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一本书读完,是你犯的最大错误

 汉青的马甲 2016-07-06

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是想法太多,读书太少。”

其实,大多数读完大学的人自认为“读书少”,真不是故意“读书少”,而是读错了,读多了,才觉得“读书少”。

不信?

读书也是有忌讳的

我写过一个书单,标题很长,叫做《信不信,读完这些书,你的眼界眼光超越硕士博士》。

这个书单在网上流传N年,被人改写为多个版本,保守估计阅读量在400万以上。

为什么这个书单会如此流行?

因为大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事实也是如此,每天都有人问我:“院长,我想读××方面的书,可是我不知道该读哪一本。”

有一次我提到,我毕业回山东的时候,安排德邦物流帮我运回300斤的行李,几乎全部都是书。

这些书,只有一小部分是教科书,其他的都是我历年积攒的各主题的书,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计算机、外语、物理学等等。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她说:“我除了教科书之外,几乎没看过什么书,你说的好多内容,好像很平常,可我从来没听过。”

还有个读者留言:“院长,我看书很慢,一个月都看不完一本书,怎么办?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这也是一种问题,习惯于抓住一本书啃下去,恨不得吞下去为止。结果就是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反而读不下去。

所以,大多数人读书少,往往是不知道该读什么,或者是得到一本书,就恨不得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整本书都吞下去。

而这,恰恰是读书的忌讳。

打个比方,本身读书数量就少,偏偏又抓住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根绣花针。

看起来漂亮,其实好不好用,自己知道。

真正的读书,应该像图钉。

绝大多数书,都不要从头读到尾,反而应该只读一部分。因为涉及到的科目多,种类全,所以你有一个钉帽。

之后,你在某个或者某几个领域深入阅读,逐渐延伸出一根或者多根钉子。

这样,你的图钉式读书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结构,面对这个纷杂的世界,基本上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很多人终生缺少完整的知识结构

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靠一个狭窄的知识结构幸福地度过一生。

比如,我认识一个姑娘,她在青岛一所大学学艺术设计。因为她是我一个关系比较好的网友(另一个公众号作者)的妹妹,所以我曾帮她改过简历。

认识她的时候我就感觉很奇怪,因为这个姑娘在找工作的时候,对很多事都迷迷糊糊的。

比如,她的简历就是一个直接从网上下载的表格。把个人信息塞进去就做成了一份简历。

我以前客串过一段时间公司的HR,所以只能很无奈地指出几个问题。姑娘表示不懂。

简历是写给HR看的,你得写HR感兴趣的内容吧。HR最想知道的是你之前做过什么事,显现出什么能力。至于你的自我评价,真不需要写。

但那姑娘用整整四行空间写了自我评价。

我替她改了一个版本,让她根据我改的版本重写,然后我又帮她重写一次。

简历的最终样式完全变了,没有表格线,内容翻倍(但不拥挤)。重点内容加粗显示,HR完全可以在三五秒时间里挑出关心的点。

事实证明,新版本简历求职的时候,进面试的概率明显高多了。

她很好奇,因为她在任何地方都没见过这种简历,问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写。

我说,我之前自学过一段时间广告,另外,读过一本比较好的求职指南。前者告诉我如何写文案,后者告诉我HR在想什么。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你看到的简历的模样。

我没说的一句话是:“你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所以很多事做起来就麻烦。”

理论上说,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除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之外,起码应该懂得:

A、如何写文案。

这个包括写求职简历、求职信、各种报告、说明书之类。很多文案只是格式不同,内部的逻辑都是通用的。

等你真求职、进入职场,不管你是私企员工还是政府雇员,最终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种文案。

B、如何用计算机。

最简单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你会用Office快速解决问题么,测试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回答自己是否知道“数据透视表”即可。另一个是,系统崩溃了,你能重装系统么?

