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昵称34840086 2016-07-05
  1. 组织学中最常用的制片技术是石蜡切片。

  2. 用于光镜观察的石蜡切片厚度一般是5~10μm。

  3. PAS反应显示的是组织和细胞内的多糖和蛋白质。

  4.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一般为0.2μm.

  5. 透射电镜的最大分辨率约为0.2nm.

  6. 细胞质嗜碱性常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7. 组织固定的意义是使组织坚硬、防止细胞自溶、防止组织腐败。

  8.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9. 组织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10. 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较大的组织表面。

  11. 苏木精能染色核染色质,核糖体;伊红能染色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

  名词解释

  HE染色法 是采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的最常用的方法。苏木精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是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PAS反应 过碘酸希夫反应,糖先后与过碘酸和希夫试剂反应后能产生紫红色沉淀的反应,该反应能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

  组织 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简答题

  1. 人体组织分几种类型?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第二章 上皮组织

  1. 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①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很少;②细胞呈明显的极性;③上皮借基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④含丰富的神经末梢。

  2. 内皮是单层扁平上皮。

  3. 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胆囊、子宫等。

  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等。

  5. 复层扁平上皮的特点是基底层细胞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与结缔组织连接面凹凸不平。

  6. 相邻细胞进行互通信息的细胞连接是缝隙连接。

  7. 质膜内褶处细胞质内常含有线粒体。

  8.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中位于游离面的有微绒毛和纤毛。

  9.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中位于基底面的有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10. 浆液性腺细胞的结构特点:①核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②基底部细胞质强嗜碱性染色;③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分泌颗粒;④细胞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⑤细胞基底部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11. 含有杯状细胞的上皮是小肠黏膜上皮,气管黏膜上皮。

  12. 单层立方上皮见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

  13. 基膜:①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②PAS反应呈阳性;③是一种半透膜;④电镜下可见有基板和网板;⑤化学成分主要为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14.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角膜、食管、阴道、口腔。

  15. 紧密连接:①一般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②可呈带状环绕细胞;③具有封闭细胞间隙,阻止大分子物质通过的作用;④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

  16. 外分泌腺的特点是:①由分泌部和导管构成;②分泌部一般由一层腺细胞围城腺泡;③腺泡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和混合性3种;④分泌物排入体表或器官腔内。

  17. 心血管及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而位于胸膜、腹膜及心包的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

  18. 根据单层被覆上皮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19.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中位于侧面的有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

  20. 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即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

  21. 微绒毛仅在电镜下才能分辨,含有许多微丝。

  22. 桥粒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使细胞彼此牢固连接。

  23. 在电镜下,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分泌颗粒。

  名词解释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主要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纤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中轴有“9+2”规则 排列的微管。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

  紧密连接:又称封闭连接,一般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细胞有急窄的细胞间隙。

  第三章 结缔组织

  1. 浆细胞:①呈圆形或卵圆形;②细胞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③细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④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旁浅染区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2. 细胞质内含有白三烯的细胞是肥大细胞。

  3. 巨噬细胞的前身细胞是单核细胞。

  4. 能够分泌肝素的细胞是肥大细胞。

  5. 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6. 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是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7. 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

  8. 肌纤维是完整的细胞。

  9. 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①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②细胞无极性;③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无定型基质、组织液;④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贮存营养物质、物质运输等多种功能。

  10. 固有结缔组织:①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②在体内广泛分布;③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

  11. 网状纤维不同于胶原纤维的特点是:①在HE染色标本上不可见;②PAS反应呈阳性;③具有嗜银性。

  12. 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包括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白细胞。

  13. 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14. 巨噬细胞的功能包括吞噬作用,对抗原的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15. 根据软骨组织基质中所含有的纤维不同,可将其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16. 肥大细胞的颗粒中所包含的物质为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17. 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含有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型基质两种。

