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锦囊,解决90%读书低效的问题

 超耐磨钢 2018-03-23

这篇我们再来聊聊读书。

这本书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了备课,我从书架上找出了这本买了很久但一直被我搁置的好书。

注:本书写于1940年,修订于1972年,作者艾德勒和范多伦是全美智商能排进前10%的聪明人(这是我根据序言上的描述推的),有一部以范多伦的真实经历为背景的电影《Quiz Show》,推荐观看。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一是遗憾,我觉得这是一本应该列为研究生入学的必读书,如果能在学习研究时期遇到这本“如何读书”的书,或许自己会在阅读和成长路上少走些冤枉路,减少这些年花在痛苦和纠结上的时间。

二是庆幸,因为“促读群”,在不算太晚的年龄与这本好书相遇,不仅解答了我这些年来在阅读这件事的思考和困惑,也更坚定了未来的事业方向,何其有幸。所以,我常说,“产品思维,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该掌握的底层能力”。

所以,这是一篇关于阅读认知升级的分享,聊两个话题:

1、为什么要读书?

2、如何才算真正读懂一本书?

文章有点长,读完需要12-15分钟左右。

1

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时代,资讯太方便,很多人找不到读书的动力。

大部分人每天睡前有空刷几篇微信文就很难得了,佛系的看看宠物、男女、野史乐一乐;奋斗青年刷刷知乎和几个学习认知号的脑洞文也觉得一天没有白过。

但这其实不够,为什么?

我不跟你说什么“人工智能,终身学习”这种让很多人一看不是蒙圈就是本能抵触但其实只有很少人真正理解的事,我们先聊聊家常。

关注我的娃妈娃爹好像比较多,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

上午,你打开育儿号里一篇《孩子,你慢慢来》的文章,看的眼泪婆娑,决定对娃正面管教;

中午,一个朋友又发了篇《最不该减负的,是孩子》的文章到群里,瞬间,你的斗志被激发了—对!穷人孩子早当家,我儿就要上清华!

晚上,你躺在床上刷朋友圈,又看见朋友转的《减负和素质教育,从来就和你没什么关系》,这时,你的三观奔溃了,于是感叹:哎,命苦,没嫁入/娶到好人家……

其实,你的价值观一天颠三次没什么,可怜的娃,刚懂事就要开始跟阴晴不定的父母斗智斗勇……

这些让我们苦恼的文章传递的是什么?我管它叫——市井智慧

什么是市井智慧?

不要以为老家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娃才叫市井,这个问题,真正的读书人只要愿意其实是可以更好处理的,叫“如何平衡人际关系与自由的度”,要不一家亲戚好不容易一年见一面,弄得跟跨部门同事年会吃饭一样尬聊,也不好玩,这个话题,以后聊。

我对市井智慧的定义是:任何不关注事实、证据和逻辑,而只用观点、情绪、猜测片面对一件事情下定义的做法,都叫市井智慧。比如:年轻人,学什么投资,好好读你的书;再比如:女生不要太聪明,做一个糊涂的傻女人更幸福等等……

别误会,我不是否认微信碎片文章的价值,其实现在很多用心写文的公号文很好,甚至比一些收费的还好,我自己经常看,看到好的就打赏。

我想说什么?

市井智慧不可怕,可怕的在充斥着碎片信息和不同看法的今天,我们因为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对事物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和定见,来让本来就已经被时代逼得焦虑、紧张的我们更加惶恐、不安,甚至失去让情况变得更好的行动力。

如何破解市井智慧呢?

光靠输入碎片化信息很难做到,大部分的人还是需要读书,尤其是正确地读书、学习和思考,来锤炼我们的系统思维逐一破解。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身边那个XXX创业大牛,人家也很少看书,我觉得他很能处理问题,很有智慧呀。

是的,第一,提升智慧的途径不止读书,打通思考体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TA提升智慧的载体。这些人在人群中很好辨识:他们刷一部剧记的笔记可能比看书还多,刷剧对他们来说不是kill time(消费时间),而是invest time(投资时间)。

