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交流基本功(二):提问与追问

 教育繁星 2016-07-04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离不开教学提问。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深化,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追问往往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陆探究问题的实质,避免浅尝辄止。因此,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追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言交流基本功(二):提问与追问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案例展现】

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复习课课堂实录片段

师: 1842 8月,历时两年零两个月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那么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战败呢?

1:当时中国军事落后,武器装备远远比不上英国。

2:英国的国力比中国强。我记得《大国崛起》资料片中提到,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当时国力号称世界第一,而中国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封建制度已经走向了没落。

3:我认为清政府内部有一些官员贪生怕死,最后误了国家。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英国侵略者就不会沿海北上,中国也就不会战败了。

师:生 3,你的想法很新颖。同学们,假设林则徐没有被撤职,难道中国就会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人认为中国会战胜,有人认为中国还是会战败。经过一番激辩,渐渐形成了共识。)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见地,现在我们已经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即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即使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仍然会输掉这场战争。那么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呢?

(学生们再一次热烈地讨论起来,过了一会儿,就有多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生:我们认为当时只有少数的有识之士开始渐渐觉醒,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统治阶层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落后,就像清末重臣李鸿章说的那样:“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他们仍然沉溺于东方强盛帝国的迷梦中,不然怎么会在鸦片战争结束十四年后,又再一次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呢!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你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生:我认为一个民族应该具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应该在跌倒的地方再一次跌倒。

2:我同意生 1的观点。另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仅仅是在鸦片战争结束的十四年后,这给我触动很大。时不我待,即使是今天,如果中国人不迅速觉醒行动起来,我们的国家、民族谈何发展?

师:同学们能考虑到国家民族的发展,真称得上是高瞻远瞩。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学生,要立足现在,只有牢记国耻,时刻反思民族发展的经验教训,迅速地行动起来,我们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案例评析】

善教者,必善问。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它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提问过程中产生的“追问”更是人们探究未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反思历史的重要方法。

案例中的四个问题(“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战败呢?”“假设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会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呢?”“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师的教学智慧。这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和条理性,控制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调节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状态。

提问与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提问是与学生的一种特殊对话”的教学理念。提问越是能够“顺学而导”,看似随意,越能体现教师对问题设计、把握时机、有效调控课堂的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已经成竹在胸,即要解决两个问题: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和探究战败原因能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但是,教师没有直接把这两个想法一次性同时付诸于问题,而是给足学生发言的时间,在学生的答案中寻找提问与追问的契机。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缜密的逻辑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容忽视的是,教师还借助表情等肢体语言营造问题情境,使师生的问答更接近谈话。但是不管怎么不着痕迹,教师心中始终围绕着预设的两个问题进行提问与追问,既落实了教学的目标,又达到启发心智的教学效果,表现出了高超的提问艺术。

语言交流基本功(二):提问与追问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理论提升】

1、提问与追问的作用

1 )提问的作用。①设疑发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②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地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和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④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 )追问的作用。①追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出“对与错”或“是与否”的浅显回答,能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起到提高应答深度的作用。②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③追问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④追问有时能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问与追问要把握的原则

1 )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要精练概括,尽快进入新课的轨道,时间上要恰到好处。

2 )层次性原则。一节课所预设的问题要少而精,因为教学是一个整体,所以问题前后要保持连贯,由浅入深或牵一发而动全身,切不可盲目随意,令学生的思维在原地打转。

3 )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要想引起学生注意,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同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提问形式,做到常提常新。

4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同时还要易于接受而且准确,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来设计。

5 )针对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一定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服务。

6 )思想性原则。历史教学与育人紧密相关,因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级趣味。再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3、提问与追问的策略

1 )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问题的类型。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将问题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六大类。这六种类型的问题各司其职,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其应用的适当场合,只要用对地方,不分高低难易。

一般来说,涉及教科书中具体、重要的知识点的部分,应该采用聚合式问题,即用知识性、理解性、应用性等类型的问题来设计提问。比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等等。这是属于接受式的教学范畴,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是课堂上比较常见的提问方式。

在涉及能够体现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体验的能力点部分,应该采用发散式问题,即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等类型的问题来设计提问。比如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你从近代化的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等等。课堂上需要有一些这样高品质的问题,同时要面向全体激起所有学生探究的欲望,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课堂成为学生大胆抒发个人见解的民主和谐的素质教育的课堂,这是教师提升课堂质量的主要保证。

2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问题的难度。教学目标的确立至少需要三个参数: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要求、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课堂提问既然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就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该浅则浅,该深则深,不能一味追求问题的深度,也不能蜻蜓点水式地没有启发性和思维提升空间。因此,需要把握以下尺度。①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实此类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提问与追问不怕浅,要照顾全体学生,做到下要保底。②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此类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提问与追问不怕深,要创造优秀学生成长的条件,做到上不封顶。③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此类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提问与追问要因势利导,追求开放发散,最大限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④把握难易适度的标准。提问与追问应该是学生有能力回答的有兴趣回答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回答的问题。

3 )掌握提问时机与方法选择的一般规律。提问的时机选择:应在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提问方法的选择有如下几种。①设疑式提问法。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奥妙但又一时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②开启式提问法。开启式提问法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心理,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③设悬念提问法。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设悬念提问可以形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体会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④设计情境提问法。历史学习的特殊性就是要创设情感交汇的场,因此,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多个角度入手,采用描述、声音效果、图像等各种手段都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⑤多媒体提问法。运用多媒体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借助多媒体辅助提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⑥引出兴趣提问法。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交流受阻、学生状态不佳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抛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精神,重新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4 )追问的一般方法。所谓追问,就是在解决了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再有目的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去把握它?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追问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另外,正面可以设问,反面也可以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语言交流基本功(二):提问与追问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4、提问与追问的注意事项

1 )提问与追问要因人而异。《学记》中说得好:“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提问是很有讲究的: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敲小锤,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提问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将丧失答问的信心。此外,“敲钟”要从容地“敲”,它的声音才能悠扬悦耳;提问要慢慢诱导,追问要言辞适度,就事论事,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又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追问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难点,追问才能问到关键处。

2 )充分预设与随机应变相结合。问题设计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能否在课堂上形成气氛热烈而有内涵,顺畅而有质量的对话,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充分预设课堂提问是备课的重点和关键,提问的内容、方法、时机都需要提前预设并要准备不同的方案,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做到随机应变,而不是按部就班讲教案。对学生迸发灵感的回答与提问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及时变化提问的角度、方式,整合内容,这是教师应有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3 )控制数量与提高质量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有时会偏离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某一个问题上纠缠或拓展过多。因此,要精选课堂提问,牢牢把握几个主要的问题,舍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严格控制课堂提问与追问的数量,以免造成满堂问的情况。控制住数量,就能做到提高问题的质量,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综合性强的课堂提问,而不会使问题显得过碎过小没有价值。【1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