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年通用技术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lztiandi 2016-07-06

课程团队的老师们就当日学员作业与评论中聚集的热点话题作了思考,现将他们的观点呈现如下。

刘亨金视点:

——《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中必须突出技术产品设计的体验

今天看到张玲老师用苏教版教材,讲“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设计,再联系到去年说课比赛时临高肖珍老师同样内容的设计,总觉得我们有些老师对苏教版模块1的结构理解还有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说说,话题的题目就定为:模块1的教学中必须突出设计过程的体验。

纵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共有8章,这8章中,有3个主要内容,它们分别是:

——技术与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涉及1、2章及第3章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过程的初步体验。主要涉及第3章中的“设计的一般过程”。

——设计知识和实践的深化。按设计一般过程的各环节来展开,分别为第4~8章。

这三大部分承载着四个主题,即技术与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交流和设计的评价。其中,设计的交流和评价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设计的初步体验是通过一个技术产品的设计过程(构思和制作),让学生实际体验设计的基本过程。苏教版的设计项目是“便携式小凳”。

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必须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这次实践,必须按照设计过程的基本环节来进行,不能只看制作。这个过程就是: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产品制作——测试、评估及优化——撰写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说明书。每个环节都要有活动和要求。如果分小组做,组不宜太大,2~3人为适宜。

第二、一定要从培养技术素养的角度来组织这次实践体验。该按技术实际要求的地方,就得按实际做严格要求。比如划线,就要严格要求。

第三、我们这次的实践,是技术产品设计是实践。不是单纯的“创意实践”,也不是单纯的制作实践。必须是一次技术产品的设计实践。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达不到课程的要求。

以“便携式小凳”的制作为例。这里的关键词是“小凳”和“便携”。前者是产品的功能。围绕着功能,学生必须按一般的“承力结构”的设计要素进行思考。“便携”则是本产品的特色,也是学生创新的焦点。让学生围绕“承力”和“便携”展开模积极的思维,提出多个可能的方案。有些方案可能还很模糊,说不清道不明,那也没关系,可在型制作中一边制作,一边理顺思路。

第四、设计实践虽然是完整过程的体验,但其重点和难点还是产品的制作。因为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因此,在组织学生实践之前,一定要材料准备好,而且教师一定走在前面,做出样品。这一点虽然有困难,但必须做好。

顺便提一下,苏教版的“便携式小凳”是一个很 适合于教学的项目。我在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总结的时候,重点总结了两个问题,一是“这种便携式小凳科学吗?”,另一个问题是“它有创新性吗?”。同学们从理论和试验上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因此,建议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能用的便携式小凳。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工艺品制作”、“剪纸品制作”等现象出现,让这一章的教学真正体现教材的本意。

由于是设计过程的体验,教师就不能讲多了,而是应该制订一个“设计指南”。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然后再来进行总结和评价。因此,本章的课时可在6`~8之间来安排。其中制作可以安排4课时的课堂制作时间。其余时间安排评价、讨论、总结和必要的讲解。

在进行4~8章的教学时,还得安排另一个产品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展进行再一次技术产品的设计体验。

以上就是我对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结构的理解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段青视点:

-----也谈技术与设计1课堂教学中技术活动载体的选择

通用技术课具有的体验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导致其课堂教学有别于人文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重要区别就在于,技术活动(或技术设计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通用技术课的部分教学目标。课堂技术活动,包括教师的演示活动、学生的设计和制作活动。教师演示活动如学员们作业中提到的由教师操作的体温表测温演示实验、直吸管和可弯曲吸管吸水试验等,学生设计制作活动如学生动手的折叠小板凳设计与制作、台灯设计制作等等。在些技术活动中,体温表、吸管、折叠小板凳、台灯又被称为技术活动的“载体”。事实证明,优秀的技术活动载体是串起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纽带。技术课堂应多采用一些技术活动载体,以载体来帮助学生领悟技术原理、体验技术方法。

《技术与设计1》教材,选择 “折叠小板凳”“台灯”作为贯穿数章教学内容的活动载体,多数教师的课堂上也采用“折叠小板凳”“台灯”为技术活动载体。但有的教师因学生差异、地域差异、材料使用或其他方面原因,希望选择有别于教材的载体。教师在另行进行活动载体选择时,应考虑哪些问题呢?

