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劳·《李斯特:练习曲全集》

 李灏 2016-07-05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劳·《李斯特:练习曲全集》
专辑名称:李斯特:练习曲全集 (Liszt: The Complete Etudes)
专辑艺人: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唱片公司:Philips
发行时间:2001年01月18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以其大胆狂放的激情和异乎寻常的表现技法而闻名于世,他那读谱时就足以使人望而却步的困难技巧成为后世钢琴演奏者们探索的目标,然而李斯特并未将这些“神技”看作创作的目的,而是看作表现思想的手段,其将大多数作品加入标题,通过丰富的技巧来刻画特定的音乐形象,实现了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这是音乐描写技巧长足发展的结果,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对于李斯特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音乐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结合自己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学习和理解来进行初步的研究。
    李斯特是19世纪音乐界最为激动人心的人物之一,是钢琴独奏家行列中的第一人,可以这么说,在纯技艺表演方面无人能及。他从小就受系统、严格的训练,又经不断的实践,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独特的技巧,这些技巧在他创作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这些高级技巧练习曲中,快速的音阶、琶音、双音、八度音、装饰音和长时间的震音、颤音交织成一个绚丽多彩的音响世界,展现出狂放的激情和异乎寻常的表现力,他使钢琴变成一件万能乐器。但更为可贵的是,他突破了传统练习曲中单调、冗长的技巧性训练,将技巧练习融入一首小诗,一幅风景画中并且附加了标题,如《玛捷帕》、《幻影》、《狩猎》等,通过“神技”来表现各种音乐形象,创造了富有神话般魔幻色彩的练习曲,在他的钢琴高级技巧的练习曲中,成功地实现了技巧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目的也是浪漫主义美学目实现的基础之一。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以表现人和大自然取代了过去表现神和英雄。艺术家在这宽泛、自由氛围中,一方面欣喜若狂地将强烈地自我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以获得展现自己的想象和讴歌人民的希望;而另一方面却以悲观不满的情绪,对庸俗的社会宫廷的约束,孤独的心灵、幸福的渴望或进行揭露,或予以渲泄,在这个以人及其命运为主题的时代里,艺术家在提示人和命运的真谛之时,又被人和命运所摆布。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技巧练习曲》为我们展现了这个现实。因此对于一个钢琴演奏的学习者来说,对李斯特的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学习价值。
    一、李斯特的生平及《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创作背景
    天才作曲家兼演奏家,现代钢琴艺术的创造者,杰出的艺术家精力无比充沛的活动家,给人类留下永久美好的回忆的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在匈牙利的一个叫多玻里场(雷汀)的小村子里出生。在他幼年时,因住处不定无学校可读,所以全由他的父母教育他。6岁跟从父亲学习钢琴,9岁举行公开演奏,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尤其是他对临时指定的主题作即兴变奏,使听众大为惊叹,称他为“莫扎特第二”。匈牙利亲王对他赞赏不绝,3个贵族共同捐赠供他赴维也纳深造的费用。1821年他父亲为了陪伴他到维也纳随贝多芬的学生、著名的钢琴教育家车尔尼学习钢琴,竞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迁居奥地利,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李斯特不负父望,日夜努力练琴,又师从萨列里学习作曲理论,1825年先后两度在法国和英国演出,当年7月在英皇乔治四世面前演奏。使其声誉达到高潮,整个伦敦为之轰动。从此,他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奏,蜚声世界,一代琴王就此卓立乐坛。
