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研究|班级贫困生多真的会拉低个人成绩吗?

 Jimif0aivm8vi0 2016-07-04

读而思

duersi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从取消学校层面的种族隔离开始,美国政府也逐渐尝试混合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这种实践来源于学界的一个共识,即学校或班级的微观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教育结果。但是,这种环境效应大多是基于截面数据的结果,由于没有很好地控制选择性偏误,其真实性和效应大小都存在很大的疑问。在Exposure to classroom poverty and test score achievement: contextual effects or selection一文中,利用北卡罗来纳的一项追踪数据,作者重估了班级贫困对学生成绩的效应。

理论解释

关于班级贫困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主要存在四种解释,并对应了三种不同的效应。首先,有两种观点强调班级贫困的负面作用。其一是制度化的机制,因为贫困班级一般存有系统性的劣势,较低的家长参与、师资不足、课程松散以及学习氛围差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不利影响。其二是传染性的机制,当贫困班级集中了大量学业不足的学生,个体的学业表现就会被拉低。

但是,另有两种观点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方面,由于相对剥夺机制的存在,班级贫困的积极影响也完全有可能。一般来说,在贫困班级中,个体不会面临太多的竞争压力,因为作为其参照群体的同班同学整体上都只有较低的学业表现。另一方面,当考虑到个体进入不同学校或班级存在家庭背景方面的选择性时,所谓的贫困效应可能根本就不成立。

不过,学界对这四种机制的适用性并没有形成定论。在之前的横截面研究中,虽然班级贫困的负面效应明显占了主导,但其他两种机制也有被发现过。其他利用纵贯数据或社区安置实验的研究虽然确认了这种负面效应,但样本的局限也使其结论并不能进行合理的外推。

实证检验

基于从2001年开始的针对北卡罗来纳公立学校3年级学生为期6年的追踪调查数据,作者用四种不同的方法系统评估了班级贫困的效应。具体地,为了与前人研究保持一致,作者首先对六个不同的时点分别估计了这一效应。其次,利用二次增长曲线模型,作者建立了个体对班级贫困的经历与其成绩变化的关系。再次,固定效应模型则考虑了个体以及家庭层面未观测到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异质性因素。最后,为了排除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可能带来的混淆影响,结合倾向值分析的反向加权,作者还采用了边际结构模型。

与此同时,作者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了班级贫困的三个指标。一个是是否处于贫困班级,即在由班级内领取免费或低价午餐的学生比例所建构的班级贫困率百分比分布中,个体所在的班级排名是否处于其前百分之二十五。其二是一个累计的指标,代表个体在被调查的6年中待在贫困班级的累计比例。最后,与之前研究的操作方式相同,作者也直接选用了前述连续性的班级贫困率作为测量班级贫困的指标。

各个模型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班级贫困的负面效应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适用。针对6个时点的常规模型得出了与前人大体一致的结果,即班级贫困会对学习成绩带来不利影响,不仅如此,这一关联还随着年级的提升而不断增大,表现出班级贫困的累积效应。但是,在考虑纵贯数据结构的增长模型中,班级贫困的效应则有所降低。当进一步考虑了个体或家庭层面的选择性因素时,班级贫困的不利影响开始变得微乎其微,甚至于不存在了。由此可以看到,由于选择性的存在,基于截面数据的研究设计倾向于夸大班级贫困的效应。

虽然没有按照种族或性别等特征分群体讨论这种贫困效应,关注的主题也仅限于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作者的分析不仅有力地质疑了为学界公认的班级或学校效应,而且也为未来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基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将学生整合进一个班级或学校的做法可能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并不具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只有系统的制度设计才是有效的。


介绍文献

Lauen, D. L., & Gaddis, S. M. (2013). Exposure to classroom poverty and test score achievement: contextual effects or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8(4), 943-979.

·END·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第一所专门致力于教育财政研究的学术机构


微信号:CIEFR-PK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