  18. 胶原纤维又称白纤维,具有很强的韧性。

  19. 弹性纤维又称黄纤维,具有很强的弹性。

  20. 成纤维细胞具有合成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并能进行损伤修复。

  名词解释

  巨噬细胞 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形态多样,常伸出伪足而形态不规则。细胞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EM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和突起,胞质内含大量的溶酶体、吞噬体和吞噬小泡,参与免疫应答。

  浆细胞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呈块状,沿核内面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EM下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分泌合成免疫球蛋白。

  肥大细胞 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染为紫色。起源于骨髓。

  简答题

  1. 试述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间质多,细胞少,细胞种类多;②分布广泛,形态多样;③细胞无极性;④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贮存营养物质、物质运输等功能。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血液,淋巴,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第四章 血液

  1. 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2. 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3. 红细胞:①细胞呈双凹圆盘状;②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④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4. 嗜酸性粒细胞:①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酶;②细胞核多为2叶;③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5. 中性粒细胞:①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②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③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④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⑤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溶酶体、吞噬素等。

  6. 嗜碱性粒细胞:①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②胞质中含嗜碱性颗粒。

  7. 血小板:①细胞直径2—4μm;②胞质的特殊颗粒含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等;③在止血和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8. 单核细胞:①占细胞总数的3%—8%;②是最大的白细胞;③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④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⑤可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9. 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残存的多聚核糖体。

  10.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卵黄囊血岛。

  11. 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①分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②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③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保持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④细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消失。

  12.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120天。

  13.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14.红骨髓的主要成分是网状组织、造血细胞、基质细胞和血窦。

  15.造血干细胞:①有很强的增殖潜能;②有多向分化能力;③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斯有自我更新能力;⑤形态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

  1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窦内皮细胞。

  17.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质小块,其结构可分为中央的颗粒区和周围的透明区。其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18.嗜酸性粒细胞占有白细胞总数的0.5%—3%,颗粒含有阳离子蛋白、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溶酶体酶。

  19.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20.红细胞的形状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了血红蛋白,其功能是供给全身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1.网织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下不易区分。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该细胞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核糖体,因此,网织红细胞还具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22.中性粒细胞的核形态多样,分杆状核和分叶核,在正常成人血液中多见2—3叶核的中性粒细胞,较幼稚的细胞占中性粒细胞总数的5%—10%,若比例显著增高,临床上称为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23.T细胞和B细胞分别是在胸腺和骨髓内分化、发育,而后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组织的,并分别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24.各种血细胞的发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

  25.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26.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名词解释

  血象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

  网织红细胞 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造血干细胞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卵黄囊壁等处的血岛,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

  红细胞 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造血诱导微环境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造血微环境中的核心成分是基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窦内皮细胞等。

  简答题

  1. 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哪些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其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 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是供给全身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

  3. 试述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① 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但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③核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核的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③胞质又少变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或蛋白成分均从无到有,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保持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第五章 软骨和骨

  1. 透明软骨基质中所含的纤维是胶原原纤维。

  2. 软骨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成纤维细胞相似。

  3. 透明软骨基质中,在HE切片上看不到纤维,这是由于纤维细,并与基质的折光性相近。

  4. 能够分泌类骨质的细胞是成骨细胞。

  5. 相邻骨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

  6. 骨小管内含有骨细胞突起。

  7. 骨祖细胞能够直接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8. 能够产生基质和纤维的细胞有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

  9. 位于陷窝内的细胞有软骨细胞和骨细胞。

  10. 骨单位:①由中央管和哈弗斯骨板构成;②位于密制骨;③骨单位在改建时残留的部分形成间骨板。

  11. 破骨细胞:①有丰富的溶酶体和线粒体;②紧贴骨质侧有皱褶缘;③来自单核细胞;④参与骨的改建。

  12. 透明软骨的纤维是胶原纤维,纤维软骨的纤维是弹性纤维,弹性软骨的纤维是胶原纤维。

  13. 软骨的生长方式有附加性生长和间质性生长。

  14. 骨组织的细胞有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中位于骨陷窝内的细胞是骨细胞。

  名词解释

  同源细胞群 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细胞,存在于一个软骨陷窝中。

  软骨囊 氨基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分硫酸软骨素较多,故此处嗜碱性较强,于HE染色切片中,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骨板 骨基质中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借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骨盐沉积形成半层状结构,称为骨板。骨板成层排列,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连骨板内的纤维则相互垂直,这种结构特点使骨的密度有效增大。

