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思索 文(打一《红楼梦》中人物名) 春到人间草木知 明代文人文征明有一个侍女,名唤淡梅,聪慧非凡,颇有文才。 一天,文征明好友唐伯虎来访,文征明说声:“淡梅,来,泡茶!”淡梅即应声道:“晓得,泡去哉!”片刻,淡梅就端上两杯香茗来,却都放在文征明面前,唐伯虎有点不解,心想,不知此举何意。 果然,文征明笑着说:“刚才我与淡梅的对话,是一则谜语。打七言诗一句,猜中方能饮茶。” 唐伯虎笑而不语,暗自沉思:淡香,定与春有关,茶乃草、木、人……忽然,宋代诗人张木式《春日偶成》中的一句诗映入脑海“春到人间草木知”。文征明喊“淡梅,来”,正是“春到”二字,“茶”就是“人间草木”,淡梅答“晓得”,正是“知”字。于是他朗声把这句诗念了出来。 文征明笑说:“猜中了,请用茶。” 唐伯虎接过茶来,忽然又若有所思地说:“此谜甚妙,可谓字字相扣。可惜你喊的是’泡茶’,这个’泡’字却是多余的呀!” 文征明哈哈大笑说:“君不闻淡梅又说了声’泡去哉’吗?” 唐伯虎抚掌称绝! 触类旁通 祝寿 清唱 智慧思索 谜家奚燕子,被称为“国魂九才子”之一,他制作的谜语构思巧妙,深受众人喜爱。当时有家报纸叫《铁报》。《铁报》设有谜语专栏,每天刊谜一则,次日揭晓谜底。专栏的谜语就是奚燕子包撰的。有趣的是,奚燕子总是每天现制一条谜语,由报社派专人到奚家取谜。 不巧的是,元宵节那天,奚燕子突然病倒,无法出谜,这下可把报社的主编何月珊给急坏了,因为元宵节也叫“灯谜节”,天天有谜语的报纸如果独独在这天无谜,或谜语有失水准,怎么说得过去?报纸的信誉和名声也会因此受损。无可奈何之际,何月珊灵机一动:不如随便找句诗来充充谜面吧!至于谜底,就借元宵节灯谜独特的缘由,让它先空着。他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信手一翻,正翻到杜甫的《春望》,便将“家书抵万金”一句抽出来作谜面,要求打一个成语,而且注明猜中者将赠阅本报一年。然而,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何月珊自己也无从知晓。 谁料,谜语刊出之后,应者竟纷纷而来。其中有一位读者猜作“轻财重信”,十分契合谜面。 正是无巧不成书,信手拈来的一句诗竟有了如此契合的谜底,何月珊大感快慰,遂将“轻财重信”作为谜底。此谜也因独特精妙而享誉一时。 触类旁通 颠倒不自由,哄鱼儿上钩,两人便把一人丢,可惜心不应口,要成就终难成就,一点儿巴不到头,欲问平康把八字推求,薄幸人藏头十分露丑,任他人去恨悠悠,兴发时抛却了弓鞋难绣。(每句皆猜一字) 谜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智慧思索 相传,宋朝年间,一位年轻公子前往庙中上香,恰逢同城一大户人家的小姐跟随母亲进庙还愿。这书生也曾听闻小姐芳名,知道小姐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一直心存爱慕。两人于寺中匆匆擦肩,四目以对,眼波流转。 这书生心中纵有万分倾慕之情,奈何不知小姐何意,故不敢造次。然而这位小姐也曾听说书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乃城中第一才子,匆匆一面,竟有些一见钟情。无奈终身之事必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藏于深闺,对自己的终身幸福无法左右。小姐聪慧非凡,于夜间绣出一方锦帕,上绣小诗一首。第二日,还愿已罢,随众人出门之时,趁不备,将锦帕遗于地上。书生一直目送小姐离去,趁势悄悄捡起锦帕,只见上面绣着: 夜雨侵芳径,晨风引朝曦。有心赴春闱,莫负梦得诗。 书生看罢,站于廊下细细思量,诗的最后一句中的“梦得”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字,他有一首有名的《竹枝词》,后两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而小姐这首小诗前一句写雨,后一句写晴,正应了这句前人之诗。书生会意,请父母找媒妁前往小姐府上求亲,佳偶既成。 触类旁通 相传,古时一位才女闺中自乐,作得一首小词,一句一字: 下珠帘焚香去卜卦, 问苍天侬的人儿落在谁家? 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 欲罢不能罢, 吾把口来压。 论文字交情不差, 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 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 抛得奴力尽手又乏。 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 谜底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智慧思索 只因心相连,受下交朋友。 芳心青春在,探源水漫手。 此首谜诗是一女子思念在外的丈夫所作,每句一字,你知道谜底为何吗? 非也 非也 相传,有个秀才,迂腐自大,认为自己读过《四书》、《五经》,满腹经纶,就一天到晚之乎者也地到处卖弄。有个酒店老板也念过几天书,对其颇为轻视。一天,他见秀才又在街上拽文,便把秀才请到店里说:“我这里有个谜,正想请教你。你解得出来,今日酒钱全免。你要解不出来,罚你今后说话不准带一个’也’字。”秀才说:“行,你说谜面吧。”老板就说了一个故事: 春秋之时,孔子和他的两个门徒子路和颜回聊天,孔子问徒弟:“是也?非也?”子路答:“是也。”颜回:“非也。”二人争执不下,孔子曰:“是也,则直在其中矣!”两个人点头,都说:“非也。” 老板问:“这是个什么字?” 秀才听得一头雾水,孔子明明说“是也”,子路和颜回却又说“非也”。究竟是也还是非也?他绞尽脑汁终究一无所获。 老板笑着蘸着酒在桌子上写了一个“乜”。 秀才刚要念“也”,一看又不是“也”。可孔子为什么又说是也呢? 老板笑着说:“孔子说’直在其中’才是’也’呢。” 秀才自知才疏学浅,羞愧万分,此后再不敢逢人便“之乎者也”了。 触类旁通 闭朱户才郎远去,闲庭坐木落长空。 阁虚悬各自去了,问消息口信无踪。 谜底:门 智慧思索 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 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在中间。 (打一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