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钱塘名胜有关的吴越高僧

 老刘tdrhg 2016-07-04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与钱塘名胜有关的吴越高僧

 

    ◇ 江南桓进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与钱塘名胜有关的吴越高僧

 


   

    吴越国因钱氏崇信佛教,号称江南佛国(一说东南佛国),尤其是钱俶时期,造寺塔无数,因此自然吴越国也就出了不少著名的僧人。(图为杭州历史旧照,深山寺院中的修行者)

    和尚既为“来世”“修行”,本应该是淡薄今生世俗名利,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许多“出家人”还是很热心今世,很喜欢金钱,而且很热中于出名。——出了名的,就被称为“高僧”。例如吴越僧人贯休很努力争取钱氏重视,但结果还是没有能被钱氏尊为“国师”,于是就去了前蜀,终于在那里做上了“国师”。

    吴越国也有过两个著名的“国师”,钱镠时代的是僧昭,钱俶时代是僧德韶(891-972)。钱俶起初为台州刺史,德韶和尚劝其争取早回杭州,后来果然回杭后就做了国王,于是德韶就被钱俶尊为国师。德韶国师在杭州做了件好事,在吴山开了口大井,现在号称“钱塘第一井”,是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井,如今民间仍在使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笔者所以对佛教有一定的兴趣,是因为天下的风景名胜,大多都被和尚们幸福地享受着,因此我们研究名胜古迹,就不能不研究佛教及其历史。杭州西湖的许多名胜,与佛教关系非常密切。吴越国时期,为西湖做过好事的高僧,最著名的则是延寿(904-975)和赞宁(919-1001)。

    灵隐寺虽然开山于东晋,但晚唐时已经倾废,钱镠复兴此寺,钱俶则使之达到鼎盛。据《十国春秋·延寿传》,北宋初年的960年,钱俶委延寿主持扩建灵隐寺。后延寿又主持西湖南山大寺——净寺,有弟子1700人,著《宗镜录》100卷。公元970年吴越国建六和塔,钱俶又委延寿、赞宁二僧主持。

    近年有人仅因外地某氏新修家谱有一点不知根据的文字,就夸说杭州六和塔是东晋某氏的祖宗墓塔,这简直是在搞笑。吴越国六和塔,正如《十国春秋》卷89所说,建塔的主观目的是为了镇压钱塘江潮。当时钱塘江潮冲击溢出石塘,据说建塔后,“潮由是复循故道。”后来北宋方腊造反时塔被焚,南宋时江潮又溢出石塘,于是宋高宗下诏重新修复,由于规模巨大,历时达11年。吴越国王钱俶所建、南宋重修的巨高的雄伟六和塔,与历史上没有任何其他记载的东晋某姓小墓塔,又有什么关系?岂能等同起来?

    塔有大有小,杭州古时塔太多了,尤其是墓塔。那些高僧们圆寂后,都常常有座墓塔。这些墓塔大多现在都已经消失,例如,宋明时西湖小麦岭就曾经有个赞宁塔。又例如钱镠时吴越高僧文喜,墓塔在“灵隐之西坞”,也曾经是地方志上的古迹,现在也已无迹可寻。所以仅仅凭一姓家谱,就说东晋某人在钱唐某乡的小墓塔便是现在的六和塔,岂不有些滑稽?——此说虽然耸人听闻,但肯定没有几个人会去相信。

    赞宁和尚颇有学问,北宋的时候被朝廷召去开封,并且奉命修《(宋)高僧传》30卷,记载唐朝、五代高僧事迹。他在开封相国寺时,说“现在佛”(皇帝)可以不拜“过去佛”(佛像),使皇帝大为舒服。这一空前绝后的马屁佳话,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说那皇帝是宋太祖,《十国春秋》卷89《赞宁传》说是宋太宗。

    与五代僧人有关系的西湖名胜还有烟霞洞、五云山、云栖寺等。僧弥洪后晋开运元年(944)结菴烟霞洞口,为后来的烟霞寺之始。僧志逢,五代后周时结茅五云山,北宋初,钱俶为他建筑云栖寺。传说他化缘买肉饲虎,号称“伏虎禅师”。

    此外,有些吴越僧人很有点文化,他们不仅佛学研究有创意,而且也颇能诗文。例如僧汇征作诗文集七卷,僧处默有“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之联。僧契盈后周广顺中居杭州龙华寺,有一天吴越王钱俶在凤凰山下钱塘江边亭上,看到江面帆影点点,十分高兴,感慨地说:“三千里外一条水”,陪同在旁边的契盈和尚听了就接着说:“十二时中两度潮”,——对得切实工整,这事后来就成了钱塘江的典故。五代吴越,连和尚都那么有文化,清人王士祯在《香祖笔记》里夸张地贬低吴越,可谓是偏见太深了。

——————————————

注:

    (1)吴越国因钱氏崇信佛教,号称佛国,站在杭州的立场,是所谓“江南佛国”,站在中原的立场,是谓“东南佛国”。

    (2)佛教的塔是什么意思?  佛塔又称“浮图”、“浮屠”,亦称“塔婆”、“佛国”,梵语“窣(sū)堵波”或“率都婆”,译义为“坟”、“冢”、“灵庙”等,也就是瘗佛骨之所。

    佛教传入东土,造塔的目的渐渐多样化。在吴越国都杭州,既有安放佛舍利的高塔(南塔,宋称梵天寺)或者高僧舍利高塔(宝石塔),也有为庆祝王妃生子而建的雷峰塔,还有为了镇压钱塘江潮而建的六和塔,更多的则是一般僧人的规模较小的墓塔。

    (3)吴越僧人的佛学造诣相当高,当时东亚诸国的僧人常与之有来往,互相切磋。

    (4)“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从文学的角度,是好诗,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并不正确。——春秋吴越,并不是以钱塘江为界。

    ———————————————————————————————————————————————————————

   

【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自《西溪随笔》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