  哈弗斯系统 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排列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呈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哈弗斯系统是生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简答题

  1. 透明软骨基质中的纤维为什么在光镜下不易分辨?为什么软骨囊的嗜碱性较其他部位强?

  由于纤维极细,直径仅10~20nm,且折光率与基质接近,故光镜下不能分辨。

  氨基聚糖在基质中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故此处嗜碱性较强。

  第六章 肌组织

  1.红细胞胞质内没有细胞器含有大量血红蛋白.

  2.网织红细胞占成人血液中红细胞总数的0.5%~2.5%.

  3.当患急性感染性炎症时血液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4.当患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功能相似是因为其胞质内颗粒染色特性相同.

  6.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核脱落的碎片.

  7.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的能力.

  8.粗肌丝thick filament由肌动蛋白分子平行排列而成细肌丝thin filament由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9.肌节sarcomere是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myofibril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10. 横小管是肌膜向细胞内凹陷而成的小管。人和哺乳动物的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11.骨骼肌纤维收缩过程中肌节缩短A带、I带宽度不变.

  12.在心房肌纤维的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

  名词解释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1>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SER

  2>在相邻横小管之间纵向排列包绕每一条肌纤维称纵小管,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膨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3>功能可以调节肌浆内钙离子的浓度。

  闰盘intercalated disk

  1>是相邻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处.

  2>光镜下HE染色标本中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

  3>电镜下闰盘的横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使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牢固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起传导电信号的作用。

  简答题

  比较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的光、电镜形态结构.

  1>光镜下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核多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内有许多与肌纤维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有明显的横纹.

  2>心肌纤维在光镜下呈短柱状有分支相互连成网核多为一个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肌浆丰富,横纹不明显,相邻细胞连接处可见闰盘.

  3>电镜下骨骼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由大量粗肌丝和细肌丝排列而成,人和哺乳动物的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肌浆网发达,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体.

  4>心肌纤维在电镜下肌原纤维少,粗细不等,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肌浆网稀疏不发达,终池少,多见二联体,闰盘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部分心房肌纤维肌浆内有分泌颗粒.

  第七、八、十章 神经组织

  1.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内均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2.少突胶质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具有吞噬能力.

  3.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由轴突和小胶质细胞构成.

  4.感受压觉的感受器是肌梭.

  5.环层小体、肌梭、运动终板均为感觉神经末梢.

  6.中动脉的内膜由内向外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

  7.中动脉的中膜含有大量成纤维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

  8.大动脉因管壁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又称为弹性动脉.

  9.外周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

  10.有孔毛细血管和连续毛细血管capillary的主要区别是内皮细胞胞质有大量微胞饮小泡.

  名词解释

  1.尼氏体(Nissl body)

  1)分布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内

  2)光镜下呈颗粒状或块状的嗜碱性物质HE染色为蓝色

  3)电镜下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大量游离核糖体构成

  4)功能合成神经递质等蛋白质.

  2.神经原纤维

  1)分布在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内

  2)光镜下银染切片中呈棕黑色的细丝

  3)电镜下由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4)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参与胞体和突起内的物质运输

  合成神经递质等蛋白质.

  3.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1)以神经递质为媒介传递信息,电镜下包括

  2)突触前成分:主要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和Mit

  3)突触后成分:主要包括突触后膜,膜上有受体和Mit

  4)突触间隙。

  4.连续毛细血管

  1>由连续的内皮细胞围成,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细胞连接;

  2>内皮细胞胞质内有许多微胞饮小泡,吞饮小泡;

  3>基膜完整;

  4>通过微胞饮小泡进行物质交换。

  5.血窦(sinusoid)

  1>腔大,形状不规则

  2>内皮细胞上有孔,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又称不连续毛细血管

  3>基膜不完整、完整或缺如

  4>便于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窦壁或窦腔内常见巨噬细胞。

  简答题

  1.比较连续毛细血管和有孔毛细血管结构功能的异同.

