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滴盏如何算是上品?

 建盏 2021-09-17


原创:如何理解建盏的釉色魅力—油滴篇

(十问建盏:第七问[2] )

文/建盏君


建盏釉色的第一篇,我们采取将建盏釉色分为“自然釉”与“装饰釉”的方法,展开介绍,并率先介绍了兔毫釉的特性。本篇我们介绍建盏“自然釉”中的另一名贵品种——油滴釉。

二、油滴釉

1
“油滴”一名的来历

油滴形容建盏斑纹的说法来自日本,目前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成书的《禅林小歌》。其他日本古籍《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等亦有记录。在我国古籍中,尚未发现以油滴描述建盏的文献,因此油滴是一个并无争议的外来词汇。

日本的说法并不一定能成为中文通用词汇。比如兔毫盏在日语中被称为禾目天目,但禾目之说显然只在日文语境中有意义,中文语境下将流传了上千年的兔毫之称以禾目代替,就显得不伦不类。

油滴盏已经成为建盏市场和学术圈中,比较普遍使用的说法,在多年前已有约定俗成并成为专有名词的趋势。用油滴一词来描述与兔毫纹不同,有如沸腾的油滴一般、呈点状分布的结晶斑纹,确实也直观便捷。

虽然其为外来称谓,但既然已经受到中文界长期、广泛的使用,并有其便利性,中文中也不好找出其他更好的词来代替(鹧鸪斑与油滴的关系尚存争议),说明油滴一词在中文里已具有实用的意义,并融入中文语境,将其用作建盏釉色之名称并无不妥。若刻意弃之不用,反而不利于讨论和传播。

2
不是所有的油滴都是建窑油滴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日方将一些其他窑口所产茶盏也称为“油滴天目”,引起一些误解。

▼下图为磁州窑所烧“油滴天目”,其烧制条件、形成机理、外观特征都与建窑油滴盏不同。


虽然日方从古至今,对建窑油滴盏与其他窑口的油滴盏区分得都比较清楚,定为国宝的油滴盏和《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所说
“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的油滴盏都明确记载是建窑所烧【日本馆藏油滴盏欣赏介绍点这里】,对于其他窑口所烧“油滴”,也会注明其他的产地。

但是有部分初学者,因为日方将油滴一词用于多个窑口的产品,产生所有宋代油滴盏都差不多,建窑油滴盏不是建窑独创的误会。关于建窑油滴盏与其他窑口油滴盏的区别,我们在之后会另外撰文详述。

3
油滴釉的表现与鉴赏

油滴盏的烧成条件,比兔毫盏更为苛刻,窑温偏低难以形成点状斑纹窑温偏高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宋代油滴盏的传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鲜见。

▼图为油滴斑有流动痕迹的宋代银油滴盏,虽然斑纹的品质不错,不过有些斑纹的形态已经呈条状,更接近兔毫了。

同兔毫类似,油滴斑也有形态、清晰度、分布状况等指标。不过后者比兔毫多出一项:镜面感

兔毫因斑纹一般较细长,多数为漫反射,很少能形成镜面反射,油滴斑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形成镜面。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如下图,显然镜面效果好的话,斑点会更闪耀。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这只国宝油滴盏,斑纹就有镜面效果。稍一打光就很闪亮。


一般认为,油滴以具有银色(带蓝光更好)光泽、有金属感(镜面效果好则更佳)、有一定厚度、斑点边界清晰、分布范围适宜者为佳。

▼宋代银油滴标本,斑纹深浅不一,有层次感,且带蓝光,不过普遍较薄,且边界不够清晰


▼斑纹形态变化多端的宋代金油滴盏。


▼有点类似蛇皮斑的金油滴标本。


▼罕见的金属感强,边界清晰,且带蓝光的银油滴标本。


▼两侧斑点疏密有变化的宋代金油滴标本。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带银色的油滴就一定比金褐系的油滴更好。银油滴同时要求斑纹比较干净清楚(即银色斑纹不会被大量次生灰褐色物质遮盖)。

银油滴生成时容易被次生杂色干扰,少许柔和的杂色,不会影响整体美感,还会增加颜色上的层次感,如下图。

▼静嘉堂所藏这只宋代撇口油滴盏,盏底刻有“新”字铭。斑点形态甚佳,有较大的斑点,且并未因釉的流动而被拉长,斑纹颜色整体为银色,口沿处稍有杂色,但反而增加了层次感。


虽然静嘉堂这只盏的斑点是漫反射,不如镜面反射的国宝油滴闪耀,但整只盏器型优雅,保存完好,挂釉美观,玻化效果也好,已经是难得的珍品。

然而,要是一只油滴盏的多数银斑都被大量突兀杂乱的次生暗色覆盖,就会感觉很脏,还不如色泽统一的金褐色系斑纹美观。

品质好的银油滴盏,不但金属感强、镜面效果佳,而且杂色较少(要求完全无杂色又过于苛刻了),又泛着蓝光,神秘深邃,动人心魄,当然烧制难度也大得多。

关于油滴的介绍就到这里,限于篇幅,第七问将按釉色分类,分篇推送。下篇我们将介绍曜变,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