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让自我前行 ——有感于一节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公开课 广东 深圳 王雪娟 今年4月,我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全国中语会中南区2009年年会”新课程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我执教的《给想象插上翅膀——微型小说猜读续写》一课赢得与会者好评,并获得一等奖。成绩背后,是重任在肩的压力和打磨课堂的艰辛。我先后六易其稿,在这个不断反思、打磨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一节有效的课堂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必须以追求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践行新课改的理念,凸显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行为产生最大效益、取得最佳效果,将语文教学由虚化实。现将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整理如下,请同行指正。
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要学会做减法。要突破学科本位偏重传授知识的现状,砍掉繁琐、重复、低效的负担,才有丰富、变化、新颖、创造。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P38 我的课题是《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最初的设计是,首先介绍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重点提出“微型小说的艺术是结尾的艺术”;然后通过续写一篇小说的结尾、以及把续写结尾和原结尾进行比较的过程,总结出微型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并且,我力争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 试讲中,我越来越困惑,难道我一节课忙活儿下来,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八个字!我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该以什么为最终落脚点呢?目标的模糊让我的课堂缺乏深度,目标的分散更是让我的课堂环节拖沓,匆匆推进,学生活动难以充分展开。可谓是“伤了十指,但哪指都没断”。 省教研室王土荣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猜读续写”是一种语言训练的方式,而它的深层价值应当是对思维的训练。他建议我把整节课的目标集中为“通过对语言的把握,进行推理阅读,实现对思维的训练”。我豁然开朗。于是,围绕“析语言、促思维”这个目标,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手术:
由上可见,修改前的设计注重把握微型小说的文体知识,修改后的方案则侧重于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有了确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课堂也就有了活力和内涵。 由此,我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有了新的提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根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目标越集中,课堂环节内在的逻辑联系就越紧密,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就越强。
做善于观察的教学智者 当关注学生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时,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徐德兰《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P137 跨省上课一个突出的难点是学生。广东和河南相隔较远,省情不同,教材不同,教学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基础如何?知识背景如何?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成为我备课过程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就像区教研员曹清富老师对我说的那样,我打的是一场遭遇战。因此,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是,利用河南中语会为我们安排的和学生见面的机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自我介绍的活动:我把自我介绍分成基本信息、学习生涯、兴趣爱好、深圳生活四个部分,分别写在四张卡片上。每个四人小组拿到一套这样的卡片,每个人拿到其中的一张。我给学生30秒时间,让他们快速记忆自己卡片上关于我的信息,然后在小组内部互相介绍我的情况,并猜猜我是个怎样风格的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同时让他们通过信息猜测我的个性也暗合了我的授课内容。 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有些新鲜。于是,用很短的时间,他们便完成了对我的全面了解。而我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观察有了很多的收获: 1.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奥赛班,班里同学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生,水平很高,思维能力很强。胜过于我所试教过的任何一个班。我课堂的问题可以更有难度。 2.尽管他们的思维活跃,但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强。班主任说,课堂上他们很少会举手回答问题。因此,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个关键的问题。 3.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不如广东的学生。我要求他们互相介绍我的资料,但绝大多数同学是彼此交换卡片来看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在向组员介绍。这点和我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4.我没有布置任何预习,更没有透露和我教学有关的任何内容。我“留”下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也是一个大的“收获”。 我的收获还不止于此。走出校园之际,我偶然看到了省实验学校的校训——异想天开,脚踏实地。这所学校的育人目标很特别。我脑中快速一闪,它似乎可以和我的教学内容勾连在一起呢!当天晚上,我重新设计了这节课的导语、结构、串词和板书。把省实验学校的校训和我课堂的两个最主要的环节结合在一起:猜读环节就是“异想天开”,回扣文本就是“脚踏实地”。并且,借校训作为导语,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使命感。 这个灵机一现的念头成了我课堂上的一个亮点。以校训来组织课堂引起了学生和台下省实验学校老师的共鸣。同时,我根据学生程度进行的调整也使课堂更流畅,教学设计更符合学情。广西南宁市教科所特级教师庞荣飞老师赞扬这个设计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机智。我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中的奥妙,就应该是对学生真正的关注吧。
课堂效果由学习效果决定 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学得好不好。会教的实质是使学生会学、善学,既要体现学习的实效,又要体现学习的效能。有效的教学是通过有效的学习成果呈现和证明的。 ——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P14 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再加上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让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我们有感知,有归纳;有争论、有思考。我力争让零散的思路条理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挑战和收获的乐趣。课堂上,一位学生拿着文本无从下手,他小声告诉我他对猜读毫无思路。经过了几个环节的学习,他这样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开始时,我没有思路。但是现在,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续写小说结尾时,我们要从文本出发,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同时多角度去思考结局,就会有更多的想法。” 他明白了思维的角度和猜读的依据,而我明白的是教学的效果一定要由学习的效果来决定。让学生从“惑”到“无惑”,那一刻,我很有成就感。 可以说,本节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教”服从于“学”的需要,为学服务。所以,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主动内化得以理解掌握,教学任务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得以顺利完成,教育效果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得以体现。 广西南宁市教科所特级教师庞荣飞认为该课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的理念,以新颖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活动充分,富有实效。即教给了学生思维的方法,又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他认为“微型小说猜读续写”这个课题着眼于创新、想象,在吸引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把读和写贯通为一体,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追求。意义重大。 正如周成平老师在《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所论述的那样:“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我们教育要关注一种很重要的东西——对人的智慧的培养。”
遗憾也是一种收获 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P38 这样一次艰难的磨课过程,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认识到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基于对目标的合理设定、对环节的有序安排、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和能力目标的持续发展。 其次,课堂的生动不仅是外在的,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 再次,好的课堂应该是巧妙的预设和真实的生成相结合的。课堂的预设必不可少,但应具有包容度和自由度。这样才是“活”而“实在”的课堂。 最后,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学”的过程。因此,要为学生的思考、感悟、交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追求环节的完备而强行推进的课堂没有“有效性”可言。 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了本课教学中的遗憾: 第一,教学要有放有收。在归纳思路这个部分,我收得比较完备;但是在比较鉴赏结尾这个环节,我的点评就不够及时到位,语言也不够精辟有力。最后,限于时间,没能给出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得这个环节缺乏了概括的高度和引发思维的深度。 第二,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若在学生猜读之后,老师也能给出一个高于学生,且高于原作的结尾,让学生看到思维的成果,看到超越的可能,启发和激励的意义会更大。 第三,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时候,如果能够将学生的结尾与原作结合成一篇完整的作品。让原作因不同风格的结尾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效果和主题,那么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会更直观。 第四,这节课旨在鼓励学生在合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放手,相信学生,不要用自己主观的评价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从试讲到正式上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自己,反思自己,克制自己的过程。而正式的课堂上,我还是难以完全克制自己想要“说话”的欲望。看来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师个人角色的转变角度上来讲,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回顾这节课,无论是成功还是遗憾,都是教学经验的积淀和收获,都有利于我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设计课堂,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课堂已成为过去,反思却历久长存。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熟——这就是每一次公开课于我而言最大的价值。 后记:在从深圳赴河南的飞机上,我读完了周成平老师《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一书。书中诸多精彩的论断让我全面而深刻地反思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很多实例极富启发性。我比以往更真切地意识到理念对于行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当天夜里,当我咀嚼着书中真言最后整理教学思路时,我感觉,我的身边又站着一位“老师”。 参考书目: 1.《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有效教学艺术》吴松年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