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从单一的生产工具发展到几乎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用器,有成千上万件。按用途大致可以分成礼乐器、仪仗器、丧葬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杂器八大类。 (一)礼乐器 礼乐器的产生源于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规定的整套礼制。这种制度规定了严格的、不准逾越的等级差别,借以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主要体现在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的璧、琮、圭、璋、琥、璜就是礼器。其次如瑗、环、玦、珑等在不同时期也曾作过礼器。 璧:形状: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说文》释璧:“瑞玉,圜器也。”。《尔雅》说“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肉为好的二倍,为璧。所谓肉即边,好即孔。实际上,边径为孔径二倍左右的璧并不多见。 用途:器:《周礼》说璧是祭天的礼器;礼物,史书上不乏以玉璧作为馈赠品的记载;作佩玉,这种玉璧一般较小,往往璧身有穿孔或系痕;随葬品。大量的新石器到汉代的墓葬发掘证实了这一点。 演变: 玉璧 良渚文化
方形璧 红山文化 青玉龙纹璧 商代晚期 玉璧 战国早期 玉双凤饰谷璧 西汉中期 透雕蟠螭饰璧 东汉 透雕双龙谷纹璧 西汉中期 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元 琮: 玉琮 良渚文化 兽面纹镯式琮 良渚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玉琮 石峡文化
石峡文化: 石峡文化是中国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广东曲江石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的中上游地区。年代约距今四五千年。石器工具普遍磨光,有弓背两端刃、有段石锛、有肩石锛、凿、钺和镞等。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 玉琮 良渚文化 商代玉琮,承良渚文化发展而来。明显特征有:①长度变短,从不足2cm到10cm左右(妇好墓出土的琮高仅2.7cm,另一件大琮高10.4cm)。上下宽度渐趋一致;②外周转角由接近钝角变成直角或仅象征性保留四根长形柱子,而不是方形切割;③中心圆柱的外边由良渚文化的与圆柱相切,变成割线,将圆柱外边割去,仅剩四条弧状线;④阴线刻兽面纹变为双刻或浅浮雕商周式兽面纹;⑤琮体由细长变粗矮,中心上下对穿圆柱与方筒界线更加分明。
玉琮 商代晚期 西周以后的玉琮,以多节琮常见。与良渚文化和商代相比,多节琮琢制工整,给人以四平八稳的印象。琮器身粗短,上下宽度一致。兽面纹琮承袭商代,变化不大。 鸟纹琮 西周 春秋战国,琮已式微。除驵琮外,总的特点是制作粗糙,如辉县春秋墓中出土的一件只是草率地琢一圆孔和象征性的四方柱,另一件传世品,在一圆柱外加四个中空方柱。此时的素面纹琮增多,有纹饰者,也多为当时流行的云纹、谷纹、重圈纹。 鹰座玉琮 西汉后期 玉琮历经三千年的发展演变,形制由早期的手镯演变为内圆外方的琮。又由良渚文化晚期的细长演变到商代的粗矮,纹饰由早期的细阴线刻兽面演变为驵琮纹、兽面纹。玉琮的放置是小头在下,大头在上。这样放置的原因有人分析,是兽面是嘴小(下小)、头大,这种放置更便于表现兽面,以转角线为中线刻出的兽面比在同一平面刻出的也更具立体感。 圭 尖首玉圭 春秋晚期 平首玉圭 商代早期
璋:《说文》云:“半圭为璋”。大多数人认为所谓“半圭”是指圭形纵剖为二的形状,也有人认为是从中拦腰横断后的形状,难以定论。图示之璋为大多数人的看法。璋为礼器。《周礼》中说:
玉璋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文化有相似性,近似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 玉璋 春秋晚期
