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诗话 | 写画题诗不换钱

 浑圆流韵 2016-07-05


  逍遥天地一痴仙,
  写画题诗不换钱。
  沈周这两句诗堪称“自画像”,也的确是这位中国画坛重镇“吴门画派”创建者和初期领袖的人生写照。众所周知,沈周不仅人品出众、技艺超群、传统文化的造诣底蕴深厚,而且培养教育出唐寅、文徵明等多名大师级徒弟,其画风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更是大到不可估量。沈周的书画真迹包括临摹作品,在历代艺术品市场上都稳居高位,甚至经常卖出天价。然而,沈周本人在很年轻时就做出决定并终生践行:“一不当官,二不卖画”。
  “不当官”——不出仕,不谋职参加工作,或干脆当“隐士”,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都不算稀罕事;至于“不卖画”——不用自己的书画作品“换钱”,作为一个著名画家,尤其是生活在市场经济已经相对发达的明王朝的著名画家,确实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了。
  沈周既不当官也不卖画,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祖上留下的田产,虽然衣食无忧,日子过得也还算舒适安逸,但显然并不十分富裕,偶尔也手头拮据,但绝不影响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丰富雅致的生活情趣……这些情况在他的诗词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冬至日闲居自述》:
  冬至之日无酒钱,笑醒先生高阁眠。
  聊凭线记短长日,何贵虫知大小年。
  白石田间虚种玉,紫泥籍上欠修仙。
  闲窗但有闲时月,学把行藏逐岁编。
  再如他在《咏钱》诗中说自己因为家庭清贫不怕盗贼,敢于在夜里开着门睡觉:“自笑白头穷措大,不妨明月夜开门。”这也许有些夸张了。古人做诗喜欢“老叹贫”并过分渲染,然后再标榜自己“安贫乐道”“知足常乐”,沈周当然也未能免俗。实际上,由于长期居住生活在“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苏州,且生活安定、心态平和,所以沈周绝大部分的诗画作品以描绘美好的景物和感情为主,充溢着一派轻松愉快、幸福祥和的气氛。比如《上巳日漫作》:
  和风晴日正宜春,碧柳红桃得得新。
  老谢苰除何故事,健追行乐有闲身。
  邻翁采荠分家小,游女揉花打路人。
  不限长安水边好,太平随地总尧民。
  再如《睡起自遣》:
  书枕悠悠自小康,何须断送脚尘忙。
  屏心云气山开画,树里檐声雨满堂。
  名利可怜鸡有肋,神仙只累鼠拖肠。
  时时具酒招邻曲,闲与桑麻较短长。
  沈周家的生活虽然仅仅是小康水平,但他却特别“重义轻利”,史籍上关于沈周“不爱钱”的故事很多。一次,他花费巨资购买了一部古书,连续几天爱不释手地阅读。一位客人来访时无意中看到该书,大为惊讶地说这部书是他家不慎丢失的祖传之物,在质问沈周该书的来源之后,坚持要将其赎回……沈周问他要证据,客人回答在某卷某页记有某某字迹。沈周翻到那里一看,果然有某某字迹,于是立马把书无偿奉还。客人虽然再三追问,他却始终也没有说出卖书者的姓名。事后,沈周也没有去追责窃书卖书者,甘愿自己承担了损失。还有一次,沈周购藏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的售价在当时已经相当昂贵,沈周视若至宝,每当有艺术圈的朋友登门,他便会拿出来一起欣赏。有一天他把这幅画拿去请一位书法名家题跋,不料过了几天那位名家亲自登门,面带愧色地说《富春山居图》丢失了……家人十分气愤,坚持让沈周告官,一定要把名画追回。沈周虽然也痛惜不已,却摆摆手说:“算了,他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呢?”事后得知,原来是这位书法名家的儿子把画偷走卖了。凑巧的是,沈周不久在市场上又见到了这幅画,可卖方出价极高,他即便倾家荡产也无力购回。回家后,沈周叹息良久,便拿起画笔,仅凭记忆,竟然把三丈长卷从头至尾“追摹”“背临”了一遍,这就是著名的《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该图在近半个世纪中传奇性地辗转多位藏家之间,最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96年从徐世昌的后人手中以880万元人民币收购珍藏。)
  沈周生平虽然从来不主动卖字卖画,但由于他名声太大,而且为人宽厚谦恭,上门求画求字的人络绎不绝。求画者中不乏高官富商,也有许多普通百姓,沈周均一视同仁、一概答应、从不拒绝。当地有一户陈姓人家,因故发誓要通过募捐修缮家族祠堂,找上门来请沈周帮忙。沈周被他们的善举感动,特地精心画了一幅画,并题了两句诗:“一砖一木但随缘,或米或钱惟任意。”那家人拿着这幅画去化缘,果然募集到不少钱财,圆满完成了心愿。
  沈周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迹:他有个邻居是个贫寒的读书人,母亲得了重病无钱医治。他听说沈周的画很值钱,便仿了去卖,但因为水平太低,在市场上无人问津。他万般无奈,硬着头皮找到沈周,恳求沈周在自己仿制的赝品上落个款,以便卖出个好价钱。沈周竟然不但答应了,还笑着提起笔来,把画精心修饰一番,又认认真真地题上自己的姓名,书生拿走后果然卖了大价钱。
  面对日益增多的求书画者,沈周有时也觉得不堪其扰、难于应酬,便外出“躲债”,经常寄住在僻静的寺院里。但即使如此他依然会被“狗仔队”侦察到,马上便有大批“粉丝”跟踪蜂拥而至。有一次在杭州某寺院里沈周又被求画的人团团围住,他的好友刘邦彦恰好目睹了现场情景,曾写诗记之:“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无处避红尘。”
  我认为,上述种种有关沈周“不卖画”“不爱钱”的故事,显然应该引起后人,尤其是当代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的惊警、自省与反思——人家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文化人、民间书画家,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而我们作为现代人、共和国公民,甚至身为国家干部、知识分子、教授、专家……基本每个人都有一份足以维持温饱(或小康)的工资,有的人还有额外收入、灰色收入、奖金、津贴……为什么非得要千方百计地拼命去卖画卖字?某些人还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地唯利是图、锱铢必较,甚至为了把自己的作品卖出高价而不择手段,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人格以及尊严呢?
  是沈周真的“不差钱”?还是我们当今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真的“太差钱”了呢?
  我们当今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如果真的像唐寅那样“太差钱”——除了卖画,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当然可以也完全应该“卖画为生”;但是,如果已经有了固定收入,已经过上温饱或小康式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学学沈周——“不卖画”“不爱钱”,鄙夷、摈弃和远离“铜臭气”,平心静气、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把画画好,把字写好,真正为艺术、为中国书画事业的正常发展做点贡献呢?!
  我坚信,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书画家、书画爱好者们真的主动做到“写画题诗不换钱”,中国书画界现有的所有乱象、怪象、丑陋恶俗的不正之风,必将统统烟消云散,中国书画艺术必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沈周《拟赵松雪万木奇峰图》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