    长期以来,他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上世纪30—4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李斯特一生颇富传奇,他自幼一鸣惊人,超凡的钢琴绝技,令人如痴如醉的风采和多彩多姿的爱情故事。这些可能是一般人最为熟悉的,但是在传记史料中,李斯特其实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功成名就曾招来嫉妒和排斥:出入贵族名流府邸被指为攀龙附凤,数度失败的爱情,被情妇著书描绘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他一生写下的作品无数,却被评为华而不实矫揉造作:而晚年遁入空门,皈衣天主教更是引来震惊与非议。长久以来,这些偏见,让音乐学者或自认严肃的音乐家不屑研究或演奏他的作品。
    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历来被认为是:煽情、优美但空洞的。也许在他的著名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etudes. d’ execution
transcendante)中有很好的体现。和匈牙利狂想曲一样,超技练习曲是他“最好听”的音乐,也是“最炫技”的钢琴音乐,和肖邦的练习曲不一样,李斯特的练习曲一直比较激烈,仿佛有无限的激情需要消耗,当然并不排除旋律的优美。另一方面,这十二首练习曲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我认为并不太适合单独去欣赏理解。十二首练习曲中多数附有文字性标题,对音乐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为了更生动地刻画形象,他探索了新的钢琴声音效果。在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中,在充分扩大钢琴表现力的同时,把钢琴弹奏技巧更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练习曲在演奏中放射出绚烂多彩的奇光异色,使人叹为观止,成为钢琴艺术中的精品。早在1826年仅有十六岁的李斯特根据他在法国、英国、德国的旅行演奏中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创作了十二首练习曲,与后来的版本比较,它具备了后来版本的无标题的基本乐思和结构的雏型。1838年,李斯特对此做了较大的改编、修订。1839年,舒曼在音乐短评《钢琴练习曲》中,对两个版本乐谱加以比较:“两者对照之下,首先可以看出他现在所用的手段比以前更丰富了,他现在的手法处处都超过以前的,力求比以前更辉煌,更完美。”
    另一方面李斯特在青年时代初显身手时所流露出天真浪漫的气息。在乐曲改编的新版里几乎完全消失了。其次,新的改编显示出这位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的范围比以前大为扩充了,它甚至使我们能看到他的精神生活的秘密角落。我们不能忘记,他在这本集里要给我们的正是练习曲,目的还是要帮大家克服最大的演奏技术困难。李斯特在维也纳时正是弹奏的这些练习曲而造成轰动一时,难以磨灭的印象。巨大成功永远有深刻的原因,听众并非偶然地这样狂热的赞颂他。舒曼在评论中同时流露出对作者明智的期望。“为了和他祖国的民族风格相符合,他应当首先恢复早期练习曲里对我们起良好作用的那种明快而质朴的风格。他必须朝相反的方向改编自己的作品。应当使它简单化而不复杂化。李斯特在1851年最后的版本中做了精心而完美的改造,去掉了很多多余的东西,保留和深化了诗意和音乐性。技术手法也加以恰当的简化。一百五十多年来,它一直是钢琴家试图攀登的艺术高峰,只有少数的大师才能愉快的胜任,它的美感和价值正在于此。同时,钢琴演奏的技巧在李斯特的手里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逾越的高度。他的超技练习曲显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斯特的绝大多数艺术家却更早就体验到一种神圣的不满足感,创作因而是成为他活下去的重要依托。一方面,李斯特的创作当然是出自宗教热忱与虚华既矛盾又可以理解的混合。另一方面,他的创作深深反映了一种内在的不安全感与不和谐。这种音乐感受在他的练习曲中显露无遗。他从不断蜕化的艺术创作中得到深切的安慰,为自己的不安找到象征性的出路。他不得不从惊人的速度和能量创作,在艺术中反映出其生命中每一缕转瞬即逝的痕迹。满盈的才智和过人的想象。如果说这样创作出来的练习曲比肖邦的练习曲有所偏颇与欠缺。但它们所呈现的也必然是更肆意、更广阔的气度。