  共同点

  ①内皮细胞连续,细胞间有细胞连接

  ②基膜完整

  不同点

  ③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微胞饮小泡

  ④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含核处有贯穿胞质的孔

  ⑤连续毛细血管主要以微胞饮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⑥有孔毛细血管主要通过内皮细胞上的孔进行物质交换

  ⑦连续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肺、中枢神经系统,构成屏障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胃肠、肾等处。

  2.比较肌性动脉和弹性动脉的结构功能的异同.

  共同点:

  ①管壁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膜构成,内膜又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

  不同点

  ②肌性动脉包括中动脉和小动脉,弹性动脉为大动脉

  ③肌性动脉的中膜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大动脉的中膜主要由大量弹性膜构成

  ④肌性动脉中的中动脉三层膜分界明显,而大动脉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

  ⑤肌性动脉管壁中平滑肌的收缩能调节器官的供血量,改变外周阻力,弹性动脉的弹性回缩使得心脏的间断射血变为连续的血流。

  第九章

  1.角膜前上皮属于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2.中央凹处有色素上皮细胞,视锥细胞。

  3.与房水生成有关的细胞是睫状体非色素上皮。

  4.角膜由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层,后界层和角膜内皮。

  5.房水的功能包括有屈光作用,营养角膜,营养晶状体,维持眼压。

  名词解释

  角膜缘 为角膜和虹膜的带状移形区域。此处通常是临床眼球前部手术的入路之处。

  虹膜 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扁圆盘状薄膜,周边与睫状体相连,中央为圆形的瞳孔。

  第十一章

  1. 厚表皮由深至浅的分层顺序是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2. 表皮的干细胞位于基底层。

  3. 表皮细胞之间的主要细胞连接是桥粒。

  4. 板层颗粒最初出现在棘层。

  5. 毛发的生长点是毛球。

  6. 在皮肤的创伤愈合中,基底细胞具有重要的再生修复功能。

  名词解释

  朗格汉斯细胞 散在于棘层浅部,在HE染色切片上呈圆形,细胞核深染,细胞质清亮;用ATP酶组织化学染色可显示该细胞的树枝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细胞质内有特征性伯贝克颗粒,呈杆状或网球拍形,中等电子密度,其一端或中间部可见一个圆形透明膨大。

  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

  1.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2.淋巴小结无抗原刺激时较少或消失,抗原刺激后增多增大.

  3. 胸腺内胸腺上皮细胞又叫上皮性网状细胞,构成胸腺的支架。

  4.血胸腺屏障位于位于胸腺皮髓质交界处.

  5.副皮质区是弥散淋巴组织,以B淋巴细胞为主,能进行体液免疫.

  名词解释

  1.淋巴小结

  ①为淋巴组织的一种形式,又称淋巴滤泡
②呈球形或椭圆形小体,界限明显
③主要由B淋巴细胞构成,主要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④受抗原刺激,有生发中心,可分暗区、明区和小结帽。

  2.副皮质区

  ①位于淋巴结的皮质深层
②是弥散淋巴组织,主要含T细胞,为胸腺依赖区。能进行细胞免疫应答
③此区还可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结的通道。

  3.动脉周围淋巴鞘

  ①是围绕在脾白髓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
②胸腺依赖区,主要由T细胞组成,进行细胞免疫应答
③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4.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

  ①胸腺皮质内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的结构有一定屏障作用
②其结构为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含巨噬细胞的血管周隙、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基膜和突起
③能维持胸腺内环境稳定, 有利胸腺细胞发育

