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人拍了一部全景反恐佳作,可惜仍只将对手视作蝗虫

 真友书屋 2016-07-04

阿水|文



《天空之眼》海报


今日的反恐影片和恐怖袭击一样遍地开花,后者引起人的恐惧和厌恶,前者在猎奇的热情过去后恐怕也易令人反感,陷入相似的“宣传感”和单一价值观的桎梏。


但是这部由英国人拍摄的《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另辟蹊径,在简单的几个场景置换中展示每个角色自身的道德困境和群体责任,承担了文化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展示现象及背后的本质,让观众看到问题所在;不下结论,逼迫他们直视及思考。


肯尼亚,英国情报机构在凯瑟琳上校(海伦·米伦饰)的带领下追捕一英国籍白人女性恐怖分子6年,终于逮到机会在一处秘密基地找到她和其丈夫。在此次恐怖分子会议中有美国人也有英国人,还有两位准备实施自杀式恐怖袭击的危险分子。


凯瑟琳上校


发现这一事实后,计划由原先的抓捕改为全部击杀。


然而当无人机的导弹对准基地时,一个卖饼的小女孩出现在爆炸范围内。她要卖完这些饼才会离开。当地特工试图营救而屡失败,另一厢以“上帝视角”始终注视着她的英国将军、外交部长、政治顾问、法律顾问、总检察长,以及不在本土的外交大臣,外加美国的外交部长(美国人亦参与这次行动)不断争论究竟应该等小女孩离开再发射导弹,还是在恐怖分子们离开前立即发射。



艾伦·里克曼在《天空之眼》饰演一位将军,本片是他的遗作。


第一层的悖论是这样的:救小女孩,若恐怖分子离开,这些炸药足以炸死80个人;不救小女孩,救潜在可能殒命的80个人性命,则不但可杜绝后患,还不枉6年追捕的人力和财力。


第二层悖论则是这样的:救小女孩,若恐怖分子顺利离开并实施自杀式爆炸袭击,又被披露英国军方本能阻止这一袭击,则会在国内大失民心,相关人员将难逃问责;不救小女孩,造成平民伤亡,若被披露,亦将遭到普遍的人道主义谴责,一样输掉“宣传战争”。


一个卖饼的小女孩出现在爆炸范围内。


无人机


怎么看,这都是一场必输的战争,不是输掉此端,就是输掉彼端。看起来,文明程度和民主程度越高,行事的顾忌越多,道德准则越高,需要估计的舆论越众,则办事效率愈低下,愈容易相互推诿,也更易陷入“怎么做都是输”的困局。


英国前线军方及就着下午茶吃小饼的四人决策团(将军、外交部长、政治顾问、总检察长)内部的博弈是整部影片的核心。


内部的博弈是整部影片的核心。


将军和凯瑟琳上校的心最齐,他们怜悯小女孩,但是目标明确:必须消灭恐怖分子,保护更多人的安全。他们身处战争最前线,自信能够掂量生命的轻重。


因此影片最后将军对泪流满面的女政治顾问说了一句:不要试图告诉士兵战争的代价,没有人比士兵更了解战争的代价。


总检察长一开始站在军方一边同意击杀,但是一旦将军请他下达法律批示,这位老兄怂了。另两位骑墙派一开始犹豫不决,当完全不需要负责人也没有决策权的女政治顾问提出“宣传战争”理论,他们立马加入反对派,因为“即使为此死了80个人,也可以把它推到恐怖分子手里。他们是死于恐怖分子而非我们之手”。


美国人在此次行动中提供军事援助。当犹豫不决的英国人向美方请示时,得到的答案是“不用顾及其中美国人的身份”,以及“可以行动,全力支持”。


博弈中,若小女孩死亡,美方亦不用背道德黑锅,自然希望反恐行动成功。


由此形成的格局是:政治顾问作为女性一方面怜悯小女孩,一方面希望尽可能获得舆论支持,她深知“宣传战争”的巨大效果。军人希望完成任务,政客们则希望避免自己冒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尤其外交部长,对他而言无论是上电视解释小女孩的死因或者80个可能死于恐怖袭击的平民死因都是难堪至极的事。


在博弈中,离核心越远的人必然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越多,也越容易站在国家的立场考虑问题(比方典型的“宣传战争”理论和外交部长为“上电视”的考量)。


离核心越近,则越接近人性。所以影片中最“像人”的人们,是离战场最近的人。

两位年轻的负责操纵无人机的士兵一位刚毕业,一位也只在此服役了六个月。


当他们发现摄像机镜头中出现一个小女孩,立即强硬表示不能马上发射,希望尽量提高小女孩的存活几率。


现场还有两位本地负责蜂鸟摄像机监控及现场反应的特工。饰演男特工的是曾在《菲利普船长》中饰演大厨的索马里籍演员巴克德·阿巴蒂。他冒死装扮成卖桶商人进入恐怖分子核心区买小女孩的大饼并劝她快回家,可惜还未来得及带走饼就被恐怖分子追杀。茫然无措的小女孩见惯追杀,弯腰一一捡起大饼,仍然决定卖完饼才回家。


第二次,捡得一条命的特工派路过的小男孩去买小女孩的饼,可惜小女孩慢悠悠收拾饼摊的动作未快过飞速袭来的导弹。


亚伦·保尔饰演的无人机飞行员。


两位年轻的英国士兵和两位当地特工离事件的中心最近,因此他们的考量中最重要的是:我是否下得了手做刽子手,以及我能为当前的局面做什么。


因此他们虽是行动的末端,但相比决策阶级扮演上帝的人们,他们是人,遵循人本性中不愿残杀同类的良知,完整了影片所希求的展示困境全景的初衷。


相比众多反恐影片,这四位小人物英雄的塑造谈不上有多令人难忘,但非常真实。


而如果《天空之眼》选择以这四位为主角展开描述,则难免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旋律陷阱。


只有准确而不夸大地描绘有良知的普通人在全局中的位置,才令人信服,也才是这部影片的过人之处。


即便如此,若说野心勃勃地全局展示反恐战争的困局,《天空之眼》仍然缺失了重要的一部分——加入极端组织的英、美白人。


影片将他们物化成瘟疫般的存在,唯一一处解释女恐怖分子海伦是如何从英国白人女性成为女恐怖分子的地方也十分僵硬且俯视,将原因草草归结为她底层的出身和麻烦不断的青少年时期经历。


显然,以这种傲慢而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无法打赢战争的,因为根本不知道可能也不屑于了解对手。仅仅是打击,就会陷入如英国军方一样的低效战争——花六年时间追踪,结果还差点功亏一篑,不可避免地背负误伤(有意杀死)平民的舆论指摘。


希望下一次,能够看到一部有关“恐怖分子是怎样炼成”的影片,弥补众多影片中将之物化的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