第一,所选技术活动载体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准,学生要能理解其技术原理。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应用的技术产品,如放置CD盘的架子、室内雨伞架、人字梯、方便购物袋、小型书架、笔记本电脑加工等。

第二,所选技术活动载体的设计和制作周期不能太长,要与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相符合,复杂、难以设计和制作的载体不可选,如自行车、三轮车的整车设计等。

第三,所选技术活动载体的设计方案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可变性,或者有一定的可迁移性,通过设计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避免单一性的、机械模仿式的设计。如选择人字梯的固定方式的设计、儿童多用书架的设计等。

第四,技术活动载体的选择,要注意制作用材料易得,加工工艺不过于复杂,易于改进,加工过程无毒无害、无危险。如各种木制物架、薄金属片物架等。

教师们只要用心留意生活中的技术,就能寻找到符合课堂、符合学生的技术活动的载体。

周仁忠视点:

今天看了几十篇学员的作业,发现我们很多的学员的作业有敷衍了事、拼凑组合、从课程文本中大段摘抄的、从他人作业中复制过来的重复文字,有的甚至一字不差,这些现象令我们无奈,我觉得对研修作业的态度决定我们作业的质量。其实在蒋敦杰院长的《对新课程远程研修作业问题的反思》中说的明白:“在新课程远程研修中,作业是被当作一种权力、一种机会、一种需要而提出来的。” 而在远程研修中我们有很多学员都认为研修作业看出是任务、是负担、是需要应付的事情,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表达观点的权力,与专家,与同行平等交流的权力,我想这些学员还没有自主学习动力和渴望交流的愿望,还没有想到这次研修对自己的教学有何帮助,而是考虑到是否有所谓的“学分”!所以,我觉得网络是我们交流的平台,作业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是在平等交流,共同成长,分享经验!

我们再次呼吁:请学员们本着诚信,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珍惜与他人对话的机会!

郭勇视点:

----为配合“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学习而设计安排的板凳设计制作大赛方案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板凳设计制作大赛方案结合”设计的一般过程“讲授,因为在和一些老师交流过程中,只要一提到设计的一般过程,总是听到”板凳能提高技术素养吗?有什么意思?学生一听到制作板凳又要睡觉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参与课堂中来,如何合理地向学生传递设计的理念,明白设计的一般过程,并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使之变成自身的东西,既是以后生活中遇到类似设计(如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潜意识中能够按照设计一般的过程进行,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当然我做的这个设计方案可以在”讲授设计的一般过程“前安排给学生,也可以讲授完以后当成作业安排,以加深学生对“设计的一般过程”的理解、掌握。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设计方案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我们老师不要吝啬,积极指正。

 

板凳设计制作大赛方案

一、 板凳制作要求

1、要从功能(含具体的用途、使用的场合等)、结构样式、色彩、尺寸等方面制作不少于30份的社会调查需求问卷,发放社会调查问卷,并分析调查问卷;

2、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构思方案、制定并用恰当方式设计方案,并从功能(含具体的用途、使用的场合等)、结构样式、色彩、尺寸等对板凳方案进行阐述;

3、板凳可以采用厚皮纸(或其他木料、塑料、泡沫等)、通过采用乳胶(或502胶)或适当的连接方式支持完成制作;

二、展评作品时间

下周通用技术课

三、评比规则

1、提供调查文件分析报告,同时小组负责人从板凳功能(含具体的用途、使用的场合等)、结构样式、色彩、尺寸等向全班展示、说明设计,并介绍制作过程(含分工、方案的构思、筛选过程等),回答老师及同学问题。(60分)

2、将重物放上后保持 10秒以上,板凳承重量最大的获胜,若诚重量箱等则板凳质量轻的获胜.(20分)

3、随机抽班级4名学生评分,每人拥有10分,取4人平均分。

 

附件1:板凳设计制作大赛评分表

纸质板凳设计大赛制作评分表

序号

评价内容

分数

1

问卷设计

10分

1

调查问卷分析

10分

2

设计方案图样(含文字说明)