另一点,你看到的牛人大部分在没有忙到没时间拿起一本书之前,一定是一个喜欢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人;创业后,表面上他们可能没坐在书桌前读书,但他们往往有更高效的方式去获取某个领域的思考框架或分析方法:比如,花数千元一小时购买专家咨询服务;或花钱雇一个团队替他读书,用现在的流行话叫知识策划人:

(几年前,我遇到一个牛人,到什么程度,我连跟他吃顿过桥米线都想拿出手机来录音。

再或者,他们还有机会直接去与领域里的大牛作者对话等等,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以上方法里最贵也最难拿回投资回报的。

所以,刚开始,想要获得跨学科、跨领域的思考框架能力更多时候只能靠多读书,多提问,多思考,多输出慢慢积累。

读书,除了娱乐和获得资讯外,更重要的是开启心智,培养系统思考能力,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有自己的判断,提高我们的自主性和掌控感。

读的书越多,我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掌握系统思考能力,解决复杂问题又是为了什么呢?

大家还记得曾经流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测验吗?

如果你要在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度过很长一段时间,岛上没有电视和其他娱乐资讯,但你可以带上10本书,你会选哪十本?

很多人看完题目就开始在脑中搜索答案列书单,我一度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一看见大牛就想问他要书单的原因。

列出这份书单或许有些意义,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想想自己真正想读的书,但跟另一件事情比起来,列书单其实没那么重要。这件事是什么呢?

当我们想象自己被隔绝在一个岛上,没有娱乐,没有资讯,只有自己跟这十本书时,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否会更多一些呢?

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一个人跟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资源,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挑战

不读书的人会简单地认为:读书是一种高雅的人生追求,其实对于爱读书和思考的人来说,读书和吃饭一样,是必需品,只是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我们有方法,养成习惯,真正产生读书的内驱力,把读书变成一件享受的事情。

有可能吗?往下看。

2

如何读懂一本书,把知识变成竞争力

读懂一本书的定义

碎片信息和读整本书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俗话叫“搜商”,是跳跃的,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来的;而读书通常需要跟着作者的脉络走,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人说,我看书也经常跳着看哪。

一个高效的读书人只有两种情况会跳着读书:一是还在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读;二是挑了一本不值得逐章精读的书。

所以,真正完成一本书的定义是:

当我们能以自己的判断掌握一本书整体或部分的道理和意义,才算真正完成阅读。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一是自己的判断,也就是有清晰的觉察知道自己在干嘛,二是掌握,意味着要调动原有知识的同时、吸收新知识,主动完成自己与一本书的知识交汇。

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做到,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总结了3个锦囊,也叫1-2-3法则,叫:

一个框架

二个技能

三个步骤

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名叫“阅读的四个层次”,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结合理解整理出了下面这张图:

框架的最大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思考维度,让我们建立起对某件事情的清晰概念。比如你虽然读了很多年书,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在读书这件事上的投入产出比(ROI)的话,可以看看这个模型。

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原则上接受完中学教育的人都能达到这个层次的阅读水平,但国内由于高中和大学专门针对阅读教育的缺乏(美国会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开设针对性阅读矫正课程),以致于有些我们该早掌握的技能在很多人身上是欠缺的,比如:如何从上下文的线索中快速理解一个概念;如何掌握不同目标和不同领域的阅读法等。

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其实是我们所熟悉的“速读“,速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速读一本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快速判断哪些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精读;

二是如何用最快的速度从一本书中发掘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形象些说,速读就像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随时保持敏感地在一本书里找到你需要的线索。

顺便拓展一下,不读书的人经常说:网上信息这么多,我为什么要从书上找答案?

