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迟子建:一溪奔流成大海

 青梅煮茶 2016-07-03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陆续在刊物发表小说的时候,每隔一两年,都会从大兴安岭出发,去山外参加笔会。

 

说来好笑,我对笔会中结交文友和讨论文学兴趣不大,我在意的是笔会地的风景和美食。所以至今留在记忆中的,是兴凯湖那海一般翻卷的巨浪和多种吃法的白鱼,是青岛八大关的美景和海鲜。

 

笔会归来,有些感受难以忘怀,遂以笔记之,成了我最初发表的散文。

 

写散文的人,谁不期待自己的文章,能够在《文汇报·笔会》发表呢?这样的《笔会》,跟我现实参加的笔会,一样的风光旖旎,一样地能够给人带来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文汇报》的《笔会》,无疑是上海滩文化的一个不容小觑的码头。其登场人物,扮相有别,文笔各一,但都气质非凡,所以我很早就是《笔会》的读者。在图书阅览室读《笔会》,是早年我上班午休时,最惬意的时光。

 

我仰慕《笔会》,写了散文随笔,一定先去《笔会》叩门。《笔会》的编辑总是这类文章的第一读者,在笔会我发表了我的《简朴生活回忆录》系列,以及其他一些篇什。香港的文友告诉我,有一年我的责编赴港参加活动,谈及旅游文学,演讲的主题就是我的散文,令我感动。

 

多年来我已养成习惯,有了散文便给《笔会》,所以年年都有笔头结出的这朵朵小花,在《笔会》的园子里静静地开。前年因为写作长篇《群山之巅》,一年没在《笔会》现身,所以那年的收成里,总觉缺了点什么。

 

这小小的花儿,对盛大的《笔会》来说,并不起眼,但对我来说,它却是保持写作生机的活泉。

 

《笔会》七十岁,可谓高寿了。它就像一条小溪,以其晶莹的品质,不惧喧嚣的气度,苍凉而青春的音色,奔流成海。我希望它健康、自由地活下去,期待它一百岁时,我仍能一笔在握,给它拜寿。


  (作者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曾在《笔会》写作“简朴生活回忆录”专栏)


本文刊于2016年6月30日《文汇报·笔会》  

………………………………………………………………………

2016年7月1日,是笔会创刊70周年的纪念日。

衷心感谢您这些日子以来的关注,

也期待未来的岁月里,

我们依然能照见彼此……

 

这几天的“文汇APP”(欢迎手机下载,可阅读笔会七十年纪念文章)还特意做了一个开机屏——


回复“201606”,您可收到笔会部分上月好文推送:

周毅:《纯真的生命,我见过了》

陈沐: 《城市的端午,何必再喷杀虫剂》

谈瀛洲:《虞美人》

何立伟:《雪峰山》

《笔会》70年 | 群贤至,文星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