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孩子“写作业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必须面对而又头痛、烦恼的普遍难题:不认真、拖拉、磨蹭、边写边玩、讲条件、抗拒、逃避…… 也有很多人给我留言提问怎么办?今天我为每周微课的群友们讲讲如何帮助孩子写作业的攻略,供家长们讨论参考。 胡轶群 | 资深早教专家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特聘专家、冯德全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三十六招教出好孩子》、《婴幼儿智能识字》、《快乐入园宝典(家长卷)》、《哈哈兔入园记》等作品。 八大攻略,让你再也不为孩子写作业犯愁了! 在孩子上学之初就把写作业的习惯作为重点来抓,不要等不良习惯建立了再去改正。 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毅力、自制力,惰性是人的天性和共性。成人都是如此,如领导布置的任务,员工大都会在规定的最后期限完成,更何况孩子呢,也许还是一个根本就没有毅力及自制力的孩子。因此我们要有平和的心态,调整情绪、改变方法,理解孩子的拖拉、磨蹭、走神、逃避…… 如“洗耳恭听”孩子的烦恼及对作业的种种“吐槽”,待孩子不满的情绪宣泄的差不多了,平静地跟孩子说,不愿意写也得完成啊,这是任务!就像大人有时候不想去上班也要去是一样的,让你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长大有权利和能力选择自己想过的日子。” 采用“约法三章”,制定书面的规则,每天几点开始写作业,几点完成,定好规则就不再“催逼利诱”而是“欲擒故纵”,定好闹钟,到了时间就停止写作业,必须上床睡觉。不用发脾气,心平气和地照章办事就行了。 把所有作业统筹一下,看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写,是先完成容易的,量少的,还是先啃完“硬骨头”再做简单容易的,让孩子“自主抉择”。 一想起来有那么多“任务”等着完成,孩子就会有畏难情绪,能拖一会是一会,把目标分段,让孩子看到任务很快就可以完成。可以制作一个红花栏,每完成一科作业,就奖励自己一朵花或者一个大拇指标志。 完成一科作业或者每隔半小时就起来活动一下,唱首歌、做做操舒展舒展身体、喝点水,适当吃点水果(不能没有控制地吃东西)或者下楼跑一圈……动静交替。 杜绝数落、唠叨、催逼利诱,逐渐让孩子从不好的感受中走出来。每次按时写完作业,一起做些让孩子高兴的事情,或者让孩子自己安排喜欢的事情来做,不能刚完成任务,又有新的任务,这样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拖拉。 帮孩子找到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学习上找回自信。 1、提前预习:帮着孩子学会怎样预习,找出重点难点,听课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侧重。(如跟孩子商量 “一节课要安安静静坐那么长时间,是有点难熬,我们来想点好办法,提前预习,不会的仔细认真听,已经会的,就可以开开小差啦!”) 2、帮助孩子学会快速书写:写作业、考试都需要书写的速度,很多孩子写作业的畏难情绪就是因为书写慢,不愿意写字而产生的。跟孩子做一些练习书写的游戏,如“我写你猜”的亲子游戏,家长跟孩子相互在对方的手上、背上“书空”写字,通过感受笔画来猜猜写的是什么?该游戏即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触觉感受书写的正确笔画,可谓一举多得! 3、帮助孩子在短期内提前突破识字阅读关,阅读能力非常重要,每个学科都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应用题、对题目的要求及理解、作文等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4、生活中教:识字、数学、地理、历史等科目都可以在生活中渗透。如:阅读广告、产品说明书、各种包装盒等都可以是识字教材;生活中学数学更容易,数物品、分水果、摆碗筷、扑克牌都可以学数数、练加减;看新闻联播可以学地理,领导人出访到哪个国家了,在地图上找一找,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特产;看历史剧的时候,找到相关的历史人物及故事,一起讲一讲聊一聊,比看历史教材有趣得多。 5、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跟孩子找一些有趣的培养专注力的游戏在茶余饭后做一做。 听觉的专注力培养:拍手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家长拍几下,孩子注意听,他也跟着拍几下,熟悉之后难度加大,可以拍节奏、轻重拍、远近拍等,孩子注意听,才能拍得对; 听声音的游戏:随便敲一样家里的物品,让孩子猜出来刚才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视觉的专注力培养:写出1~100的数字,但排列顺序是打乱不规则的,让孩子按照顺序限定时间正确连线; 观察专注力的训练:一幅画看几分钟,回忆画的上面有什么?如树的上面有什么?房子里面有什么呢?左边右边,都有什么?
除了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孩子玩的游戏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些锻炼专注力的活动,如下棋、钓鱼、练书法、听故事、拼图等。只要能持之以恒、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定会有所提高。 6、培养孩子的耐心、毅力及抗挫能力 平时找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跟孩子一起做,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耐心、自制力、坚持不懈的精神等非智力品质。如跟孩子约定一起早锻炼、一起摆脱“手机控”、一起爬山、饲养小动物等。 亲子沟通是家长将家庭教育信息或生活信息传递给子女,以期获得子女反馈的过程。在中国科技大学司有和教授看来,亲子沟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具有三大作用: 1)传达家长意图,实施家庭教育; 2)互通内外信息,便于亲子决策; 3)稳定孩子情绪,激发孩子兴趣。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到以上作用?怎样和孩子沟通,孩子才会听话?究竟要孩子听我们的什么话?我们和孩子沟通,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吗?亲子沟通中有哪些技巧,方法和步骤? 为了能够帮助父母们解决以上疑惑,我们特邀请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带孩子决胜后半场》作者司有和教授在每周微课开展“司有和 · 亲子沟通微课训练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