但你会发现通常不读书的人“搜商”(搜索智商)也不会太高(从他们提的问题就能看出来),因为“搜商”本质上不是信息获取的问题,而是一种通过搜索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时,有时为了拿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单和资料,需要像记者做专题研究那样,发动身边所有的人脉关系,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想要的信息,然后静下来开始下一个层次的阅读。

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真正深入阅读一本书的阶段,也是我们常说的“精读”,精读不是慢读,而是更加专注和积极地阅读。

专注是保持注意力集中;积极是通过提问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考和知识,最终把新的内容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我今年给自己定的读书目标是:

1、经过速读筛出的每一本书都要精读;

2、给每一本精读的书做至少一次输出(文章,分享)

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也叫系统化阅读,是四个层次中最主动也最费力的阅读,我们经常戏称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的人,可以从30块钱的书里读出一门3万块的课,或者干脆自己再写一本30块的书。

所以这个阅读方法适合想快速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相对意义的专家)的人。

写过研究性论文的童鞋会发现主题阅读的方法和研究方法很像:

首先,筛选出这个领域需要学习的书和资料;

其次,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关联,提炼出一个这些书单谈到的主题;

再次,架构出一个自己的框架进行研究;

二个技能

技能1:问问题

作为一个主动的、对自己有要求的阅读者,首先要学会的技能就是——提问题。

一个合格的读书人至少要能提出和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读完序言就能回答

2、作者是怎么展开说的,细说了什么观点? (读完目录和速度一遍书时能回答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你是都同意还是部分同意?(分析阅读中反复思考和回答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最好看之前想清楚

技能二:记笔记

记笔记的具体步骤和版式因个人的风格和习惯不同而不同,不多详述。

一般情况下,读完一本书至少要记三类笔记:

1、框架笔记:一本书的宏观框架,了解作者是如何从主旨到展开论述的部分的,不是复制目录,而是自己画出框架来;

2、概念笔记:概念是对某个抽象词的解释,我见过概念解读做的最好的人是李笑来,在他看来,学习的本质就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连接。所以他的文章、书和专栏几乎都是通过对一个概念的深度解释来回答一个问题。

3、场景笔记:场景笔记是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在自己场景中应用的笔记,场景笔记的好坏决定了我们能从一本书里收获多少。

三个步骤

估计能坚持读到这里的伙伴才会有机会用到下面的步骤,下面是给你们练级用的:

第一步:速读找核心(弄清阅读目的和投入的时间

说几个速读时容易忽略的关注点:

副标题:副标题会让你更清楚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

序言和尾章:序章和尾章对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理解思路会很有帮助,有时还能搜到一些资源。比如我就因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序里提到了电影《Quiz Show》(益智游戏)除了收获一本好书外还看到了一部好电影。

书衣:腰封从来都是被我拿到第一时间扔掉的,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有些书的宣传文案是作者在出版社市场部的协助下亲自写的,所以很多作者会尽力把书中的主旨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第二步:精读做拆解

精读的第一步是提问题,具体操作方法戳此(《这样读书才能既读书又带娃》)。

第二步叫关联思考,学完一个知识点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个知识点可以用于回答什么问题,完成哪些事?

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学员,前一天给她讲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里“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模型;第二天她遇上组织结构调整。她说:换在平时,我肯定第一时间冲到领导那里理论,但我想起了前一天学到的模型,于是出去跑了一圈,回到座位上,开始在一张纸上列出我能决定的事情以及我只能去影响但左右不了的事。这个模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冲动地做出反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用知识改进自己行为的例子,关联思考越多,我们就能越快地形成自己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第三步:刻意做输出

有人会说,以上的关联思考需要场景的触发,我要是没有场景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主动地做场景触发,比如做输出,一提到输出很多人自然联想到讲课和写作,其实一开始不用这么高难度的吓自己,以下都是我们可以做的:

看完一章甚至一个段落,把自己有触动的点画一个框架或导图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不喜欢碎片分享的可以保存在笔记里;

设计一个小游戏(很多人看完《穷爸爸,富爸爸》那本书就自己设计现金流的游戏跟圈子里的朋友玩);

参与拆书帮、做领读(可度娘赵周或RIA拆书法)

输出倒逼输入,这件事只有行动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力量。

总结一下:

1、读书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形成系统思考能力,逐步完善自我认知;

2、真正读懂一本书的状态是完成跟一本书的知识交汇;

3、读书的1-2-3法则,可以让你学以致用。

你放心,以上的知识只要你看明白了,一定还是不能做好读书这件事。

为什么?

和任何技能习得、做事系统打磨一样,读书尤其是高效地读书是一件知易行难的过程,知道套路之后更重要的是按照方法不断锤炼,让自己的思考能力在每日的行动中不断精进。

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