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芝润斋 2016-07-06
大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除伊拉克之外)拥有最多和最重要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文明)古代文物的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是希腊语两河之间的意思,我上中学学世界历史时只记住了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这两条河的名字,其他的什么也没记住。
两河流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约公元前四千纪苏美尔人就在此生活,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邦国家,因为河流边的大量泥土,而创造出了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当然楔形文字也是经过了三千多年的不断演变直到消失。苏美尔人的泥板房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原型。公元前2369年,杰出领袖萨尔贡一世(2369-2314BC)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后征服了苏美尔人,统一了城邦,创立了世上第一个统一国家,设立了第一个首都阿卡德,后形成了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2254-2218BC或2290-2254BC)执政时,王国到达鼎盛时期,纳拉姆辛死后王国迅速衰退。阿卡德王朝灭亡后是乌尔第三王朝(前21纪末,也称新苏美尔王朝,创建者乌尔纳姆Ur-Nammu ,乌尔纳姆法典比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早)。乌尔第三王朝后王国分裂,直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1792-1750BC)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约前15纪,来自卡帕多西亚(现土耳其)的赫梯人灭了巴比伦后退出,加喜特人统治了几百年(1518-1165BC),随后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空中花园和巴比伦之囚)。前6世纪波斯灭新巴比伦。前4世纪亚历山大使两河流域希腊化。
以下将按照大致的年代顺序排列,但有些可能会不太准确或理解错误。
图1,乌尔的神庙。乌尔(圣经中称吾珥,亚伯拉罕出生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座古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入波斯湾的入海口,位于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东南不到300公里。大英博物馆与卢浮宫的一大不同就是有很多文物的背景图片和文字介绍。这座神庙是大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乌尔第三王朝期间的一座供奉月神的神庙。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1922-1934年大英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对乌尔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公元前27纪的国王墓葬。图片中是考古现场和发现的文物,领头人是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文物,有些可能来自于于乌尔。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4,残破的青铜文物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5,这件文物叫做“Standard of Ur”,还真不知道怎么翻成中文(有一种译法称作“乌尔军旗”),最初的命名原因是它的发现者伦纳德.伍利认为它是一个“Battle Standard(战旗)”,所以就这么叫了,但到底是什么用途还是不得而知,它是在乌尔的皇家墓葬群中一个最大的墓葬(大概是2500BC的一位国王)出土的,距今大概有4500多年的历史,它的材料是贝壳,青石等材料用沥青粘在中空木架上,不过出土时木架已经腐烂,现在是修复后的样子。它的两面,一面表现战争,一面表示和平,现在看到的是战争。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6,另一面是和平,两个侧面也有装饰。这件文物的价值一定不小。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7,“Standard of Ur”的介绍。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8,树林中的山羊(Ram in a Thicket),也是在乌尔的墓葬中发现的,大概年代在公元前2600-2400之间。发现时有一对,另一只现保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与大英博物馆合作发掘),材质有青金石、铜、黄金等。命名为“树林中的山羊”是发现者伦纳德.伍利取自圣经传世纪第十二章13节,耶和华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真意,让他将儿子以撒献祭,后耶和华让他用身后的一头角卡在树上的山羊代替。当然,文物的时代远远早于圣经,并没有这个意思。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9,这是发现于杰里科(Jericho,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大约在公元前3000纪前后。按照发现时的样子复原的。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0,杰里科墓葬的介绍。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1,2000-1600BC,巴比伦的兴起。前1995年,乌尔第三王朝崩溃,两河流域又分裂为一些城邦国家,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但谁也无力统一。直到前1758年,第六代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1792-1750BC)才有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死后,王国逐渐衰落,前1595年,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卡帕多西亚(现土耳其)的赫梯人(Hittites)灭了古巴比伦。随后又出现了巴比伦第二(1595-1518BC)、第三(1518-1204BC)和第四王朝(1165-689BC)。赫梯人最早发明的冶铁技术,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后来的亚述人正是因为掌握了赫梯人的铁器才得以称雄世界的。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2,巴比伦的太阳神庙,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代表正义。阿卡德人、亚述人也将他奉为太阳神。当时的两河流域还是信奉多神。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3,古巴比伦著名的国王汉谟拉比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虽然实物在卢浮宫,但大英博物馆也有介绍,可是在卢浮宫却看不到罗塞塔石碑的介绍。关于汉谟拉比法典已在卢浮宫有介绍。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4,公元前1570-1500年的一位国王雕像,拉拉克王国(当时的一个小国,位于现土耳其东部)的国王Idrimi,胡里特族的闪族人。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5,腓尼基。被希腊人成为紫红之国的腓尼基,位于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一带,其先进的造船技术使得在当时成为地中海的航海强国,并一路西进到意大利、西班牙、北非、不列颠等地。其在北非所建的殖民地迦太基(罗马人称做布匿,现突尼斯附近)与罗马发生了史上著名布匿战争(以及世界名将汉尼拔),并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崛起(希腊和迦太基灭亡)。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6,迦太基的石棺,与罗马的石棺有些相像。