  简答题

  1.简述脾白髓的结构和功能

  ①在脾新鲜切面上呈灰白色小点,故称白髓,由三部分组成
②动脉周围淋巴鞘,由包绕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构成, T细胞为主,是胸腺依赖区,能进行细胞免疫应答
③淋巴小结,又称脾小结,位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B细胞为主,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④边缘区,是红髓和白髓交界处,由B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和边缘窦组成,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脾的通道,是首先接触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部位 。

  第十三章 免疫系统

  1.分泌含氮激素细胞含有大量SER,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含有RER

  2.甲状腺滤泡腔内胶体为甲状腺素,婴幼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侏儒症。

  3.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拮抗的激素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的甲状旁腺激素。

  4. 醛固酮属于盐皮质激素,可调节钙离子浓度。

  5.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可分泌糖皮质激素,网状带细胞分泌雌激素

  6.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在婴幼儿可引起呆小症。

  7.腺垂体中间部的细胞可分泌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8.神经垂体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和有髓神经纤维构成。

  9.神经垂体细胞可合成与分泌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第14、15章

  1.胰腺腺泡中有泡心细胞。

  2.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使血糖升高。

  3.与肝细胞胆汁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RER和Gc

  4.肝血窦内皮细胞有孔,孔上有孔隔肝细胞的血窦面有微绒

  毛。肝血窦内皮外无基膜。

  5. 窦周隙位于肝血窦与肝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

  6.慢性肝病或肝硬化时贮脂细胞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

  7.胆小管周肝细胞胞膜形成连接复合体。

  名词解释

  1.胰岛

  1>为胰腺的内分泌部,散在于腺泡间的内分泌细胞团,其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HE染色浅
2>主要有A、B、D、PP细胞构成
3>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2.窦周隙

  1>又称迪塞隙,位于血窦内皮与肝细胞间的狭窄间隙
2>间隙内充满血浆; 肝细胞血窦面有许多微绒毛伸入,浸泡在血浆之中;
3>肝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还有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贮脂细胞能贮存维生素A及产生纤维和基质.

  3.肝血窦

  1>位于肝板间不规则腔隙, 通过肝板上的孔相互连成网.

  2>血窦壁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围成,有较大的通透性,有 利于肝细胞和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

  3>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定居由血液中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

  简答题

  1.简述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LM: 胞体大,多边形,核大而圆,居中,核膜清晰,核仁明显; 胞质嗜酸性,

  EM有大量Mit能提供能量、RER、SER、 GcLy内含多种水解酶,参与消化、水解肝细胞吞噬的物质和退化的细胞器,微体,又称过氧化氢体, 清除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功能1>分泌胆汁参与脂类的消化;2>合成多种蛋白质;3>参与糖、脂类、激素等物质代谢4>参与物质的生物转化及有害物质、药物的解毒5>造血(胎儿期).

  第16、17章

  输尿管与输精管有何区别

  管壁结构 输尿管 输精管

  管腔 星形 有融合

  粘膜上皮 变移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

  肌层 上2/3內纵外环 厚內纵中环外纵

  外膜 纤维膜 纤维膜

  1.鼻粘膜嗅部的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2.终末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少量纤毛细胞和克拉拉细胞。

  3.肺泡管的管壁大部分为肺泡的开口,肺泡开口处无结节状膨大。

  4.Ⅰ型肺泡细胞主要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

  5.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血管球和肾小管组成。

  6.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为有孔毛细血管,孔上有孔隔。

  7.近曲小管细胞分界不清,腔面无刷状缘。

  8.远曲小管吸钠排钾作用受醛固酮激素调节,而重吸收水作用不受激素调节。

  9.球旁细胞是入球微动脉近血管极处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化形成,球旁细胞能分泌血管紧张素。

  10.致密斑细胞能感受滤液中钙离子的浓度变化,将信息传给球旁细胞,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血管紧张素。

  名词解释

  1.肺泡隔

  1>是相邻肺泡间的结缔组织

  2>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巨噬细胞和隔细胞等成分

  3>毛细血管为连续毛细血管,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4>弹性纤维具有回缩肺泡扩张作用,隔细胞为成纤维细胞,具有产生纤维和基质作用

