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赏:最佳行为方式的赏赐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7-02

第十四卷

孝行览

义赏

最佳行为方式的赏赐问题

 

【原文】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

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1,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

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之若性。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2而田3,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4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乎殽;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5,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译文】春天的气息来到那么草木就能产出,秋天的气息来到那么草木就会衰落,产出与衰落,或是有一种力量在支配,并不是草木自己这样的。所以这个支配的力量来到时,万物无不有所作为;这个支配的力量没有来到,万物就无所作为。古代的人审察这个支配的力量,所以万物无不为他们所用。

赏罚的权柄,是君上之所以使用的。之所以加上最佳行为方式,那么忠实诚信亲近爱护的道路就能彰显。这个道路长期彰显而日益增强,民众就会安定如同本性,这就叫做教化成功。教化成功,那么虽然有丰厚的奖赏和严厉的刑罚也不能禁止。

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以赏罚而教化却能成功,教化成功后而赏罚也不能禁止人们的行为。使用赏罚不恰当也是这样。奸诈虚伪贼乱贪婪暴戾的道路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减退,民众就会让仇恨成为本性。戎、夷、胡、貉、巴、越的民众就是这样的,虽然有丰厚的奖赏和严厉的惩罚也不能禁止他们的行为。楚国的人用两版筑墙,吴起改变这种方法而招来厌恶。于是就改变赏罚而民众就安乐了。氐羌的民众,被虏获后,不忧虑被关押,而是忧虑死后得不到火葬,他们都有了邪恶的本性。所以赏罚的增加,不可以不谨慎。

从前晋文公准备在城濮与楚国人作战,召来咎犯询问说:“楚军众多我军很少,怎么样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下臣听说礼仪繁杂的君主,不会满足于文饰;频繁用兵的君主,不会满足于诡诈。君主也以诡诈应对即可。”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放干水塘而捕鱼,哪能捕不到鱼呢?而明年就没有鱼可捕了。烧光丛林而狩猎,哪能不获得野兽呢?而明年就捕不到野兽了。诡诈虚伪的道路,虽然如今可以偷得成功,以后就没有结果了,并非是长久的办法。”晋文公于是使用咎犯的建议,在城濮打败楚国人。返回后赏赐,雍季居首位。左右大夫劝谏说:“城濮战役的功劳,是咎犯的计谋,君主使用他的建议而奖赏却在后面,恐怕不可以吧?”晋文公说:“雍季的建议,利于百世。咎犯的建议,只顾及一时。哪能把一时的权宜之计放在对百世有利的前边呢?”

孔子听说这件事,说:“遇到危难使用诈术,足以驱敌;返回后尊敬贤明,足以回报规律。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足以称霸了。”奖赏优厚那么民众就会改变,民众改变那么就能取得成功。依靠诡诈成功,即使成功,也会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多了,而称霸的人才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一个,知晓取胜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取胜而不知晓胜利的原因,就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戎国,却在殽地败给晋国;楚国战胜了晋国,却在柏举败给了吴国。周武王得到这个道理,所以一举而称王天下。各种诈术充满国家,不可以认为是安宁,祸患并不是只从外面来。

赵襄子从晋阳突围后,奖赏五个有功的人,高赦为首。张孟谈说:“被围困晋阳之中,高赦没有大功,奖赏却居首位,为什么呢?”赵襄子说:“寡人的国家危在旦夕,社稷危险,我深陷忧患之中,与寡人交往而不失去君臣的礼仪,唯有高赦。我因此把他放在首位。”孔子听说后说:“赵襄子可以说是善于奖赏了。赏赐一个人,而天下作为臣子的没有一个敢于失去礼仪。”治理六军那么就不可改变,向北夺取代国,向东逼迫齐国,命令张孟谈越出城墙暗中行动,与魏桓、韩康约定期限而袭击智伯,砍下他的头颅作为酒杯,于是安定三家分晋的局面,难道不是赏罚使用得当吗?

【说明】本节《义赏》,主要探讨的是最佳行为方式的赏赐问题。关于赏罚,韩非子在《二柄》中谈得最多,所谓二柄,即是两种权柄,就是刑罚与庆赏。这在现代管理学中称为激励与惩罚。人们都喜欢庆赏,那么就需要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劲头,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而未能满足时,就会引起人的欲望——想满足这种需要。它促使人处在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之中,从而成为做某件事的内在驱动力。现代心理学上把这种驱动力叫作动机。动机产生以后,人们就会寻找、选中能够满足需要的策略和途径,而一旦策略确定,就会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产生一定的行为。而惩罚,却是人们都害怕的、厌恶的,而且惩罚往往会造成被惩罚者心理上的创伤,引起对抗情绪、乃至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来逃避惩罚。所以惩罚不能简单地改变一个人按原本的想法去做的念头,至多只能教会他们如何避免惩罚。而这两种权力,实际上是领导人的最大权力。离开这两种权力,那么领导人也就没有办法激励和惩罚下属了,也就等于失去了控制力。

但是,赏罚也不能无限制使用。在先秦时期,赏赐主要的是土地,统治者动不动就将土地赏赐给有功之人,但过不了多久,有限的土地就会赏赐殆尽。现代人以金钱作为赏赐,但却有一部分人不以为然,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许多人希望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希望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坚持自己的原则、底线,所以教化是统治者最首要的方式。教育人们懂得国家的正义,懂得自己的人生道路,懂得自己的原则、底线,那么,人们就不会一心去追求奖赏,一心去追求金钱财富。

——————————————————

【注释】1.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2.薮:(sǒu)《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度山林,鸠薮泽。”《尔雅·释地》:“十薮。”《国语·周语下》:“薮,物之归也。”《说文》:“薮,大泽也。”这里用为湖泽之意。

3.田:(tián)古同“畋”。《书·无逸》:“不敢盘于游田。”《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管子·大匡》:“五月,襄公田于贝丘。”《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本纪》:“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这里用为打猎之意。

4.却:(què雀)《老子·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腾驴羸以驰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海上有贤狂谲,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谲不报见也。”这里用为“驱”之意。

5.觞:(shāng)古代盛酒器具。《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晏子朝服以至,受觞再拜。”《韩非子·十过》:“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礼记·投壶》:“请行觞。”《说文》:“觞,爵实曰觞,虚曰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