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服饰佩饰之“承露囊”

 Michael430 2016-07-01

大家对唐人服饰及帽饰的前卫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常有所解,唐时最为流行的有女子着胡服、戴胡帽、着男装、或戴羃?、帷帽,装扮时髦、风情万种;男子身着各式各样的时尚大衣、披风等,自信豪迈、英姿飒爽。但对于唐人的服饰佩饰中的带饰,鲜见有专门的介绍,这里就针对昭陵唐墓壁画中所出现的唐人服饰佩饰之“承露囊”作以简要介绍。


“承露囊”一词,我们所能了解的或许只有古人诗词歌赋中文字性的记载,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陵园陪葬墓中,目前为止出土了六幅绘有男子或女子着男装并佩戴“承露囊”画面的壁画。


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唐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隐喻为沐浴皇恩,民间更是仿制和作为节日礼品相互馈赠,它可以用作佩饰,男女常佩于腰间以盛细小物件。唐《封氏闻见证·降诞》记:“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幕僚有献承露囊者。”,这是对唐代承露囊最直接的记载。


自古以来,“露”被认为是祥瑞之物,《初学记》引《瑞应图》说:“露色浓为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可见“甘露降”是皇帝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又据汉朝郭宪《洞冥记》载:“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玄黄青露盛之璃器以授帝(指汉武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这则传说反映了汉人的普遍心理作用,认为服用甘露可以祛病延寿。


早在汉代,就有“承露盘”之说,正史记载汉武帝好神仙,做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如《资治通鉴》卷二十载:“春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仗,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宫室之修,自此日盛。”《史记·孝武本纪》又载:“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先人掌之属矣。”又如三国魏曹植《承露盘铭》有记:“固若露盘,长存永贵”,所以“承露”一词,在唐之前便有。


由于“承露囊”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其缘起及发展便不得而知。但却有承露囊的形制是在荷包的基础上演变分枝而来的说法,与荷包并存,其在用意上与承露盘相同。唐杜牧《过勤政楼》诗中云:“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己无。”(《唐会要·节日》),说明“承露囊”这一事物是真实存在的。



房陵大长公主墓前甬道西壁壁画持花男装侍女图腰间佩囊


唐墓壁画中的“承露囊”,也有学者通称之为“荷包”,这样承露囊和荷包便有了直接的联系。荷包是古人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最早的荷包,既可手提,又可肩背,后来发展为挂在腰间。制作荷包的材料,最早有用皮革,称囊;后来也用布帛,所以又称包。荷包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各个朝代,其用途除随身携带收纳小物件外,还曾被广大青年男女视为定情信物。荷包发展到现在,就是我们端午节佩挂的香囊,到了端午节,老人要给孩子衣扣、脖子上挂上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以各色丝布缝制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以五色丝线刺绣成各种图案,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象征着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直接上图吧,众位可以直观领略一下昭陵唐墓壁画中“承露囊”的庐山真面目。



新城长公主墓第四过洞西壁壁画《秉烛与黑帔帛二女侍图》


其一为新城公主墓壁画《秉烛与黑帔帛二女侍图》,图中绘两女侍,一人头梳高髻,上着白色圆领窄袖衫,外穿鹅黄色对衽半臂,下系白色长裙,肩上披黑色帔帛;另一女侍女着男装,头发中分,于脑后成发辫,发辫反向束于头顶,额前佩戴红色刺绣抹额,抹额以丝带系于脑后,身穿鹅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腰束黑色革带,下穿黑、白相间条纹波斯裤,双手秉一红色烛台,烛台上红色蜡烛正熊熊燃烧。



秉烛男装女侍腰间革带上便佩戴有半圆形承露囊


该女侍腰间革带上便佩戴有半圆形承露囊,囊形制简单,表面未见刺绣图案,但在承露囊下部边沿装饰有波浪形花边,囊口以丝带系于革带之上。



新城长公主墓壁画《抬轿图


其二是新城公主墓壁画《抬轿图》,由于画面颜色风化严重,我们只能模糊辨别画面内容:轿子为仿建筑形制,浅蓝色庑殿式轿顶,红色方形椽头,双层阑额,五组斗拱,面宽四间,窗占两间,窗上沿有卷帘,下沿有红、绿、蓝三色绘成三个团花图案。前后各有轿夫二人,其左前一人头戴浑脱帽,着浅蓝色长袍,足蹬长筒黑靴,腰间佩挂承露囊。承露囊形制为半圆形,无饰花,下沿圆弧形周边饰波浪形花边,以丝带系于腰间。


另外,新城公主墓壁画中出现承露囊现象,是昭陵唐墓壁画中出现承露囊形象最多的墓葬,其墓壁画中共有四幅《女侍图》中男装女侍佩承露囊,一幅《抬轿图》中戴浑脱帽男子佩挂承露囊,由于壁画色泽风化严重,这里就介绍这两幅。



阿史那忠墓壁画《捧果盘男装女侍图》(摹本)


其三是阿史那忠墓壁画《捧果盘男装女侍图》,图中女侍着男装,头戴黑色幞头帽,身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下穿红白相间条纹波斯裤,足穿软底鞋,双手捧盘,盘中盛有莲花装物。腰间束黑色革带,革带上佩挂“承露囊”。该承露囊亦为白色色调,圆形,并以丝带自上而下饰于囊表面,丝带上端系于革带之上,下端下垂形成流苏,以丝带为对称轴,两侧绣有简单图案花饰,囊口以下部分饰波浪形花边。


新城公主:(634--663年)唐太宗第二十一女,长孙皇后所生。初嫁长孙诠,更嫁韦正矩,龙朔三年(663年)二月病亡,高宗诏以皇后礼陪葬昭陵。


阿史那忠:(611--675年)突厥族,姓阿史那,原名泥孰,赐名忠,字义节。官至右骁卫大将军,袭爵薛国公,宿卫宫廷四十多年,无纤隙,当时人称为唐代的“金日磾”。


从两幅壁画墓主人的生卒年代看,新城公主墓与阿史那忠墓的壁画基本绘于初唐时期,我们从几幅壁画中可以看到,初唐时的“承露囊”多用锦帛缝制而成,基本形制大致都是圆形或半圆形,囊表面花饰简单,边沿习惯上以简单的花边作装饰。



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中的吐蕃使者与唐朝官吏


承露囊在唐代发展较为繁盛,唐人根据荷包用途,结合一些外来因素以及历史渊源,于是便出现了唐人思想意识中的“承露囊”。承露囊形象除在唐代壁画中出现频繁,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戴的承露囊,也反映了当时的习俗。


(文章来源: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2016年6月27日,图片来源:《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昭陵唐墓壁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