    二、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创作过程
    作品编号第一的《第十二首练习曲》(Duze Etudes)已经具备了后来著名的《超技练习曲》(Etudesd’ Execution
Transcendante)的雏形。虽然前者充满车尔尼风格的亮丽活泼,但是还无法体会到李斯特后来革命性的炫耀及大胆。我个人认为真正属于李斯特风格的种子,其实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得以萌芽,《十二首练习曲》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如前面所提过的那样,这组作品1838年的版本相当华丽造作,后来经过多次大幅度修改,1851年才有最后的定本。从李亚甫诺夫(Liapunov)纪念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所作的《超级练习曲》(OP.11.1879—1905)就不难明白李斯特这组作品的影响力。
    汉普瑞·席尔(Humphrey Searle)曾仔细比较过《超技练习曲》前后三种版本的风格。托马斯·瑞纳(Thomas
Rajna)更把第一版和最后一版一一对照录音下来,非常有助于对比。由此可以看出,风格最辉煌灿烂的《超技练习曲》,如第二号a小调甚快板,第四号《玛捷帕》(Mazeppa),第六号《幻影》(Vision),第七号《英雄》(troica),第八号《狩猎》(Wilde
Jagd)第十号F小调(auegro),第十二号《追雪》(Chasse
Neige)等狂飙作品和抒情明澈的第三号《风景》(paysage)精致规律的第九号《回想》(La.Risordanza),和谐可亲的第十一号《夜之和谐》(Harmonies
du Soin)恰成对比,即使以技巧艰难闻名的第五号《鬼火》(Feux
Follets)都有一种炫技。因此“超级”“超技”不只是技巧上的超越而已,也是一种诗意上的超越。“超级”也可有是指超越了车尔尼的古典教学练习曲。李斯特把这组几首《超技练习曲》献给车尔尼,不但是感念恩师,也巧妙地暗指车尔尼在作曲方面的局限。
    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中,是李斯特在受到堪称为旷世奇书和富于魔性风采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启迪,是经过发奋图强,闭门练琴的艰苦磨练后创作出来的,从这些具有大胆狂放的激情和异乎寻常表现力的练习曲中,快速的音阶、琶音、双音、八度音、装饰音和长时间的震音、颤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他使钢琴变成了一件万能乐器,能与管弦乐队的表现力相媲美,能表达作曲家想要倾诉一切的音乐。其高雅、卓越的技巧,正如舒曼所说:“能够将这些作品完全再现的,可能除了李斯特本人别无他人了(1)。”然而,李斯特并没有把这种“神技”看作目的,而看作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将技巧练习曲融于一首小诗,一幅风景图画之中。全曲听不到枯燥的音阶、琶音上下行听到的是景色的变幻和感情流动。通过各种技巧演奏刻画出特定的音乐形象。李斯特的独创精神在钢琴演奏领域得到充分显示之后又在创作领域中进行长足的发挥。从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创作原则和和声运用中可以清晰感到,他突破了传统形式的框架,创造出完整的合乎逻辑的只有新的美学原则的练习曲。李斯特采用自由形式的思维进行创作,这个从根本上远离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原则的手段,是主题结构法,主题结构法是主题建立在一个用基本音型构筑的动机上;乐曲的展开是将这个主题音型在旋律轮廓、和声、节奏、音色、速度、音区上进行演奏,形成不同性格的主题音乐,这种变化了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可分别表现浪漫的爱情,宜人的风光(《风景画》),
严峻的战斗(《玛捷帕》)和凯旋的颂歌(《英雄》),这种创作手段在钢琴音乐上的效果使钢琴作品交响化。
    三、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音乐分析
    对于在音乐史上创造,及第一位举办个人独奏会的钢琴鬼才之一李斯特而言谱写一套十九世纪普遍流行的音乐会练习曲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可是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却让他发表了三次,前两次分别为1827年及1839年,直到1852年当他41岁时才修改完毕,也使此为钢琴作品留下了璀灿的瑰宝。
