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不是天堂 出国留学需谨慎

 杏坛归客 2016-07-03

     当留学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它是不是适合所有人?

 

                               警惕“被出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全社会对于教育问题的空前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并且有意愿把孩子送出国外接受西方的教育。就全世界高等教育的排行来说,国内大学的确不占优势。可是,为了考上国内的重点大学,所需付出的代价和面临的竞争,是巨大的。因此,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苦,即使付出一些经济上的成本,也是作为长线投资的资本,接受更好的教育,收获更多的回报。

    当留学日益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却有一类不得不说的留学生群体。这些孩子并没有出国的意愿,甚至打心底不想去国外学习和生活,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走出国门。出国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满足了父母的心愿。

    事实上,“被出国”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一些家长对于“留学”本身存在偏颇的认识,认为出国就是“有面子”,是“优秀”的象征,尤其在当下这个靠孩子争面子的大环境中。

    但是留学不是儿戏。留学需要付出代价,这里的代价不仅仅是金钱的支出,还有时间,以及在全新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如果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换得别人眼中的“有出息”,而孩子却感觉不到快乐与喜悦,这样的代价是否有些沉重?

    如果把留学当成镀金,以为盖上一个“留学”的印戳就可以提高身价,迅速收获一个可观的回报,这是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地去留学,很容易出问题,很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在看不到回报时困惑与怀疑。

 

                              低龄留学不利于文化传承


    留学低龄化是当前“留学热”中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在数以万计的留学大军中,低龄留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指出,在强大的留学潮的带动下,低龄留学开始急剧升温。2011—2012学年,我国留学美国的本科生增长率为31%,占我国留美学生的38.4%,留美本科生已经接近赴美读研究生人数(45.6%)。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决定出国,为什么不早一些出去适应环境、学习语言,让孩子更快地融入国外的生活?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校长蓝春认为,低龄化留学对于孩子的语言学习确实有好处。从学语言的角度来说,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纯英文的外部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与国内相比,国外的教育能够提供给孩子更自由、开放、轻松的成长环境。孩子们不需要每天被作业、考试束缚,不需要“争第一”。

     张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不让孩子的童年太辛苦,选择让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出国读书。他的孩子目前正在新西兰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每天上完课之后最大的功课就是“玩”。

    “但是国外不是天堂。”蓝春说道,“独立的生活的确可以给孩子提供锻炼、打磨的机会,但是同样,自由也会给一个人更快‘下落’的机会。留学不是儿戏,留学生在国外所要面对的是比在国内多得多的问题,而它们不仅仅来自学习,更多的是生活,是完成一个人成长的功课。”

    更重要的是,过早地进入西方世界,很有可能带来本土文化的丢失,或者说“根”文化的丢失。蓝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他朋友的孩子从小在国外长大,有一次“被西化”的孩子问他的朋友,爷爷在家住是否需要交房租。

    蓝春说,在国外更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孩子的天性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释放与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得不离开自己国家的传统与文化,这种“传统与文化”不是简单的认知层面的存在,不是读几本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状的书籍就能填补的,而是一个人背后价值体系形成的最初,在一个社会环境下,在文化的传承中内化在心里的部分。

  北京晚报记者 余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