20分

3

设计者展设计方案示、说明设计过程,答辩

30分

4

强度测试

20分

5

学生评委组评分

10分

附件2:纸质板凳设计案例

伟大的想法常常是在于能够简单地执行。而The Perfect Perch就是这么一种优秀的设计,椅子的工作原理在最下面的图上有显示,可以双手一拎,简单地展开,然后就可以坐了。方便吧。

当然,我们不是拎着一只袋子出去,有时候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藏着,等到有家庭聚会时候用用都可以。或者老人们晨练散步的候带一条也不错。

附件3:

 

附件4

纸板虽然环保,也比较坚固,但是想要用这种材料来制作凳子恐怕并不容易。

但下面这款凳子就是由纸板制成的,但是为了增强坚固性,其内部还填充.

邢乃贵视点:

-----教学目标的确立原则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例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教师、资源等因素,但是本课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因教师、学生、资源的不同略有差别,如有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采用让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其中就可以增加对基本技术工作的正确操作这个目标;如果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参观技术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这时候教学目标可增加“通过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与工程师交流等方式来亲身感悟设计的一般过程”。等。

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那么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就没有“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目标。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科学性、有价值、情境性、可操作性”。

詹海波视点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而实践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重要途径之一。在每一次制作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其活动应有所侧重,那么,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活动能力,还是侧重培养学生对技术工艺、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是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或是全面兼顾呢?我的感受认识是应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此时可能会有人质疑,全面兼顾难道不好?能全面兼顾是完美追求,但是考虑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如课时、设备、工具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是较难实现的。

在制作实践活动中,应避免为了制作作品而制作,也不能把制作某一作品活动变成单一的加工、组装项目,把活动重心落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工艺加工层面上,这样处理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方面。在教学中,由于培养的方向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方面,因此所采取策略是针对性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台灯时,我对学生制作台灯没有过高的要求和限制,是只强调所制作的台灯必须要具备台灯的功能和其结构要稳定,至于材料(学生自备)、造型、颜色、构思和加工制作等方面留有余地,让学生自主把握发挥,同时应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学生之间应主动交流,在作品设计中把自己的喜好(个性)的东西表现出来。其意是:一不要让老师思路左右学生的构思;二是给学生腾出更多设计空间,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观察能力和构思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就是这样处理这些问题的,其结果是学生们的作品会令你大吃一惊,有些作品设计我都想象不到。从以上案例总结说明了,同一设计活动不同的要求则会得出不同的教学功效。

 

研修花絮:

2009通用技术远程研修花絮和典型事例

研修花絮:

国兴中学通用技术远程研修学员在集体观看教学视频。

通用技术远程研修学科组2班的班主任黄娟和指导老师郭一志在点评学生作业

琼海嘉积中学海桂学校的吴天祥老师在炎热的教室里完成研修作业

小插曲:

今天,针对两天来研修过程中发现的作业缺位现象,课程团队转发表了蒋院长的一篇文章《作业是什么》,希望借此使学员端正作业态度,提高作业水平,达到研修目的。

“远程研修的作业不是发表论文、展示成果,而是学员与专家、指导 老师和学员之间的对话。因为是远程,不能面对面,只能用作业方式交谈。既然是对话,最好用日常交谈的话语方式,不必拘泥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起承转合,重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话不在多而在于真。几百字,甚至几十字,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见解,或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自己的困惑及其产生困惑的原因,都是好作业。某一次或几次作业实在没有时间做,可以不做或暂时不做,却不要去说空话,更不要去网上拷贝。这种既不能让人了解您,走近您,与您交谈,又浪费专家和指导老师的时间,实在比不做作业更糟糕。须知,对学员每一次作业的关注、阅读和点评,都意味着指导老师和课程组专家看几万份作业的劳动。”

段青 @ acad, 2009 (课程专家)

这几天一有时间,课程团队几位老师聚在一起便会聊起学员的作业情况。我们欣喜的发现,一些资深的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已经从教通用技术课3-5遍、参加过各类教师培训,可他们作业的言语之间依然透着严谨、认真,没有一点马虎和敷衍,这着实令我们感动。我们也看到一些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中的新秀,面对如潮水般信息和资源,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和作业中留下的真诚的学习感受。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一些从课程文本中大段摘抄的、从他人作业中复制过来的重复文字,有的甚至一字不差,这些现象令我们心疼。正是应了蒋院长文中所言,这不仅丧失了学员自身发表观点的权力,又浪费了班主任、指导教师、课程团队专家的大量阅读时间。

周仁忠 @ 省直属, 海南中学 (通用技术02班, 课程专家)

看了这篇文章,深深受到刺激和感动,我们有很多学员都认为研修作业看出是任务、是负担、是需要应付的事情,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表达观点的权力,与专家,与同行平等交流的权力,我想这些学员还没自主学习动力和渴望交流的愿望,还没有想到这次研修对自己的教学有何帮助,而是考虑到是否有所谓的“学分”,叹之奈何!

