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吁建立“余学”研究体系(作者:符均)

 cxag 2016-07-06



           余叔岩先生创立的“余派”艺术是大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凡年辈晚于余叔岩者,无一人不受其熏染。直到今天,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戏迷票友,只要学习老生,都必须从摹习余派开始。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不刊之论。余派艺术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余派艺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京剧艺术的古典精神,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审美情趣,最符合中正平和的“中庸”原则。张伯驹先生生前曾这样论述:“凡事,以中正平和为上,不中则偏,不正则邪,不平则险,不和则怪。唱戏也同此理。你知道唱戏的最讲究一个圆字,唱、念要字正腔圆,使身段,打把子也看的是圆,圆就是中正平和。什么戏有什么的规矩、尺寸,照着规矩、尺寸唱,就没有什么‘特点’。不照着规矩、尺寸唱,才能叫人家看出‘特点’。”余派艺术正是这种“无特点的特点”。它朴实大方,工稳妥帖,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不刻意突出某一点。这与旦行中的梅派一样,它们都没毛病,可以担当开蒙的教材和方法,但同时它们又是至高无上的。等你在这个行当中学了多年,等你经历过几个流派,最后才在某一时刻顿悟,还是余梅两派最正宗,是你应该归的顶峰。它们的共性是“易学难工”,入门不难,学精却极为不易,你终其一生地潜心学习也难以达到余梅二位的那种崇高境界。

           众所周知,由于身体的原因,余先生过早地离开了舞台,在艺术实践方面令人感到缺憾。然而他并未放弃对艺术的钻研,也许正是因为他已息影舞台,才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交往,虚心向他们请教,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此基础上总结艺术经验,完善表演艺术,进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我认为在京剧艺术理论的建树上,余先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著述,如与张伯驹先生合著的《近代剧韵》,独自发表的《老八板》一文,1932年在北平国剧学会所作的演讲,还有新近发现的“论步法五节定论”“身分四节五段”及有关老生动作的手稿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献 资料,它们与他的“十八张半唱片”一样,都是永远传世的艺术财富。刘曾复老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利用余先生的声、像、文字资料来研究余派艺术原则,是一条必要而可行的途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宝贵遗产,建立“余学”研究体系,将余派艺术发扬光大。

          “余学”一词最早大概出现在翁思再先生主编的《余叔岩研究》一书的“跋”中,后来这个词似乎鲜有提及者。2010年纪念京剧艺术大师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时,著名京剧学者王家熙先生提出了”荀学“一词,天津还举办了“荀学”建构理论研讨会。余叔岩先生的表演艺术及其艺术理论在今天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的。受此启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重提“余学”,也举办一次“余学”建构理论研讨会呢?我们完全可以成立“余学研究会”,在挖掘整理余派失传剧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余叔岩大师高屋建瓴的艺术理论, 这对建构“余学”系统研究体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在当前京剧界致力于继承流派艺术、师法前辈传统技艺的现实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