    一、前奏曲(Preludion),此首是整个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引子主题,大约一分钟左右,非常短,前半部分通过琶音式的推进使旋律感明显,有种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强弱对比较明显,后半部分右手则基本全部运用琶音形式演奏,中部是李斯特风格很强的连续的和弦推进,使整曲有起有落,虽短小精致,却也波澜壮阔,左手运用波音作陪衬,使整体的音响效果很丰满。
    二、A小调甚快板,这是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中比较平缓、沉闷的一首,两分多种,虽也不是很长,但很明显,已经有切入正题的迹象,整曲以近乎通一演奏手法完成那就是左右手的同时交插演奏。这也是只有李斯特特有风格的演奏方法之一。另外此首在强弱方面很大的特点就是把强弱完全穿插进行,即一句是强,一句马上转入很弱,使整首立体感很强,同时左右手八度甚至和弦交替穿插演奏使整曲始终在轰鸣中前行,最后在fff中轰然结束。
    三、风景(Paysage),此曲将近四分多种,整首旋律非常优美,婉转动听,虽标为风景但节奏却自始至终比较压抑、沉闷。整个乐曲多以右手的八度为旋律,左手作陪衬,也有很多地方是双手的和弦合奏。此首的特点是句与句之间的气息感非常明显,就像一个忧郁的人在不断地感叹,又像策马慢行于田园乡下,看到周围无比美妙的风景发出从内而外的感叹。整首优美平缓,基本上没有很强的和弦出现,但结尾处略有小段落的高潮出现。乐曲给人的另一种感觉是作者当时的一种反思心情,像对过去的回忆,又像是对未来的憧憬,其中也不乏无数“扪心自问”的感觉。
    四、玛捷帕(Mazeppa),(根据雨果的同名诗谱写,李斯特把这首诗的最后几行放在练习曲的结尾部分)。
    这是一首开始就有标准的李斯特风格的练习曲,对于演奏此曲的演奏者来说,炫技也开始变为必须,此曲共七分钟,开头引子部分是类似于《帕格尼尼》练习曲的大段连贯的波音,然后是一连串速度极快的由音阶组成的递进音流,正是这些如浪涛般的滚动着的音流,把整首引入到一个汹涌澎湃之中,正曲部分演奏难度加大,左右手用和弦来维持主旋律,用左右手2、4指的轮流交替来填充和弦旋律间的空缺部分,使整个曲子显得丰满,感觉像是有四只手来演奏。大大加强了声音的演奏效果,经过一大段的类似于四手连弹的这种技法演奏之后,通过两句较缓和的引句,把此曲引入到第一个高潮之处,那就是具有李斯特风格的双八度(又称李斯特八度)的大段炫技的部分。整曲的第二部分与前一部分的三个谱表来完成演奏不同是运用了较普遍的高低音双谱表来演奏,在这一部分中,乐曲进入较平缓阶段,大量装饰音的运用使曲子很有味道,中段旋律有些高雅的伤感,平静而又忧伤,平曲的结尾的部分又重新转入激烈在左右手双合弦的轰鸣中结束。在演奏此曲时,由于难度较大,要避免多余的动作和任何紧张情绪,手部要放松,有弹性、灵活、手指要强劲而又自如,前臂(在震奏八度时)不动。李斯特虽用“僵死的手臂”来形容,他还曾建议过在钢琴上安装一个特别的支架,以使前臂稳定化,虽然这种说法具有片面的因素在里面,但这种“不动”意味着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松弛和失去自制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类似于《玛捷帕》这类曲目。
    五、鬼火(Feux follets)
    这首曲子是很多参加李斯特钢琴比赛的演奏者十分忠爱的一首,全曲非常的诡异神秘,单一主题,用长调有运用大量重复的音来达到一种神秘莫测的音乐效果,此曲比较短,只有4分多钟,曲子蕴涵嘲讽和一种不知名的鄙视。
    六、幻影(Vision)
    此曲大约六分钟长,全曲给人感觉比较单调,节奏虽比较激昂,但并不快,这首对整个十二首超练有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为整篇练习曲进入高潮作了铺垫。开头用右手的双音作隐藏主旋律,由于左右手都从低音区开始,所以给人开始感觉很迷幻很虚无飘渺,右手则是用较快速度的间距较大的琶音来丰富,注意在开头的演奏过程中保持右手的旋律线的存在是致关重要的,左手的最低音也是不可缺少的,继第一段之后,乐曲的第二部分由第一段的单手琶音转变成双手交替琶音。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生成,又是对第一部分地展开与发展,让虚幻的音乐渐渐变得清晰。通过双手八度半音阶的推动将乐曲推至第一个高潮,随后是大段极强(fff)的右手琶音音型与左手和弦与波音的组合,在这一部分,如果看现场,可以看到演奏者翻飞的手指,像幽灵在跳舞。此曲后部分越来越快,音调也越来越高,最后在最高处嘎然停止。这首曲子主要是对演奏者的手指灵敏度有着很大的考验,间距很大的琶音是手指弹奏的巨大障碍。