典型事例:

周琼 @ 省直属, 海南省国兴中学 (通用技术01班, 班主任)  

在通用技术课程团队卓有实效地组织和指导下,我省的通用技术教师们劲头十足,积极投入到课程研修中来。其中很多老师都是刚刚卸下繁重的教学担子,又担起研修学习的重任,并且学习的劲头丝毫不减,这说明大家意识到,自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感谢这次远程研修给我们创设了优秀的互动学习平台,它既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汇聚的地方,又是给予呵护与信心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既可以聆听专家的教诲,阅读同行的佳作,又能领教实效完备的教学相关知识,令我们倍感珍惜!

所有的学友们, 我们因通用技术走在一起;我们因网络而结缘。在这个特别的7月,让我们携手实现又一个希望。

黄娟 @ 海口市, 海口市第一中学 (通用技术02班, 班主任) 

黄娟:培训正在进行时!!带着几分急切、期许开始了这次培训,这几天大家一如既往的认真学习,培训的生活是充实而又有收获。有在工作中得到同仁的无私帮助时感到无比的感动;有在学习时和各位老师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而欣喜;有在得到专家、名师的指教感到收获颇丰。这不仅是学习,更是人生的历练!刚开始有老师还有点抵触反感的情绪,但我们想想当站在讲台上时,你希望你的学生感受你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为学生的满怀期待的眼神,我们也应该认真的圆满的完成这次学习任务才对。

注:这3天来,周琼老师、黄琼老师及两个班的指导老师、班干部们为了我们的研修工作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心血,在此,我们应该为他们说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学员心声:

吴恋:网站上的探讨,切磋,研究……让我早早地感受到了通用技术学科的激情,也燃起了我对它的热情。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学领域的一位新人,踏着前辈的足迹,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比赛提高中,不断看到自己的不足。欣赏参加远程研修的老师们,他们的勇气,游刃有余的教学水平,个性分明的教学风格,独特的人格魅力……都值得我认真虚心地学习。

朱杰渝:远程培训和现场观摩相比,形式更加灵活,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成长。在这个平台上,不单可以学到知识,交流经验,开阔视野,还能结交到许许多多可爱的同行们。虽然每天都有固定的任务需要完成,但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通过看视频和参与讨论,发现了许多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让我对通用技术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受。培训进入第三天,在这几天中,从陌生到熟悉,从初识到相知,我们的思想和智慧在这里交汇升华。这里将会记录下我们所有的收获和感动,见证我们和通用技术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远程培训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7月15日作业题目:

 1、观看《设计的一般过程》课堂实录并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进行评析。

(1)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的角度评析;

(2)从教学载体的设计的角度评析;

(3)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的角度来评析;

(4)从教学目标的完成角度来评析。

2、对《技术与设计1》中指定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其中应重点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载体进行分析。

备课内容安排:

通用技术1班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课题范围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第三章 设计的过程、原则、评价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第七章 模型与原型制作

 

通用技术2班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课题范围

第三章 设计的过程、原则、评价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第五章 方案构思方法

第六章 设计图样绘制

注:每一位学员自行选择本组指定章节内容中的一节课,做教学设计。

第一题精彩作业摘要汇总

文家凤 @ 海口市 , 海口市第四中学 (通用技术02班, 学员)

1、观看《设计的一般过程》课堂实录并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其进行评析。

(1) 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的角度评析;

从课堂实录当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很明显就是知道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可能产生多个方案,并且需要不断优化。这一目标的设计合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实录中毛老师是利用教材的内容实施教学,清楚地分析了设计的一般过程。

(2)从教学载体的设计的角度评析;