  5>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具有吞噬、提呈抗原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吞噬大量尘埃后,又称尘细胞。

  2.气血屏障

  1>是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2>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构成。

  3.致密斑

  1>由远端小管近肾小体血管极一侧上皮细胞特化形成

  2>为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远端小管滤液内钠离子浓度变化

  3>当钠离子浓度降低时,致密斑将感受的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促使其分泌肾素。

  4.滤过屏障

  1>是血液经血管球过滤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

  2>由有孔的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隔膜组成

  3>具有分子大小和电荷性质双重选择滤过作用。

  5.比较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

  共同点

  1>均是肾小管结构的一段,都由单层上皮构成,细胞基底面均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基部质膜上具有钠钾泵。

  2>功能上均具有重吸收作用,都能排泌氢离子、氨等。

  不同点

  3> 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分界不清,胞质强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基底有纵纹电镜下有大量微绒毛,胞质内有吞饮小泡,细胞侧面有侧突基底面有质膜内褶与Mit

  4>远曲小管的细胞分界清楚,胞质浅染,无刷状缘,电镜下少量短小的微绒毛,无吞饮小泡和侧突,但质膜内褶较发达。

  5>近曲小管能重吸收原尿中全部营养物质,大部分水和离子等,不受激素调节,远曲小管能重吸收水,受血管升压素调节,吸钠排钾,受醛固酮调节。

  第18、19章

  1.生精小管是产生精子的场所,生精上皮由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

  2.精原细胞经成熟分裂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是单倍体细胞。

  3.初级精母细胞是生精细胞中直径最大的细胞,在切片中不易见到的是次级精母细胞。

  4.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成熟分裂后形成2个精子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最终可形成4个精子。

  5.次级精母细胞经第二次成熟分裂后形成2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精子。

  6.睾丸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参与构成血睾屏障。

  7.睾丸支持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还可分泌雄激素。

  8.睾丸间质细胞属于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

  9.老年前列腺肥大多发生在主腺。

  10.卵泡是由卵原细胞和卵泡细胞组成,原始卵泡内初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的前期。

  11.初级卵泡透明带已形成,次级卵泡内卵母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12.排卵是指成熟卵泡破裂排出初级卵母细胞的过程。

  13.排卵前36~48小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

  14.颗粒黄体细胞可分泌大量孕酮,膜黄体细胞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分泌孕酮。

  15.卵巢内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期又称黄体期。

  16.卵巢排卵时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末期。

  名词解释

  1.精子发生

  ①是指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

  ②发育的次序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③包括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3个增殖分化阶段。

  2.睾丸间质

  ①是生精小管之间富含血管和淋巴管的疏松结缔组织

  ②其中含有间质细胞,常成群分布,细胞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形居中,浅染,胞质嗜酸性

  ③电镜下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

  ④能分泌雄激素。

  3.黄体

  ①成熟卵泡排卵后,卵泡壁颗粒层和卵泡膜内膜细胞在LH作用下,所形成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

  ②由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构成

  ③两类细胞均属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征,即丰富SER、管状嵴Mit和脂滴

  ④分泌孕酮和雌激素。

  4.初级卵泡

  ①在FSH作用下由原始卵泡发育形成

  ②初级卵母细胞增大,出现皮质颗粒

  ③在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出现嗜酸性的透明带

  ④卵泡细胞增殖由单层变为多层

  ⑤由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形成卵泡膜。

  简答题

  1.简述支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LM:细胞呈不规则长锥体形,底部附在基膜上,顶端伸入腔面,在切片中轮廓不清,核为不规则形或三角形,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EM:胞质内有发达的Gc、RER、SER、Mit、Ly和糖原颗粒

