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忌讳固执偏激一个人如果说话办事不够中庸圆润,就必然带有倾向性。倾向得厉害,就变成了偏激。固执和偏激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形影不离。固执的人往往偏激,偏激的人则一定固执。心理学上有一专门的术语称呼这对兄弟的合体:偏执。 偏执的人注定是寂寞的,他们挑剔的眼中没有朋友,同时,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同偏执狂做朋友。人们日常交际中都喜欢选择平易近人的人为伴,纵使满腹才学也谦和有礼。否则,开口就和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发言总是梗着脖子抬杠,任别人怎么劝说也坚持己见,无理也要狡辩三分。这样的人不用说交友,恐怕大家避之都唯恐不及。 偏执的人也注定了难以成功,因为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一个镜片上写着偏激,一个镜片上写着固执。偏激使他们钻入错误的牛角尖,固执使他们陶醉其中,无法摆脱。在生活中,他们常以这样的面目示人:怨天尤人,牢骚过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对他人善意的规劝和平等的商讨,一概不听不理。难怪古人早有定论: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小朱是管理学专业毕业,有良好的知识背景,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在一个大工厂上班。他是个特别爱提意见的人,只要是不顺眼的事,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同事,该管的不该管的,他一律都要插上一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眼里揉不得沙子”。恰巧,厂里为了体现人性化管理,也经常搞一些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小朱也就经常向厂领导反映一些他觉得不妥的问题。时间久了,全厂上下都知道这个事事爱较真的“名人”了。而小朱慢慢觉得大家好像都在疏远自己,觉得车间领导开始报复自己反映情况。有一次他不在,车间没有安排他去参加职工座谈会,于是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到领导处大闹,说是不让他去是怕他提意见让领导难堪。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建议不是无关痛痒就是没有实际意义,厂里根本无法实施,而且领导们也并未因此故意刁难他,相反,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他,只是他自己的看法没有转变。直到今天,他还在一个人试图改造全厂人,还在不停地提意见,还在整天担心遭到报复处于惴惴不安、烦躁易怒的状态,当然,他也还在干着一个普通工人的活。 就像小朱这样,偏激的人不是注定不能成功,而是很难成功。像尼采、凡·高都因偏激才取得很高的成就,可这种不世出的才华世上又有几人拥有?况且他们二位也都因偏激的性格而承受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分裂都折磨着他们非凡的头脑。最终,尼采于清苦的漂泊中离世,凡·高饮恨于自己手中的枪弹。 偏激者的失败就在于只按个人好恶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莽撞行事,不顾后果。即使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毫无疑问,一个成功的人需要有主见,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是,自主一定要有个合适的度,不能发展为固执己见、偏激执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死守自己的一方天地,拿着偏见当真理。这样于己于人都没有任何益处,只会使自己与成功背道而驰。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说的话全对,也没有一个人做的事全对,谁都会有不足之处,谁都会有犯错之时。坚持正确的,我们称之为恪守真理;坚持错误的,我们称之为顽固不化。孰优孰劣,一辨既明。 固执被许多心理学家认定为是不良情绪的催化剂。如若我们本已忧心,固执将使我们更加沮丧;如若我们身陷孤独,固执将使我们倍受冷落;如若我们烦闷焦躁,固执将令我们更加情绪不安。固执的情绪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好转,它只会给我们乱上添乱。 而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固执的阴影似乎更喜欢缠上老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这使得我们中的一些人听不进大家的劝阻,做事固执己见,不但僵化了周边的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既然固执的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将它扔开,便成为了我们平定心境的第一要事。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若想改变固执的毛病,也绝非一日之功。正如看医生也得对号入座,我们首先要弄楚的是,为何上了年龄,人会变得固执己见,不听人言呢? 一般说来,老年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本身都有过一段漫长的社会经历,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在各种生产活动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教训。日久天长,我们便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有看法。而当这种主观态度不适应客观环境时,在旁人看来便表现为明显的固执。 其次,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们长期习惯总结老者的经验和教训,以年长者为尊,以年长者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说的话为行事标准,这也使得我们老年朋友在自己的言行不符合客观实际时,为了想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主观地强调自己言行的一贯正确性。 正因为年长的人有着这样一些心理特征,所以遇到一些事情后,我们即便知道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也碍于某种原因不肯承认,并会因为这种错误而陷入痛苦,又因不能自拔而变得性情古怪,从而陷入固执的怪圈,一错再错。 感悟:待人处世虽然有特定的规则可以遵循,但是,因时、因地、因境、因场合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每个人都明白,待人处世是一门很难的学问,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做个受欢迎的人。然而,我们往往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陷入苦恼和惆怅的境地。待人处世是一门学问,它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待人处世的好坏常常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文/单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