    七、英雄(Etoila)
    此曲约有五分钟长,尽管是悲剧式的英雄,但仍让人无限崇拜,显示出震憾人心的英雄气概。全曲时而悲壮,时而忧郁,琴声如歌如泣,似乎在诉说英雄心中的苦闷,然而乐曲那悲壮的英雄素质的开篇,决定了此曲悲剧式的英雄性,尤其是符点节奏构成的和弦向上进行,更显示出英雄心中的怒火正在爆发,暂时的冷静后又转入低沉的诉说,然而低沉的音乐永远也掩盖不了英雄眼神中的希望和怒火,既便是在这稍显忧郁的旋律中也不断闪现英雄那永不放弃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精神,终止于在这种对光明的向往之情的爆发中,结尾处双手八度的模进进行以开阔的笔调提示出这种感情音域一下子豁然开朗,用其常用的八度写法推进高潮。
    八、狩猎(Wilde jagd)
    此曲篇幅较大,而演奏出的长度约五分钟,主要由于这是李斯特十二首练习曲中速度非常快,非常激烈的一部作品,同时这首作品的演奏难度可想而知,也是其练习曲中较难掌握的一首,仅管全曲速度一直非常紧促飞快,但却依然透露出优美的旋律线条,有时细腻的如孔雀的羽毛般让人如痴如醉,作品中所描写的不光有对狩猎的形象刻划,似乎还有风景如画的描写,非常形象逼真的描绘出大自然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以及在这迷人的景色中猎人追捕猎物的情景,使人时而有种紧迫感,又时而沉浸在大自然的欣赏之中,真正的让人身心放松,演奏此曲不光需要极为高超的演奏技巧,也需要丰富的心理体验,在炫技的过程中表现出其旋律优美歌唱的一面。
    九、回忆(Ricordanza)
    这是其两首最为有名的超技练习曲之一,与其它的练习曲在风格上有很大的改变,全曲柔情绵绵,充满了柔情蜜意,平静的意境将人们带入沉默的回忆之中,这首作品篇幅相对较大,演奏的时间足有11分钟之长,十分优美的旋律在曲中反复出现,即使是在结尾处最后也不忘记这优美甜蜜的旋律,丝毫不带有任何令人不愉快的幻想,给人一种极为浪漫的滋味,被后人称为“古典音乐中最美的一小节”,全曲没有过分激烈的描写,到处充满着对过去美好的留恋和回忆,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此曲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和熏陶,这也是本曲最大的魅力之处。
    十、F小调激烈的快板
    “f小调”超技技巧练习曲为音乐会或国际钢琴比赛中十分常见的曲目之一,此曲有令人惊叹的炫技表现,很明显的具有李斯特最为善长的炫技特质,但同时也显现出热情优美的歌唱性旋律,此曲难度较大,速度非常快,情绪较为激烈,不愧为十二首练习曲中之杰作。
    十一、黄昏的和谐(Harmonies du soir)
    此曲为十首练习曲中较少柔和的小调和声织体开始的作品,全曲充满浓重的和声气息,这首超技练习曲展现了李斯特交响诗的气势,几乎可以与管弦乐队的演奏效果相媲美,这首作品将钢琴这件乐器的表现展现的淋漓尽致,具有令人惊叹的交响效果,其不愧为音乐史上第一位创作交响诗的钢琴鬼才,无疑为钢琴作品奠定了杰出的里程碑,此曲9分钟,一开始比较慢,象要诉说一件事,然后却突然沉默不语,只是用最激烈最高级的音乐来倾诉,这是整个超练的最高潮,是听觉上的最高享受,一层层地推进,又一层层的返回。不同的感受接踵而来,让人不忍离开这一段音乐,但最后还是结束了,非常平静的结束了。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余温在那里,而那个音节也非常特殊,简单却温柔,让人无法舍弃,这首练习曲是李斯特音乐的极致,让一切语言成为多余,但它解决了一切问题,剩下的只有无比的美妙。
    十二、追雪(Chasse neige)
    结尾音乐6分钟,名字非常优美,那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一点也没有寒冷的感觉,惟有追逐雪的快乐和空洞无边的激情。
    超技练习曲的钢琴演奏技巧在李斯特手里达到了一个后人逾越的高度,他的超技练习曲显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钢琴家兼学者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称李斯特是音乐史上最不可思议的革命者,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李斯特那大胆的和声,清晰的抒情性,无法仿效的钢琴音色,以及不可超越的技巧.李斯特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修改这些练习曲,因为他要学会在他的作品中
“将适宜的钢琴效果同只不过是胆大妄为的铉技区别开来(2)”.我认为,这些练习曲探索了钢琴技术的每个方面.