本课主要以展示图片、幻灯片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载体,并且学生通过亲身动手体验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印象非常深刻。

(3)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的角度来评析;

视频中教师把教学的内容触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好地帮助他们对“设计的一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深印象,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

(4)从教学目标的完成角度来评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对《技术与设计1》中指定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其中应重点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载体进行分析。

发现与明确问题(一)备课分析

(1)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脱离课程标准而自定,而应该在课标的基础上,先对本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90后的学生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追求个性”,分析教学目标时可以适当进行调整,特别是要突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课时只要是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去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去发现去创造问题的能力。

(2)本课的教学手段,本课时课堂的引入需要用到实物、图片、视频,尽可能一开始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接着给出自己预设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并且记录下来,让学生养成纪录问题的习惯,然后不要轻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由问题去寻找问题。在此课上,教师应尽量发挥指导作用,带领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

(3)本课的教学载体,本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独具慧眼的发现,养成观察的习惯,以创新教学为载体传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

韩壮清 @ 海口市, 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 (通用技术01班, 学员)

1、观看《设计的一般过程》课堂实录并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载体的设计、课堂的实际效果、教学目标的完成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评析。

观看了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发现各个老师的教学特点各有特色。虽然都是与《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关的知识,但是选择的章节不同,老师们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毛建波老师的课是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流畅,一环紧扣一环,不拖泥带水,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的案例运用上,毛老师选用了苏教版教材原有案例——儿童便携式小板凳的设计过程。经过精心提炼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主要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展示给学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节省了授课时间,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毛老师还融入了动画效果,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带给学生一种动态的视觉感受,更具吸引力,效果是明显的。

刘海林老师的课则是一节设计总结课。在此之前应该有过一节设计课。教学目的很明显——寻找出设计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多媒体内容展示简洁明了,将学生在设计制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明确问题,并借助黑板上有关设计分析的内容板书,从多方位对问题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的处理,刘老师可谓游刃有余,的确不同凡响!

贾道坤老师的课是一节“真刀真枪”的设计课。通过对设计加工工具的使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技巧,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和木工的技能,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技术素养。整个过程有学生的自我摸索,也有老师的适时指导。虽说加工效果不是太完美,可是学生可以从实际的操作中,领会到书本里所没有的知识。不过我也想说一点,那就是——安全。教室中还应该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如:能够固定木板的装置;或者换个方向去用刨子(将木板置于凳面上,用向下的方向去推刨子,会好使一些),毕竟刨子的刀锋可不是一般的锋利,而是非常锋利!

叶朝晖老师的课往往总是让人有许多的“意想不到”!不愧是经验丰富的青少年创新设计的指导老师。在整节课中,围绕“设计的构思”内容,叶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和我们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用品——一个面包外观的碟片包,一个方便挂领带的罗圈衣架,还有造型独特的CD架。接着又出示了外观别具一格的QQ表情球型收音机,胶卷外观电话机,足球型台灯。马上,学生的眼球被吸引住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绪一步一步进入到设计的构思当中。非常精彩的开篇!在这节课里,叶老师既立足于教材,又跃出于教材之外,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设计构思,叶老师根据自己多年指导青少年创新设计所积累的经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像这样的课不多有,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尽心的去钻研教材,吃透课标理念,认真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大胆创新,相信我们这门学科必定会大放光芒!

第二题精彩作业摘要汇总

 

《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设计

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 关永亮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发现问题"是江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首要阶段,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对"问题来源","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并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敏睿地发现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基础,对认识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对分散的、零乱的问题,缺少合理性、科学性的分析,难于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明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3)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课前准备时进行的调查与思考,教师从学生琐碎的产品需求、产品设计中去进行梳理、概括,把技术理论提炼出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过程去解决设计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善于观察、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对技术问题敏锐性和发现欲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2) 难点:明确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在前一堂课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本节课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对部分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初步调查,自行设计出若干解决方案,了解如果自己是产品设计师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搜集回来的资料进行现场分析、整理,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

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满足人类需求和愿望是设计者的责任,也是设计的主动力。

但人们想要什么呢?

