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关于杨宝森先生的嗓子话题我也有话要说 。嗓子的好坏 ,大致有几个标准 ,如音质、 音量 、音域和耐久力等项。
先说音质 。杨先生声音的音质是无可挑剔的 ,这一点大约都是有共同看法的。 他的声音美 ,有魅力 ,亲和力强 ,用李家载先生的话讲 :杨先生的声音很迷人 。
再说音量 ,我认为余叔岩先生被人称为“余三排”的流行说法 是存在的 ,同时我也认为是这种说法是有点言过其实的 ,可是这里边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说余的声音是实大声弘 也一定不准确, 而在大剧场里听杨宝森先生的声音 却能被他清淅送到最后一排的观众耳朵中 ,这是多么难得呀 !多好的嗓子呀!
再说音域。 实际上杨派的剧目唱腔中, 传统唱法该有的高音一个不少 ,如武家坡的“一马离了”和“八月15月光明”等处皆然。 至于说到“提起当年泪不干”的高音 ,从现存的他和梅、 程两个《武家坡》录音版本看, 他确实没有用高音 ,因此我倒觉得这是杨先生的高明之处 。因为这出戏老生一共有三个导板 。第一个导板,自远而来, 唱高音显得嘹亮悠远 ,第二个导板是他在挑逗王宝钏 ,用高音显得气氛活跃 ,第三个导板是面对王宝钏悲凉的追述往事, 用中音唱来似乎比高音更为合理妥贴,再加上杨先生的声音饱和度强 ,冲击力强 ,仍然能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美学方面的審视要求 ,观众也就得到了饱满的艺术享受。《搜孤救孤》中 孟小冬留存的录音 “飞蛾投火”是唱的低音 ,而杨宝森先生唱的却是令人称奇的高音 。
再说他的耐久力 。举例《杨家将》一剧来说,谭富英和马连良演此剧时是二老分饰杨继业和寇准 ,杨先生则是一人担二角,并且在寇准的唱腔部分比马还多六句原板 ,另外在 “自盘古”处用的音符也比马连良高。由此可见,说杨宝森先生嗓子不好是不是有点儿片面呢?程砚秋先生擅演悲剧,但是喜剧《锁麟囊》在程派所有剧目中肯定是一出不可缺少、 不可被代替的剧目 。杨宝森先生的《梅龙镇》 大约相当于程派的《锁麟囊》。在众多的悲剧中,他的《梅龙镇》却也是那么清新俏皮,流畅华美。 此外他的《盗魂鈴》 结合操琴 、书法的展示 ,显得那么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 。由此可见 ,他并不是只擅悲剧 。
结合存世的杨先生的剧照来看, 杨先生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老生艺术家 ,他被众多同仁和观众奉为大家是实至名归的 。 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来说 杨宝森先生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大艺术家 ,杨派艺术是京剧文化的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