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猖獗!“文物黑洞“谁来堵?!

 学而知羞 2016-07-02
“章公六全祖师”佛像曾一直供奉在福建大田县阳春村林氏宗祠,直到1995年被盗。

佛像一失20年,2015年3月,阳春村村民们发现,匈牙利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的一尊“肉身坐佛”极似被盗的祖师佛像。国家文物局称,国外展出的“肉身坐佛”就是福建大田县阳春村1995年被盗的宋代章公祖师像。

通过民间交涉和外交途径,荷兰收藏者曾同意归还,但随后态度出现反复。面对20年诉讼时限即将到期,阳春村村民不得不走上打跨国官司的道路。

坐佛持有者荷兰藏家声称,该佛像为其1995年从一名中国人手中购得。虽然还不太清楚这件坐佛是如何从中国流失海外的,但与文物走私分不开。

坐佛的被盗仅是当今文物走私猖獗的一个缩影。
164万余件仅是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九牛一毛”

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国外列强的掠夺、战争和文物走私等因素,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仅散布在日本的中国文物就有10万件之巨,被日本指定为国宝的就有100多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全球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余件,而流失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大概又是馆藏数量的10倍。

中国称得上文物大国吗?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统计,截止于二十世纪末,法国每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德国和荷兰每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日本每1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中国则平均60万人才拥有一座博物馆。

从馆藏文物的数量上比较,我们更缺少优势。在中国的博物馆、文馆所以及文物商店,共拥有文物总数不过2000万件。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而建国200多年的美国,仅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就收藏文物1700万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累计藏品8000多万件,美国仅3家博物馆的文物藏量竟是中国全国文物总数的10.8倍。

法国现有博物馆近5000座,馆藏文物有2亿余件,是中国馆藏文物的将近20倍。

走私是当今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最大杀手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盗墓和文物走私现象屡禁不止且日日升温。

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文物市场、旧货市场的日趋活跃,走私文物渐呈集团化、专业化、智能化趋势。

现如今,走私集团甚至外到内形成了国际化的走私链条,文物流失的速度和数量令人心惊。

盗墓工具

在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想致富,挖古墓,一夜能暴富”,有秉承如此信念的盗墓贼、文物贩子、文物商人以及文物走私渠道的存在,怎能不加速文物的流失。

未来,随着中国文物价值的迅速增长和市场高价的刺激,若没有有效的监管,文物盗掘、走私和倒卖将更猖獗。

勿等流失再追回,应卡住文物走私这一源头

“流失一件文物就等于流失一段历史”。

文物,以其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性以及作为反映一个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虽然流失文物回归主要有四种方式:依法追讨、外交谈判、商业回购和捐赠。

依法追讨

因各国法律法规不同,各方难以达成一致看法。

外交谈判

外交谈判是一个无比漫长的你来我往的过程,能不能追回还得另说。

商业回购

随着文物艺术品各家的逐渐增长,一件古代文物动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商业回购不是长期之道。

捐赠

捐赠只是少数人偶尔为之之举,就目前来看,以捐赠方式回归的文物少而又少。

由此看来,“哪条大路都难通罗马”。既然通不了罗马,那我们更得在流失源头上做文章了,严卡走私文物的源头。

对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目前应该重点追回现在非法出去的文物,这类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可以和打击走私文物的工作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挡住文物流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也表示,打击文物走私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而言,任务更为艰巨,不要等到文物流失出国才去追索,因为各国的法律不同,制止文物的出口要比从国外收回走私的文物容易得多。









陕西卫视《华山论鉴》

【首播】每周日  21:20  

【重播】每周一  12:03 

【热线】  010-50800165

微信号:huaxiaduob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