  功能①相邻支持细胞的侧突胞膜形成紧密连接,参与构成血睾屏障

  ②支持、营养、保护生精细胞,并参与生精细胞向管腔面移动及释放精子

  ③能吞噬精子形成时脱落的残余胞质

  ④能合成并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

  ⑤胚胎期能分泌抗中肾旁管激素。

  2.简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①月经期为周期的第1~4天,血液中孕酮和雌激素含量迅速下降。因螺旋动脉收缩,功能层缺血组织细胞坏死。随后螺旋动脉短暂性扩张,使毛细血管急性充血,破裂,继而坏死的内膜小块的剥脱,一并从阴道排除,即为月经。

  2增生期为周期的第5~14天。在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逐渐增厚到2~4mm。增生晚期子宫腺粗,长,弯曲,腺上皮细胞内糖原颗粒聚集在核下区,使核上移,基质细胞分裂增生,螺旋动脉增生,弯曲。 增生期末卵泡成熟并排卵,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

  3分泌期周期的第15~28天,卵巢内黄体逐渐形成并分泌孕酮和雌激素,使内膜继续增厚达5~7mm。子宫腺明显弯曲,腺腔扩大,充满分泌物,腺细胞内糖原增多,糖原颗粒移至核上区并排入腺泡腔,基质细胞继续增生,分泌晚期,部分细胞增大变圆,胞质充满糖原和脂滴,称前蜕膜细胞,部分细胞较小,出现含松弛素的颗粒,称内膜颗粒细胞,螺旋动脉更为弯曲并达内膜表层,固有层出现水肿。

  3.比较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结构的异同。

  共同点

  1)均属生长卵泡,生长发育都受FSH调节

  2)都有初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透明带、卵泡膜等结构,初级卵母细胞都处在第一次成熟分裂的前期。

  不同点

  3)次级卵泡由初级卵泡发育而来,体积较大

  4)次级卵泡的周围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了卵泡腔,次级卵泡中有卵丘形成

  5)次级卵泡中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膜细胞与颗粒细胞协同分泌雌激素。

  第二十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1. 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2. 植入的正常部位是子宫底、体部内膜功能层。

  3. 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

  4. 参与胎盘形成的结构是基蜕膜。

  5. 三胚层胚盘均来自于上胚层。

  6. 使胚盘分出头与尾的结构是原条。

  7. 两胚层胚盘来源于内细胞群。

  8. 诱导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的结构是脊索。

  9. 参与形成绒毛膜的结构是胚外中胚层。

  10. 前神经孔未闭合可形成无脑畸形。

  11. 原始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

  12. 构成胎盘隔的是基蜕膜。

  13. 早期妊娠诊断,是检测孕妇尿中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4. 诱发胚胎畸形的敏感期是在受精后的第3~8周。

  15. 胎儿性别的决定因素是受精时精子的染色体类型。

  16. 胎盘的绒毛间隙内含有母体血液。

  17. 胎盘产生的激素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雌激素,孕激素。

  名词解释

  受精 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顶体反应 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透明带反应 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使ZP3分子变性,不能在与精子结合,从而阻止了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透明带反应。

  胚泡 于第四天,桑椹胚进入子宫腔,其细胞继续分裂,当卵裂球数达到10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若干小的腔隙,它们逐渐汇合成一个腔,腔内充满来自子宫腔内的液体。此时透明带溶解,胚呈现为囊泡状,故称胚泡。

  脊索 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的细胞,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一条单独的中胚层细胞索,称脊索。

  第22章 颜面和腭的发生

  1. 转化为成体结构的唯一鳃沟是第一对鳃沟。

  2. 腭大部分来自外侧腭突。

  3. 唇裂形成的原因是上颌突与同侧的内侧鼻突为愈合。

  4. 颜面的形成与颌鼻突、上颌突、下颌突、第一鳃弓有关。

  名词解释

  唇裂 是最常见的颜面畸形,多见于上唇,常因上颌突与同侧内侧鼻突未融合所致,故裂沟位于人中外侧。唇裂多为单侧,也可见双侧者。如果左右内侧鼻突未融合,或两侧下颌突未融合,可分别导致上唇或下唇的正中裂,但均少见,如果内侧鼻突发育不良,导致人中缺损,则出现宽大的正中唇裂。唇裂可伴有牙槽突裂和腭裂。

