开始用玉材雕佛。北魏宣武帝元恪于恒农荆山造珉玉丈大佛。玉材太珍贵难得,在得不到时以白石或粉石代替,但题铭仍称“玉”。新疆产玉的地方和阗国也用玉造过佛像。
元代丞相伯颜在于阗国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脂。
清代宫廷中也曾用玉碾佛,还从缅甸引进白玉佛,供奉在全国一些名刹中,供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玉佛越雕越大。
汉以后的玉人,主要据刀法、衣饰断代。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8.jpg

玉人 江淮地区原始文化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49.jpg

腰佩宽柄器玉人 商代晚期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50.jpg

玉舞人 西汉前期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51.jpg

青玉坐佛像 清中期

 

 

() 生产工具
以玉材琢成生产工具,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随着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和铁器的出现,玉工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玉工具有斧、锛、箭、镞、斤、凿、刀等,与青铜工具形制基本一致。殷墟妇好墓,三星堆祭祀坑、江西新干大墓等处都出土了大量玉制工具。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53.jpg

玉铲 商代早期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54.jpg

玉锛 商代晚期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55.jpg

玉鏃 商代晚期

() 生活用器

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的玉制器皿出现在商代,如玉簋。战国秦汉,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与同期的陶、铜、漆器形制相同。唐宋以后,玉碗、碟、杯、瓶、文具、酒具都有玉制品,仿古玉器皿也在这以后开始制作。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56.jpg

白玉八瓣花形杯

 

() 陈设
有玉山子、玉屏风、花插、香熏、玉兽等。玉陈设虽以清代多见,但商周时的一些无穿孔小件圆雕玉器也可能是玉陈设。有些仿古玉器皿也是为陈设而制。
1、玉山子:所谓玉山子,即以玉雕成一座小山,上面雕以树木、房舍、人物,以园林型和山水画型题材居多,因为是小型化了的立体山水,故称山子。明清时才出现这种造型。玉山子以清代最为有名,如大禹治水图等。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1.jpg

青玉秋山行旅图山 清乾隆

 

 


2、文具:文房用具。如笔筒、镇纸、笔架,都有用玉为材制成的。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59.jpg

青玉桥形笔架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0.jpg

白玉双蟹镇纸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杂器
不能归入以上几类的器物,归入杂器。比较常见的有带钩、如意、璇玑、刚卯、玉带、玉剑饰等。
1、带钩:用在服带上之钩,主要是缀在腰带上钩挂佩物,器身略呈“S”形,一端有钩,背后有柱。最早在战国早期墓葬里即出土有玉带钩,因此它不是一般认为的由战国中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中原内陆服饰发生了大的变化,带钩才、大量出现在中原的。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2.jpg

包金嵌玉银带钩 战国中期

2、璇玑:从汉代起,人们认为所谓璇玑是观测天象用的仪器。后人将一种璧形、外廓周围有向外顺向凸出尖角状的玉器称为璇玑。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该器是从璧演变而来,其真正用途尚待进一步研究。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3.jpg

玉璇玑 商代早期

3、刚卯:四方柱体小玉器。为便于佩带。自顶至底有通心穿。方柱体四面每面有字2行,共计34字:正月刚卯既夹,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命祝融,以教夔龙,疗蠖刚瘅,莫我敢当。刚卯取文中首句刚卯二字。汉代盛行佩刚卯,当时人认为它有辟邪压胜的作用。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4.jpg

玉刚卯、玉严卯 明中期

4、玉如意:形体长条。呈S形,象勺之形状,有一长柄,柄前有一扁圆形结。如意在魏晋时已产生,但以明清两代最多。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6.jpg

和田墨玉刻诗如意 清早期

5、玉带:此处特指束衣所用之玉带。由若干厚薄不一的小玉板组成。每一块玉片为长方形,方形或半圆形。带板用玉起源于南北朝。各级别官员使用不同规格、数量的带板,从唐代起已有严格规定。玉带所用之玉板上制作精致,常雕有纹饰。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7.jpg

白玉蕃人执凤头壶带板

6、玉剑饰:装饰在剑和剑鞘上的玉件,有标、璏、琫、珌等。标:是指刀室末端即剑柄或剑鞘下端饰玉。璏:剑格饰玉。珌:装饰在剑鞘口琫对面的小方玉。琫:剑鞘口饰玉。

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图片65.jpg

玉剑珌 西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