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7,迦太基文物石刻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8,乌拉尔图王国。乌拉尔图,位于现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东部(两河的发源地)。公元前9世纪的一个小国,曾与亚述不断冲突,前8世纪向亚述称臣,前6世纪被米底人所灭。乌拉尔图人也使用楔形文字,亚述和波斯喜欢使用的带翼狮身人面雕像可能就是他们的原创。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19,亚述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Ashurnasirpal II,或称亚述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859年在位),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两河流域再到地中海沿岸数十个国家。以残暴著称的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建造了亚述新的首都尼姆鲁德(Nimrud,现伊拉克摩苏尔东南,圣经《创世纪》10:11-12中的伽拉)。这尊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雕像就是在尼姆鲁德出土的,上面的楔形文字记载了他的战功。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0,这两个带翼像都是保护国王和王宫的神灵。下面那个有点像埃及的鹰首神荷鲁斯。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1,公元前870年,亚述以其新都尼姆鲁德(原首都阿苏尔)重新崛起并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新王宫装饰以壁画、大型浮雕及上釉彩色砖块。从公元前800-630年间,亚述国王征服了从波斯湾到埃及的边界,亚述成为近东世界的中心。后亚述首都又分别迁往豪尔萨巴德和尼尼微。图片下方的是大英博物馆的重要文物“猎狮图”,图中的国王是新亚述帝国最有名的国王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668BC–627BC) ,但我没有看到实物有些遗憾。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2,王宫前的石狮雕像。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3,这一对带翼狮身人头像是亚述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Ashurnasirpal II,公元前883-859年在位)的王宫门前的雕像。王宫位于当时的首都尼姆鲁德。后面的大门叫巴拉瓦特大门,也是亚述王宫的,这个是复制品,据说一共三个,一个在伊拉克,两个在大英。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4,如果仔细看会发现雕像有五条腿,因为他是为了从正面或侧面看的,而不是从45度角来看。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5,下面这对是带翼牛身人头像(不是狮身),是位于亚述首都杜尔舍鲁金(现在的伊拉克豪尔萨巴德khorsabad)。杜尔舍鲁金(Dur-Sharrukin)是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Sargon II,722 – 705 BC)于公元前706年建造的。当萨尔贡二世意外死亡后,亚述首都又迁往20公里以北的尼尼微。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打败了以色列、埃及、腓尼基、叙利亚等国,亚述帝国处于巅峰。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6,换个角度看。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7,这些雕刻表现的是公元前700-692年间的一场战争。雕刻来自于尼尼微的王宫。从服饰来看战争的地点可能位于伊朗或土耳其一带。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8,胜利者手中拿着敌军的人头,后面牵着俘虏(奴隶)。亚述人尚武、残暴,投石机、攻城锤可能都是他们的发明。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29,亚述首都尼尼微王宫的浮雕墙。尼尼微(
Nineveh),从前11世纪到前605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亚述帝国的首都(部分时间在尼姆鲁德和杜尔舍鲁金)。前605年,被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联合所灭,尼尼微也逐渐衰败。圣经创世纪中的“大城”,可能就是指尼尼微。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0,海战中的战船和划船手。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1,尼尼微有著名的皇家图书馆,又称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是亚述国王撰写和搜集的记载当时和更早前的历史记录,包括《吉尔伽美什史诗》和一些有关天文、医药、数学等方面的资料。前面提到过两个流域不像埃及有纸莎草,只有大量的泥土,所以早期的苏美尔人就用小木棒当笔在泥板上书写而创造了楔形文字。大英博物馆内藏有大约三万多块泥板,只可惜发掘的时候没有记录发现的位置和次序,现在很难拼合了。公元前612年亚述王宫被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烧毁时,大火反而把泥板烧硬,倒塌的王宫反而起到了保护图书馆的作用。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2,图书馆的泥板残片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3,泥板残片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4,这是公元前600-560年间的一个亚述神庙的青铜台阶,上面还有安装门轴的位置。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5,这块石碑上面的浮雕,猜测意思可能是在像太阳神沙玛什献祭。人与神的比例要小很多。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6,公元前555-540年间的一个记录石鼓,上面记载着一座神庙修建的过程。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7,波斯帝国的建筑。公元前
553-334年,居鲁士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了两河流域,到大流士一世时(前521-485)达到顶峰,东到印度,开始企图吞并希腊(著名的有大流士的马拉松战役、薛西斯的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大海战等),但反而在前330年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所灭。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8,波斯王宫有大量这样的彩色琉璃镶嵌砖墙。这些大都发现于波斯的首都波斯波利斯、苏萨、埃克巴坦那等地(非常想去的伊朗)。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39,波斯浮雕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40,波斯浮雕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41,黄金装饰物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42,波斯王宫的浮雕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图43,器皿
大英博物馆(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大概使用了3000多年,大概在公元初年前后消失。那它是如何被破解的呢,这主要是归功于英国人罗林生(Rawlinson)通过的位于伊朗的贝希斯顿铭文(Behistun Inscription)的破解。贝希斯顿铭文又称贝希斯顿石刻,是用来记载大流士一世的“丰功伟绩”而可刻在一个山崖上的,用了三种楔形文字。其作用有如罗塞塔石碑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