    本文先从李斯特的生平谈起,分析了他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再此基础上对十二首练习曲进行了逐一的阐述与分析,通过我自己近几年对李斯特这十二首练习曲的学习和研究,无不为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旷世奇术的钢琴演奏技巧而震憾,李斯特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中,辉煌的技巧令人感动,不仅是艺术美,还有其背后难以想象的对困难的征服,正是这种英雄气质,造成了李斯特强悍华丽但不失哲学深刻风格化的万任宫墙。站在这墙脚下仰望之时心中不禁崇高之情由然升起。我作为一名本科生,深知自己学识粗简浅溥,但基于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的疯狂迷恋与无比热爱,毅然选择这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我坚信,在李斯特伟大音乐思想的感召下,在震耳欲聋的乐曲声中,我通往艺术之颠的道路必将更加宽阔,更加光明,大师与我同在!
    超技还有个翻译就是高级音乐会练习曲。一共12首。然后还有5首音乐会练习曲:悲歌、轻盈、侏儒舞、森林的呼啸、叹息。此外专辑还收录马格罗夫演奏的6首《从帕格尼尼取材的练习曲》,其中最著名的《钟》,意远境清,别有一种节奏起伏而动人心魄之境。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
    智利钢琴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自幼有神童之称,曾到柏林学琴,后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阿劳的演奏曲目范围广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均有独到的建树,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是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作品的权威演奏家,最脍炙人口的录音是贝多芬的全套钢琴奏鸣曲。
    克劳迪奥·阿劳,1903年生于智利奇廉。自幼以神童闻名,5岁在圣地亚哥首次举行演奏会,崭露头角。8岁时由智利政府资助到德国留学,在名师马丁·克劳泽的长期指导下,进步神速,11岁在柏林举行首次的独奏音乐会,先后获得伊巴赫奖、霍兰德奖以及两届的李斯特奖,在著名指挥家尼基什、富特文格勒等指挥下演奏钢琴协奏曲,名噪一时。1926-1940年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教。1927年获瑞士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1935-1936年在柏林,举行巴赫全部键盘作品和莫扎特全部钢琴作品的系列音乐会;四次举行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的系列音乐会(1938年在墨西哥、1939年在圣地亚哥、1952年在伦敦、1954年在纽约)。1941年起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1949年,智利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59年,智利政府授予荣誉奖章,并以阿劳之名命名两条街道。1965年,法国政府授予文艺骑士勋章。1970年,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十字勋章。1978年,德国柏林爱乐乐团授予彪罗奖章。1982年,墨西哥政府授予阿兹台克鹰勋章。1983年,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授予国际音乐奖章、智利政府授予国家艺术奖章、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勋章、马耳他政府授予骑士团勋章、意大利罗马音乐学院授予荣誉司令勋章、英国牛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市授予贝多芬奖章、费城市授予费城碗奖座。1988年,委内瑞拉政府授予卡雷尼奥奖章。1990年,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授予金质奖章。1991年逝世于维也纳附近。
    阿劳无疑是李斯特最权威的诠释者,他手下的李斯特一扫那种浮躁的江湖气,多了几分舒曼式的敏感和深刻,音乐表现敏感而大气,像是俄罗斯派的风景油画一般,凝重厚实,有一种故意的粗糙感。若非得了李斯特的嫡系真传,又怎能如此接近大师的气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