第一个问题时解决办公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其实说的是解决基本的计算机问题的能力。

C、了解基本人文知识。

这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基本政治制度、常见文化差异等等。

基本相当于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政治课程。

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对这些东西并不熟悉,所以,我见过的愤青中,理工科最多。没有瞧不起或者讽刺的意思,毕竟我见过的理工科的学生,人文知识比文科生更好的也不少。

按理说,不懂历史和政治,对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没多大影响,毕竟村里的二大爷也不懂历史。

举个例子,对一个懂一点历史和政治等人文知识的人来说,绝对不会相信“回族不吃猪肉是因为猪是他们的祖先”这样的混账话的。(请百度伊斯兰教对食物的规范,即可了解猪肉之不净)

D、了解基本的商业知识。

我之前上班的时候,有个新同事弄丢了3000元的发票,紧张地要死。

我掏出计算器算了一下,公司大概要损失多少税款,算出来之后,这孩子终于松了一口气。

了解基本的商业知识,包括最基础的经济学、市场营销知识,起码可以少闹笑话,少上当,关键时刻还能有惊喜。

其实这些知识,一本通俗的商业读物就可以解决。如果不乐意看商业读物,手机上装一个“手机百度”APP,遇到一些问题就随手百度一下,也能明白。

我猜,你一定没读过《公司法》,我高中时就读过了,所以前两年工商总局允许注册资本认缴的时候,同学看不懂是咋回事,我看看新闻标题就明白。

而我读《公司法》完全是因为我在废品收购站意外捡到的……觉得好像蛮有意思,就看完了(大多数法律条文其实都不长,比如媒体上经常提的《物权法》,好像也就200多条)。

我那时候也没想到,后来我会去注册公司。

E、懂一点生活常识

知乎上有个相关回答很有意思,作者小时候,大概十岁吧,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用煤气灶煎鸡蛋。结果油温太高,炒锅着火了。

作者很淡定地让锅继续着,然后翻出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讲油锅着火怎么处理。

然后就用一个锅盖解决了问题。

事实上,绝大多数小朋友会考虑用水泼,真泼了水,估计他也没命长这么大了。

这个生活常识,大致等同于“十万个为什么”,特别是医学知识,关键时刻救命。

F、懂点艺术知识

我就特别崇拜学艺术的人,那些画啊,音乐啊,都不是我擅长的。

但我也不是一窍不通,比如,我修过音乐欣赏课程,看过画展,在图书馆艺术著作区寻过宝……

虽然不会画画,但这间接培养了我拍照的技能,起码不会拍的一无是处……

你真不用读完每一本书

我读本科时,有一个教马克思主义的老师特别有意思。

他有两个观点:

第一,大学四年,能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看完的,水平堪比专业硕士。实际上,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也没看完四卷本。

第二,看书,不用全看,一开始只看序言就够了,看完序言想看全文的时候再看。

这个说法和之前我接触的读书的要求完全不同啊。

他一个教授不至于忽悠我。

之前我接触到的读书,叫做不动笔头不读书,提倡从头读到尾,支持啃透一本书。

现在想想,你真的需要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吗?

读书公理1:书的数量不断变多,而你读书的速度是有上限的。

读书公理2:绝大多数正式出版物,80%的文字是在骗版税。

所以,除了故事性的小说之外,除了涉及严密操作的技术资料外,那你真不需要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

比如,我当初读《公司法》其实是跳读,因为好多法条其实是废话,还有不少可能我一辈子都用不到。

比如,我当初读求职指南的时候,其实只看了简历和无领导小组面试两章,虽然那本书很厚。

比如,我最初读安·兰德的哲学书的时候,只是读了几十页的演讲辞而已,仅此一次就了解了她90%的观念。

还有很多时候,你可能都不需要读书,而是把你遇到的问题,通过百度找到最恰当的解释,然后转存到你的笔记软件中(比如为知笔记),以备之后某一天寻找此文。

或者记住作者的大意,以后靠百度寻找。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聊法国巴黎恐怖袭击背后的宗教问题,我突然停下来,掏出手机百度了一个几个词,立即找到一篇文章,可以把我俩的交流加深一个层次。

朋友很奇怪为什么我能这么快找到这篇文章,其实我之前见过此文,但没有记住详细内容,而是记住了大致的意思,通过关键词搜索很快就翻出来。

我那不是记忆力好,是节省存储空间啊……

我买过很多书,下载过很多书(我是亚马逊电子书的包月会员),有人问我,你弄这么多书,能看完吗?

问题是,我为什么要看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