璜:标准的璜,形似半个璧。《说文》释璜:“半璧也”。即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可系绳作佩饰。实际上,符合半璧形制之璜并不多,相当多的璜只有璧的三分之一,即弧度120°左右。璜是最早出现的佩饰之一,后来渐渐演变为礼器。《周礼》有“以玄璜礼北方”之说 双龙首璜 战国晚期 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的璜(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主要有3种形制,即半璧形璜,折角形璜、弧形璜。半璧形璜和折角形璜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形制没有多大变化。弧形璜从早期圆条形变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宽板如同扇面之形。除弧形外,动物形玉璜从商中期开始出现。晚期,除少数仍作弧形,大多制成龙形、鱼形等,或雕出细部,或仅阴线刻出轮廓。 半璧形璜 江淮地区原始文化 折角形璜 崧泽文化 弧形璜 春秋晚期 琥: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虎形器。琥是礼器中的“六瑞”之一。《周礼》中说:“以白虎礼西方”。 玉虎 春秋早期 河南省博物馆
瑗: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圆孔,其孔径与边径之比为l:2,瑗的主要用途一是请召的信物。《荀子》说:“召人以瑗”,即欲请人来时,叫使者持瑗而去;其二,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据说古代帝王上台阶时,手执瑗之一边,引导者执另一边。 玉瑗 商代中期
玉环 战国早期 山西省博物馆藏
珑:用玉琢成的龙。亦称玉龙. 玉龙 红山文化
玉磬: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尺状的器物。从殷商到明清都有玉制的磬。磬是中国上古时宫廷举行大礼奏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在商周的墓葬中,出磬者,都是身份较高的人. 翠太平有象磬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二) 仪 仗 器
兽面纹乍册吾玉戈 商代晚期 2、玉刀:刀一般为船形兵器。玉刀主要在商代,常见有柄与无柄两种。 王脊棱刀 商代晚期 3、玉戚、钺、戚璧:都属于玉斧的一种,由石斧演变而来。 玉钺 良渚文化 玉戚 西周早期 兽面纹玉戚 商代 4、牙璋:形状近似玉戈的端刃器。刃缘内凹,有两个不等长的锋尖,援部上下边均呈略凹弧线形,内上有一小圆穿、有阑,饰以繁细的齿牙。标准的牙璋虽只出现在商代,但并不是突然消亡的,在西周还可以见到牙璋的变体,如图一件器物的援略呈弧形,另一件“牙璋形器”,援末略呈两锋尖。这两件器物可能都受到商代牙璋之影响,但形制已有些面目全非了。 青玉牙璋 商代晚期
(三)丧葬玉
金缕玉衣西汉中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3、玉琀:放入死者口中的东西,叫唅或含。以玉制成的口含称玉琀。让死者口唅东西,最初的用意大概是不愿死者空口而去,渐渐附加上了保护尸体、灵魂永存的色彩。
玉蝉 西汉后期 4、玉塞:堵住死者九窍(眼、耳、鼻、口、前后阴)的玉器。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圆柱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古人认为堵住死者九窍,可使尸体不朽。 青玉面罩 西周 玉豬(握) 西汉中期
(四)佩饰
玉玦 马家浜文化 2、项饰:若干件玉器组合成封闭的圆圈,佩于颈项,即为项饰,是现代项链的发源。最为精美的是战国秦汉时期装饰玉舞人的项饰。这种以玉舞人作为主要部件的项饰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基本构型为:一个大项圈坠子下再连一小圈(春秋时有的小圈为冲牙、觿组成,如同佩饰的下半部分),以金线或丝绳串上各种珠宝玉器,大圈顶部垂坠上吊一板状体玉舞人。舞人一手高举及顶,一手下垂。 玉串饰 良渚文化 3、玉镯:戴在手上的环形器。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墓葬中曾发现一种由两件半璧形玉片组成,接合处有孔的玉环,它套在人骨架上,无疑是手镯。 玉镯 良渚文化 4、珩:全佩的主干部分。 5、牙:全佩下垂的器中,两旁两个,叫做“牙”,与当中的冲相撞而发出声音,牙多作片状,镂雕,成双使用。 玉冲牙 春秋晚期