  第23、24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1.原始消化管由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卷入形成,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段。

  2.先天性脐疝是由于脐腔未闭所致,导致脐部与腹部相通,腹内压增高时,肠管从脐部膨出形成疝气。

  3. 原始消化管中由3~4周胚的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包卷而成,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段,前肠分化形成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的上段、肝、胆、胰以及喉以下的呼吸系统,中肠分化形成从十二指肠中段至横结肠右2/3部的肠管,后肠分化形成从横结肠左1/3部至肛管上段的肠管。这些器官中的黏膜上皮、腺上皮和肺泡上皮均来自内胚层,结缔组织、肌组织,血管内皮和外表皮面的间皮来自上胚层。

  4.隐睾有腹腔内和腹腔外、单侧和双侧之分。其原因为睾丸不完全下降所致,出生后任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处。

  5.先天性腹股沟疝是因腹腔与鞘膜腔之间的通路未能闭合所致。当腹内压力增高时,部分肠管可突入鞘膜腔,从而形成疝。

  6.①后肾为人体永久肾,于第5 周初开始发生,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输尿管芽是中肾管末段近泄殖腔处向背侧头端发出的盲管,此管在中肾嵴内生长并分支达12级以上,其主干形成输尿管,起始的两级分支扩大合并为肾盂,第3、4级分支扩大合并为肾盏,其余的分支演变为集合小管。集合小管的末端呈“T”形分支此部 ,能诱导邻近的生后肾组织分化参与形成肾单位。②在输尿管芽的诱导下,中肾嵴细胞向输尿管芽分支末端(弓形集合管)聚集包围,形成生后肾组织。后者演化为“S”形小管,此管的一端膨大凹陷成肾小囊,包绕毛细血管球形成肾小体,其余部分弯曲延长形成肾小管各段,与肾小体组成肾单位,远曲小管末端与弓形集合小管相通。髓旁肾单位发生较早。随着集合小管末端不断向肾的浅部生长并发出“T”形分支,从而在肾的浅层形成浅表肾单位 。生后肾组织的外周部分形成肾背膜。③后肾最初位于盆腔,后因腹部器官的生长,输尿管的伸展,胚体直立,肾移至腰部。

  7.输尿管芽来自泄殖腔末端。

  8.膀胱主要来自尿生殖窦上段。

  9.多囊肾内的囊肿是集合小管积液。

  10.原始生殖细胞来自胚内中胚层。

  第25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1. 法洛四联症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四种缺陷:即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膜部缺损及右心室肥大。发生这几种畸形的主要原因是主、肺动脉隔偏位,致使肺动脉狭窄。狭窄的肺动脉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引起右心室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大。主、肺动脉隔偏位,造成间隔膜部缺损,粗大的主动脉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

  2.房室管背、腹侧壁内膜组织增生,各形成一个隆起结构,分别称为背、腹心内膜垫。背、腹心内膜垫对向生长并融合,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左、右房室孔周围组织增生,分别形成二尖瓣和三尖瓣。

  3.卵圆孔在原始心房的分隔过程中,相继发生原发隔、原发孔、继发孔和继发隔。继发隔与心内膜垫融合后,其下方也留有一孔,称卵圆孔。卵圆孔的位置在继发孔的尾端,两孔上下交错重叠,原发隔的下部恰好覆盖在卵圆孔的左侧,相当于卵圆孔上的瓣膜,称卵圆孔瓣。出生前,由于右心房压力高,血液可经卵圆孔流入左心房,反之则不能。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左心房压力增大,致使两个隔膜紧密相贴并逐渐愈合,卵圆孔封闭成为卵圆窝。若出生后一年内卵圆孔仍未关闭,即造成临床上常见的卵圆孔未闭,是房间隔缺损的一种类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