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莉·拉斐尔现在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得主持人大奖。每天有800万观众收看她主持的节目。在美国的传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矿,她无论到哪家电视台、电台,都会给单位带来巨额的回报。
然而她在职业生涯中遭遇了18次辞退,她的主持风格曾经被人贬得一钱不值,在她第十九次爬起来之后她终于成名。
最早的时候,她想到美国大陆无线电台工作。但是,电台负责人认为她是一个女性,不能吸引听众,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
她来到波多黎各,希望自己能有好运气。但是她不懂西班牙语,为了学会语言,她花了3年时间。然而,在波多黎各的日子里,她最重要的一次采访,是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到多米尼加共和国去采访暴乱,连差旅费也是她自己出的。
在以后的几年里,她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被人辞退,有些电台指责她根本不懂什么叫主持。
1981年,她来到纽约的一家电台,但是很快被告知:她跟不上这个时代。这太令人绝望了,她简直痛不欲生。她几乎被彻底摧毁了。为此,她失业了一年多。
有一次,她向一位国家广播公司的员工推销她的清谈节目策略计划,得到他的肯定。然而不幸的是,那个人后来离开了广播公司。她又向另一位职员推销她的策划,这位职员对此却不感兴趣。她找到第三位职员,请求被雇佣。此人虽然说同意了,但却不同意她搞清谈节目,而是让她搞一个政治类节目。
她对政治一窍不通,但为了生活,她不想失去这个工作,她开始发奋补习政治知识。
1982年的夏天,她的政治内容节目开播了。她娴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风格,使得许多听众打进电话来讨论国家政治行动,包括总统大选。这在美国的电台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她几乎是一夜成名,她的节目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
挫折会激发起人奋进的力量,幸福安逸有时候是一种温柔的羁绊,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宁可选择灾难,因为灾难过后是春天。
自虐,有时是必须的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够走向成功,拥有非凡的自制力是一种成功素质的体现。
提起自虐,会让人联想到自讨苦吃。但严格地讲,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虐倾向,只是它表现得尚未超出正常行为的规范,所以,谁都不去那样认为罢了。
况且,有时候的自虐是,必要的,是一种发泄。借由身体上的痛楚来平息精神上的压力,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救。男人借助醉酒来发泄心中的悲愤,掩盖住欲坠的泪滴;女人疯狂健身,化解心中的伤痛,都是这样的发泄。
由此可见,自虐对于人生来讲有时是必要的,不但是心理的需要、肉体的需要,还是健康的需要。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虐则是成功的需要。
若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做到敢于对自己施以多方面的程度不同的自虐——强制自己必须做到常人所难以做到、或根本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比如长期地熬夜、每天坚持运动、不喝酒、不抽烟……其实,所谓自虐,就是自制。
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够走向成功,拥有非凡的自制力是一种成功素质的体现。把自制力称之为自虐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它要求你必须拥有一副坚强的神经,才敢这样自我认同。
强化自己的神经,你需多方面的训练,其中也包括类似的大言不惭式的胆量。
“我就是要发财挣大钱!我要成为有钱人!”
“没错,我在拼命,几乎是一种自虐。但我必须这样做,我要成功!”
“百万富翁对于我来说没什么诱惑力。我要做亿万富豪!”
这样的大话实际上就是你给自己的压力,你在训练自己要拥有坚强的神经。
不要认为这样的自虐是对自己的残酷,因为只有你有了非凡的胆量和坚强的神经,你才拥有了成就事业的基础。上帝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将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是看得到的,如果你花掉所有的时间用来纵容自己,纵情享受,那么你的成就也就只是在吃喝玩乐上,你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你只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束手就擒。
所以,自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一个懂得制约自己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制约生命中的苦难。
自制,也就是强制,它有时显得很残酷,绝不容许同情的成分掺杂进来,否则,必将前功尽弃。
某些强制性的口号自古便已有之。譬如:百折不挠、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还有“不成功,便成仁”等。所谓不成功,便成仁,是指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宁可悲壮地死去,也不愿苟活于人世。当然,这并不是说不怕死的人就一定成功。
如果那样讲的话,这个世界早由亡命徒来主宰了。
“不成功,便成仁”要求你抱着一种必胜的信念去创造丰功伟业。因为人的懒惰性和思维的灵活多变性经常会导致其事业半途而废,必须由一种坚强的,有时甚至是偏激的、严酷的信念来约束他,激励他。
聪明的古人,之所以把“成功”和“成仁”联系在一起,其用意明显不过了——成功非易事,没有必死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你永远没资格获得。这就是当一个人被逼人绝境时反而能暴发出拯救自己的力量的原因。它所强调的其实不过是另一层意思:除非你死掉了,否则就绝不可以放弃追求成功的信念。另外,“成功”与“成仁”之间并无时间期限。也就是说,你有失败的自由,但不存在放弃的自由。因为很多时候放弃反倒是意味着真正死亡的到来。
以死相逼,人才能在强烈的求生欲望支配下迸发出巨大的潜能,才能将成功争取到手。放纵自己是滋生堕落的温床,自我克制才是培养坚强的摇篮。古往今来多少成就大事者,莫不是经历了一番近乎自虐的自我加压,才能够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战国时期的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奢望。然而,他立志要成为一个读书人,将来做大事。为了生活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和帮助别人打短工,凑了一点钱之后,他离乡背井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纵横之术。
一年之后苏秦认为自己学业有成,便迫不及待告别师友,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自己的盘缠也用完了,没办法再撑下去,于是他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走进家门时差点被家人当乞丐轰出去,这副模样归来,自然得不到家人的善待。妻子、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说:“这就是不守本分,去卖口舌的下场,真是活该!”
这番话令苏秦无地自容,巨大的羞辱像刀子在绞他的心。他关起房门,不愿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地反省:“妻子不理丈夫,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成而急于功利的缘故啊!”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马上重振精神,搬出所有的书籍,发奋再读。他每天研读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每次醒来,都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但又没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不打瞌睡的办法,就是名传千古的锥刺股。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读状态。天长日久,他的大腿疤痕累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母亲见状,心痛地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自虐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我会忘记过去的耻辱;唯如此,才能催我苦读!”
经过一年血淋淋的苦读,苏秦很有心得,写出了《揣》《摩》两篇。这时,他充满自信地说:“这下我可以说服许多国君了!”
再度出山后,他大展才华,令人刮目相看,很快他成为国相,并极力推行联纵抗秦。“不成功,便成仁”之志让他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说客之一。
感悟:为了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为了实现更辉煌的人生理想,每个人都希望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一帆风顺,走得更远。而事实是,总有一股力量在阻碍人们的前行。这股力量到底是什么?相信逆境中每个人心中都会不断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选择。面对那些折磨自己的事儿,我们与其绝望,不如给自己一个希望。生活中最可怕的就是绝望,而人生的路也总是被自己堵死的。绝望与希望也是一只手的正反面,乐观的人总能用微笑面对生活,让心中藏有一个希望……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