7、觿:一种角形器,状似冲牙,但觿为圆柱形,一般不成对。《礼·内则》:“左佩小觿,右佩大觿。” 玉觿 西汉中期
8、搬指:作圆筒形。一般认为此器是由玉韘演变而来。韘为射箭用具,有钩弦之钩,搬指却无。 玉韘 商代晚期 9、组佩:成组成套的玉佩饰。又称全佩。由璜、环、冲、牙垂直悬挂组成佩饰。组佩上有珩,下有冲牙,中间佩璜。 组玉佩 西汉前期
10、璜形佩:只要弯曲成120—180°弧度,两端有孔者,都被视为璜形佩。 璜形佩 西周 玉凤 商代晚期
12、龙凤佩:龙凤形合雕一体的佩饰。 玉龙凤形佩 六朝 13、玉人:是一大类。从早期的板状体到圆雕,从佩饰到宗教的玉佛,形形色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 Ⅱ型:圆雕玉人,雕出人身从头至足之形,亦可分为二式。I式:站立形,以妇好墓所出男女合雕裸体玉人为例,两面轮廓基本相同,头上有两个角状发髻,腰细短,腿粗长。男性双眼外凸,眉宽长,双手放胯间;女性眉微弯,脸清秀。Ⅱ式:一为戴冠侧身跪坐形,头盘长辫并带冠,冠在靠额前卷成圆筒状,双唇紧闭,臣字目,吻部微凸出,上身穿交领窄袖口衣服,衣上饰云雷纹,腰束宽带,足下着鞋,左腰插宽柄形器。形象傲慢。另一人为无冠,跪坐,双手抚膝状。头顶中心梳一短辫,下垂到颈部。赤足,有衣。胸部雕兽面纹。两腿间有一圆穿,可以插嵌,有人推测其为女奴隶形象。 战国时期的玉人出现上述刻板情况,可能是因为另一种全新形象的玉舞人出现,使传统题材趋于停滞,甚至倒退。玉舞人扭动的身躯和飘逸的衣袖,以及一袖甩过头顶、细腰、杏核眼的造型,都反映出战国时人摆脱了传统礼教束缚,生活潇洒、奔放,同时,玉工对生活的观察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玉人 江淮地区原始文化 腰佩宽柄器玉人 商代晚期 玉舞人 西汉前期
青玉坐佛像 清中期
(五) 生产工具
玉铲 商代早期 玉锛 商代晚期
玉鏃 商代晚期 (六) 生活用器 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的玉制器皿出现在商代,如玉簋。战国秦汉,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与同期的陶、铜、漆器形制相同。唐宋以后,玉碗、碟、杯、瓶、文具、酒具都有玉制品,仿古玉器皿也在这以后开始制作。 白玉八瓣花形杯 唐
(七) 陈设 青玉秋山行旅图山 清乾隆
青玉桥形笔架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双蟹镇纸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八)杂器 包金嵌玉银带钩 战国中期 2、璇玑:从汉代起,人们认为所谓“璇玑”是观测天象用的仪器。后人将一种璧形、外廓周围有向外顺向凸出尖角状的玉器称为“璇玑”。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该器是从璧演变而来,其真正用途尚待进一步研究。 玉璇玑 商代早期 3、刚卯:四方柱体小玉器。为便于佩带。自顶至底有通心穿。方柱体四面每面有字2行,共计34字:“正月刚卯既夹,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命祝融,以教夔龙,疗蠖刚瘅,莫我敢当。”刚卯取文中首句刚卯二字。汉代盛行佩刚卯,当时人认为它有辟邪压胜的作用。 玉刚卯、玉严卯 明中期 4、玉如意:形体长条。呈S形,象勺之形状,有一长柄,柄前有一扁圆形结。如意在魏晋时已产生,但以明清两代最多。 和田墨玉刻诗如意 清早期 5、玉带:此处特指束衣所用之玉带。由若干厚薄不一的小玉板组成。每一块玉片为长方形,方形或半圆形。带板用玉起源于南北朝。各级别官员使用不同规格、数量的带板,从唐代起已有严格规定。玉带所用之玉板上制作精致,常雕有纹饰。 白玉蕃人执凤头壶带板 唐 6、玉剑饰:装饰在剑和剑鞘上的玉件,有标、璏、琫、珌等。标:是指刀室末端即剑柄或剑鞘下端饰玉。璏:剑格饰玉。珌:装饰在剑鞘口琫对面的小方玉。琫:剑鞘口饰玉。 玉剑珌 西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