听,思考。

引发学生探索课程的积极性

发现

问题

 

回顾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由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每组选一人汇报调查结果,其它同学补充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开始主动进入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问题的来源

问学生这些调查结果的来源

学生回答

使学生明确发现问题的途径

 

 

 

 

展示永动机的设计图,问:在进行设计前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引出“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进行回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展示几张儿童科学漫画,问:如果根据这几张画的设想现在就进行设计行不行?为什么?引出“问题是否当前可以解决”

自由发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展示两张科学漫画和两个手机图片,问:它们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否有解决的必要?引出“问题是否值得解决”

自由发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 展示两份学生调查报告,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实时分析。

2、 展示若干个打火机,分析设计者是如何解决设计问题的。

看,听。

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

列出课文内容提纲

看,听

通过整理上述内容,概括并引出较枯躁的理论知识。

课后思考

给出若干个生活中的产品设计,由学生结合本次课程内容分析它们的技术问题。

课后完成。

加强认识。

点评:

1、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对问题要积极思考寻找根源,寻找发现问题的契机.

2、但是教学设计时,要把握课程标准,课程仅是技术的载体,技术寓于课程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学生应体验技术带来的乐趣,提高自已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技术思想,技术方法及技术概念等.

3、要与学生共同探究人凭借什么去发现问题;依靠什么去发现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去发现问题.对实践活动要从不同有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去分析,要有刨根究底的精神.

林菁华 @ 海口市, 海南华侨中学 (通用技术01班, 学员)

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有选择性地介绍了设计的七个经典原则,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造的核心内容。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设计创造热情的关键内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需要2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学习四个原则:创新原则 实用原则 经济原则 美观原则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及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同时,感受和欣赏设计的乐趣,对设计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通过学习,有利于展开后面各个设计环节的学习,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设计过程,进行设计评价.

二、教学学习对象分析

1.教师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点多,结构紧凑,而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范围上深度广度都可以扩大,学习活动课多样化,但由于时间有限,学情所限,教师在阐述时要尽量深入浅出,把握好度,在最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最准确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技能,挖掘学生内在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和亲身实践的欲望。

2.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产生了一些零散的,非自觉的设计的观念,但对知识化的设计的原则并不了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处在蓬勃发展期,为学生对设计的一般原则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会了设计的一般过程,但对真正设计的思考和自我创作缺少经验和遵循依据。难以理会设计原则的丰富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因此,形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内涵及巧妙适用。

(2)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些产品.

(2) 初步掌握发明创造技法中的简单方法:组合法 结构改进法

(3) 培养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发展辨证思维能力,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多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设计原则间关系以及在人文和社会伦理道德大环境下正确使用设计的原则

(2)培养对设计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意识,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热爱

(3)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重点 创新原则 创新技法中的组合法 结构改进法 美观性原则

2.教材难点: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的含义及原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实用和经济原则较为容易理解和运用,但创新原则内涵较广,学生对于创新原则,理解甚少。同时,在当今产品设计中,美观原则地位较为明显应用较广,因而本课教学时重点教授创新原则和美观原则。

五、教学策略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路人,指导者。采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让学生将设计原则的内涵及联系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促进对设计原则的理解。通过典型和常用的创新技法,激发创造动力,领会遵循设计原则的意义

六、教学载体

七、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三大环节: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知

1、什么是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2、创新技法中的常用方法

3、学以致用:运用创新原则进行设计及总结其限制范围

 二、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1、实用原则 包括范围

2、经济原则的重要性

 三、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形成结论

 美观原则的内涵及适用范围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内容:

创新原则

创新技法:

组合法 改进法

时间:15分钟

启发性引导,层层引入。

1.启发学生思考设计的重要性

2.设计中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3.实物展示:

卷尺圆规 月亮枕

 

4.师生互动 学生回答

1.听讲、思考 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丰富内涵 学习创新技法中的组合法 改进法

2.活动:学生现场利用现有的物品组合或改进成为新产品

如:牙刷+橡皮圈=吸水牙刷(组合方法)

2

层层推进

进一步剖析

 

内容:创新是思维的无止境,但却受到一定的限制

 

时间:5分钟

1.以上海第一高楼的设计案例引发学生对创新的思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创新要在适度的范围内才会取得好效果

