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父母为何经常不合格?丨文化观察

 胡萝卜upup 2016-07-04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习惯中,子女往往被视为父母的私产,父母拥有任意处置子女的权力,可以说,父母完全控制了子女的学业、婚姻乃至人生。

据媒体报道,四川达州男孩小斯在高考结束后第二天傍晚自杀,在自杀前,他写下2800余字的遗书“控诉”父母。

小斯自杀引发巨大的舆论声音。在互联网上,有网友认为小斯是白眼狼,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更多的网友认为他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才导致这种悲剧。

新闻图片

但不论如何,逝者已逝,骂小斯或他父母,都于事无补。我们需要关注的事,为什么这类悲剧性事件会发生?还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粗暴教育,有自杀倾向?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习惯中,子女往往被视为父母的私产,父母拥有任意处置子女的权力,可以说,父母完全控制了子女的学业、婚姻乃至人生。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不少学者对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进行抨击,但这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进入现代社会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往往又加上了新的理由——“都是为了你好”,这使得中国孩子的人生长期处于父母的操控之下,缺少独立空间,而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是不被关注。

不少中国父母,在与子女相处时,缺少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往往采用“棍棒教育”,这进一步导致中国孩子的心理健康恶化,最终酿成悲剧。视子女为私产的观念长期难以改变

旧式中国家庭

中国社会很早便进入个体家庭社会,这个过程差不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完成,自那以后,个体家庭成为中国社会的基础构成。个体家庭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有经验的人会被尊崇(孝的由头),也决定了多子多福观念的产生(劳动力多寡决定生产多寡)。

个体家庭在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后,由亲子继承私有财产的制度也得以确立,在这种家庭构成中,作为家长的父母,对子女享有极大的权威,有权支配子女,主宰子女的人生。另一方面,子女也被要求孝顺父母,遵从父母的指令。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子女近乎于父母的私有财产。

尽管传统儒家伦理强调“父慈子孝”,要求父辈和子女要有对等的义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对等的义务逐渐被“父为子纲”的单向义务取代(董仲舒所提),最终,子辈的独立人性被扼杀,变成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社会的亲子关系只剩下控制,在家庭中的表现为:

首先,父母绝对掌握经济控制权,子女不得有私产,更不能随意处置家庭财产;

其次,家长对子女有惩治权,即不服从父母管教的子女会被惩罚,而不论父母管教的对还是错,子女都必须俯首领受,不能辩驳;

最后,父母对子女有支配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不能轻易毁坏,但父母却可以拿来送人。在这样的家庭人生依附关系下,子女的思想、教育、嫁娶、成家、生子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否则就是不孝顺,就是重罪。

这种依附性亲子关系,在中国流传久远,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地认为,父母控制子女是十分正常的行为,而当这种控制被打上“都是为你好”的标签后,更加天经地义,子女若有半点忤逆,就是“白眼狼”、“没良心”。

基于这种亲子关系传统,中国的孩子很少被父母视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父母往往干预他们的生活,窥窃他们的隐私,无论何时都将他们视为“孩子”。言行不一是中国父母最常见的行为

近代社会以来,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努力下,中国旧式家庭关系逐渐被打破,个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但这种解放始终谈不上深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的亲子关系依然在发生作用。

由于父母对子女享有极大的控制权,而且是单向的控制,所以,父母做什么都很难被谴责。传统社会中有许多对子女行为进行规范的言论,但极少有对父母做出规范的言论,特别是当“孝”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与“忠”结为一体后,就更难去指责父母的不是,正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当下,这句话再次被一些所谓的国学家重新提起,拿来教育年轻的孩子,令人不寒而栗,也不得不令人警惕。)

既然父母没有不是,那言行不一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在达州小斯这个案例中,他的父母便经常给他许下诺言,比如:得了一等奖学金就买电脑,结果孩子全校第五,父母又说“买电脑影响学习”,上大学了再买。类似小斯父母这样言行不一的父母,在中国社会其实有很多,而且这类父母通常还会说,“我这都是为了激励你努力学习”,丝毫不为自己违背诺言感到羞愧。

这类父母通常不会反思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在他们看来,许诺给孩子的东西没有兑现,不过是件小事,而且孩子还小,不会懂,过几天就忘了。实际上小斯的父母,那怕是在小斯自杀后,也没有过多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虽然感到后悔,但并不认为儿子和自己缺乏沟通的渠道,“平时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有啥就能说”,这也是很多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所谓的沟通方式。望子成龙的父母只懂棍棒不懂教育

尽管不少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的渠道,也没有深入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但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抱有“望子成龙”的心态,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为他好。然而,很多中国父母都缺少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他们惯常使用的就是“棍棒教育”。

中国法学会曾在全国范围内对3543人开展调查,结果令人吃惊:72%的人表示,父母曾打过他们;另一项针对西安小学生的调查发现,60%的学生称他们遭到家长殴打、禁食或辱骂。(参考消息网2016年3月13日,《外媒:中国家长信奉“棍棒教育” 六成学生被打骂》)这表明,'棍棒教育'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是家长们首选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虎妈”、“狼爸”在中国如此有市场的原因。

中国家长之所以爱使用“棍棒教育”的方式,除了前文所提及的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产外,还与中国整体的教育传统有关。一般观点均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不但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还有浩如烟海的家庭教育文献,比如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还有更为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学者往往据此认为,传统社会的家庭教育有体系有规范,抛开这些家庭教育文献的具体观点,单论其所影响到的受众面,笔者不得不悲观的认为,这些家庭教育的文献,只影响到了极少数人,即传统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而且还是那些有传承的大家族,小家族都未必有如此严密的家训,对于更广大的民众而言,家庭教育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新中国刚建立之时,中国社会的文盲率高达80%,多数民众连字都不认识,遑论家庭教育的传承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祖上两三代可能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拼命努力着,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多数人是没有家庭教育可言的,延续至今,可以说,多数父母都缺乏系统性的家庭教育训练,因此,当一种“成功”看似有迹可循,中国家长就会趋之若鹜,拼命想要复制。

“棍棒教育”看起来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如果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功”,那么何乐不为呢?“结 语:只要父母继续不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人,只要父母继续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要父母继续言而无信,像小斯这样的悲剧,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