案例说明:上海第一高楼毗邻上海经贸大厦,建成后将成为上海第一高楼,其显著的地理位置和独特设计受到世人瞩目。但轰动一时的独创性建筑设计由于在形态上影像上有人提出类似于日本军旗和日本军刀,被上海当地一百多名设计师联名上书,抵制其设计,后来其原始设计被否定

1.观看图片,听讲 思考

2.参与讨论案例

 

 

3

学生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主动内化

 

 

内容:实用原则

经济原则

8分钟

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实用原则的重要性

实用原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 方形卷纸张 圆形卷纸在运输中的优缺点

3. 利用方形西瓜的图片调剂课堂氛围

4. 引导学生总结经济原则的含义

1.阅读教材案例,作连线题目,回答问题

3.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实用原则设计的四个方面的因素

4.通过阅读教材中经济原则内容总结经济原则实质含义

5.观看图片 巩固含义

4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形成结论

内容:美观性原则

时间:12分钟

1利用图片“运动鞋” 当季流行鞋子 引导学生对美观性原则的探讨

2利用肯尼迪机场盥洗室图片 启发学生意识到,美观性原则受到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师生互动,学生回答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鞋类型,并说明喜爱理由。

思考 领会

 

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内容:原则之间

的联系

时间:5分钟

1.播放一些经典设计图片,激发学生对设计的热爱。

2.引导学生梳理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回答学生提问。

1.观看图片,积极讨论

2.归纳设计的创新 实用 经济 美观原则的应用

讨论总结原则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素材丰富,学生也较为感兴趣,每个原则的分析都比较到位,例子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激发了学生对技术课堂的另一种热爱程度,但是,由于时间紧迫,授课节奏稍微显得比较快,教师的讲解也稍微偏多,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若能再多一些,再往学生的思维深度再挖掘一些,效果会更好。


[阅读资料]

电报是如何发明的

墨尔斯原来是一个画家,1832年,在返回美国的旅途中被一群人对电和磁的讨论所吸引,他推测,既然电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当然也可以传递信息。在航行的8天时间里,他兴奋地把他想象的草图、笔记、想法写满了3个笔记本。

1835年,墨尔斯着手开始研究电报。他购买和组装了他觉得用得着的设备,但却没有成功。他花掉了18月的时间继续研究也未能如愿以偿。墨尔斯意识到,他对电学和电磁学懂得太少,于是就请了几个这方面的专家作为助手,研究中很快就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墨尔斯的继电器闭合电路体积太大、运转太慢。他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新型继电器;他的一个助手提出,一根电线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电路,就给莫尔斯演示怎样利用大地本身去完成电流环形电路。

墨尔斯的信号可以在终端之间传播,但线路超过半英里后,信号就没有足够的电力来驱动接受电磁铁。纽约工程师建议墨尔斯不要把电线铺设在地上,而应该用电线杆把电线架在空中。后来墨尔斯的助手亨利设计了一种厚胶皮将电线和空气绝缘,并为每一根线杆都设计制造了玻璃绝缘体,他还设计了新的马蹄形磁铁,增大了拉动弹簧接受笔的磁力。

墨尔斯设计了一种由凹口的板来记录收到的破折号和点,这种方法既慢又笨拙,而且频频出错。墨尔斯的另一个助手格尔发明了一种更好的用时钟驱动的笔墨纸记录系统。墨尔斯的凹口板设计便废弃了。

这时的电报在12英里内运转良好。但若超过了12英里,信号就会太弱,不能准确指挥笔的运动。亨利继续研制并设计了一个电力信号增压器,沿着线路每隔10英里安装一个增压器,现在墨尔斯的梦想成真了,他的电报可以永远传递下去,消息传播1000英里就和人穿过马路一样迅速。

 

--------摘自《历史上100个最伟大的发明》(美国)肯德尔。亥文著

 

 

[考考你]

仔细观察图片,这一产品的设计考虑了哪些具体的人机关系?能否找一找这一产品设计的不足之处。

[书目推荐]

(1).《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版;

(2).《工业设计手册》,程能林教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版;

[小编絮语]今天已经是研修的第三天,一路走来,虽然很累,但却收获很多很多,感动多多。我们的老师每天早早地爬起来坐到了电脑前观看视频,研读文本,为了学习,我们有些老师中午没有休息或者忙碌到深夜,真的谢谢大家对研修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