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创业者说,共享经济模式如何做?

 易良义 2016-07-06

本文是IT桔子·腾讯云系列沙龙第3期:共享经济的“冰与火之歌”活动中,圆桌论坛环节的部分内容,由IT桔子稍做编辑。

▲嘉宾从左到右来自:百场汇、接我巴士、虾baby、实现网


圆桌嘉宾

朱瑞清 百场汇 联合创始人

百场汇-基于共享经济的活动场地预订平台


王开宇 接我巴士 联合创始人

接我-致力于推动公共交通高品质体验的共享巴士平台


马懿宏 虾baby CEO

虾baby-共享厨房模式的小龙虾品牌


王龙行 实现网 创始人

实现网-工程师兼职预约平台


基于共享经济的平台,供给端的用户和需求端的用户是如何获取的,以及如何来平衡这样的关系?

朱瑞清:这是对创业公司特别关键的问题,因为共享经济一般来说,做一个平台,一定会牵扯到供应方和需求方。供给方需求一定优先于消费方的,做平台一定要解决供给方的问题,然后再去找消费方。

以百场汇为例子,我们解决供给方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利用我们之前行业上的优势。因为我的团队有很多是来自OTA,像携程、去哪儿和艺龙等公司的,所以用团队优势很快把这批资源上线,再通过团队的联系,把各地很有特色的,像咖啡厅、渡假村和会所也上线。当我们平台上的供应方达到了临界值的时候再向消费者营销。

消费方获取有几种方法:像用ISO优化,尤其当市场还不是红海市场,用关键词优化是可以获得一些用户的。第二,用社会媒体以及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一些目标用户,在这之后产品和服务一定要跟上。

王开宇:如何获得第一批用户?首先要搞清楚你做的是什么,你提供的服务是什么,为谁提供服务的?这个定位清楚了,才能说你怎么样获取第一批用户。而这个手段其实并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以接我为例,几块业务也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获取用户的。ToC的班车和短途接驳车的服务,用户获取是通过简单的地推,2B业务是通过客户的口碑传播来吸引用户。

如何平衡供需关系?优先还是供给方,但是更具体一点,要清楚供给和需求方哪一端才是比较紧缺的。通常来讲供给端是比较稀缺的资源,搞定稀缺资源是优先级。

马懿宏:共享经济的创建,是传统行业和共享经济结合。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先请了周围的意见领袖来帮我们体验,通过意见领袖帮助传播。新增用户,可能要用一些地推和新媒体传播等一系列的方式。

关于平衡供需关系,在共享经济中耐心是不存在的,如果供方产品足够多的话,需方会购买;如果需方太少,供给方太大的话,供方不会配合你的运行规则去管理你的品牌。所以这是为什么在共享经济中出现了刷单的现象,它需要让供需双方在这里产生需求,所以我觉得在供需上选择一个高频的服务产品是比较好的。

王龙行:对实现网来说第一批用户是靠人肉来拉的。我们一端是工程师,一端是中小的创业者。工程师基本上靠我们之前在大公司工作过的去拉朋友,第一周测试上线的时候三个定单,就是我在朋友圈发了几条消息撮合成功的。后续的话,可能更需要口碑。

这两边供需关系的平衡,紧缺的供给那一方是需要考虑更多的,这个是我们当时经常遵循的一些原则。

我们同时也会考虑时效性。在我们的场景里,工程师在注册之后,几个月后再打电话给他,说现在有一个单派给你,他都愿意接的,他不愿意流失。但是反过来的话,把企业用户拉过来,说这边有这样一个服务,但是他没有看到供给,可能就走掉了。

共享经济模式的必备要素有哪些?

朱瑞清:共享经济的必备要素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供需是应该失衡的,或者不仅失衡但应该相对分散的。因为不管供应还是消费,它是高度垄断的情况的话,任何市场都很难做。举个例子,在中国的机票其实也就两三家公司负责它的供应,所以在机票行业本身要想做出一个市场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个要素是信任。因为共享经济的供应和需求相对是比较分散的,所以人们如何对他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不管供应端还是消费一方,能够产生足够的信任而进行交易,这个就是在这个领域都是要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件事情,不管是评价系统,担保系统,或者其他的什么办法,这是共享经济模式运作的一个要素之一。

王开宇:具备哪些要素,第一个还是市场要足够大,比如说衣食住行。

第二,频次要高。如果一年只用一次,从客户身上获取价值的难度就非常大。而获客成本更高的话,从他身上赚取的价值也并不一定大。接我做出行,也是看重它是高频。

第三,供给的价格或者供给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房子、车子、场地、大巴车很贵的,就是供给的成本很高的,就是这个有共享的价值;而成本低的产品不太具有共享的价值。

第四,在共享经济的同时,我觉得还是要解决标准化的问题。如果因为共享导致产品或者服务很难标准化,用户买到的产品和服务完全无法去定义,无法去描述,那么平台够失去了传播的效应,包括失去了服务的价值,用户很难界定我买到的是什么,这个也无法规模化。

最后,需要有一个公允的定价体系。这个东西的价值是多少,大家要达成一个共识。像跑腿,有的人认为我跑一次200,而有的人认为就2块,所以这个很难达成共识形成交易。但是像大巴车出行都是几公里几块钱,很标准化,这样供需双方能够匹配在一起促成交易。

马懿宏:我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是它的流动性足够强。这个流动性包括:人、财、物、时间,比如说世界上流通率最大的就是银行,一边吸储一边放贷。前面讲的标准化和服务的供需等,这是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的我们自身的问题,之后要考虑怎么去把这个行业流通性做的更大。

王龙行:我举我们之前做的项目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此前做过图书共享,但是做到最后发现,书在中国很便宜的,人们用你软件的流程所花的时间,完全直接上京东买这个书。所以我觉得这点可能是共享经济必备的要素,就是如果消费者付费的这方,他去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大于他的购买这个物品的话,他就不会用共享经济的模式。

共享社会闲置资源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朱瑞清:共享社会闲置资源是不是伪命题?我认为将来会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曾经有人说过,希望北京市不再有一辆私家车。这件事情不可能,因为如果没有私家车,就没有提供快车的供应方。所以未来仍然会有一部分消费者或者供应方会拥有自己的财产,但是他会把这个财产用分享经济的方法分享出来和其他的消费者共同使用。至于这个人本身,这个提供者本身是以此为职业,还是完全是由他空闲的时间做这件事情,我觉得我们创业者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过于纠结,只要供应是持续的,这个存在就是有可能的。

马懿宏:我认为不是伪命题,因为Airbnb和Uber都出来了。但是说共享经济是什么东西?刚才大家在讨论钻头的事,我觉得共享经济是特别好的事,也特别酷。经济是由商业本质决定的,如果觉得很好玩儿,万物皆可共享。

王龙行: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当大家都在用共享经济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人发现,这个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他可能就会想购买这样的产品。比如说他发现大家都在用Uber的时候,发现私家车越来越少了,就想自己去买车,这样更方便。当大家都在这样想的时候,发现还是用Uber更方便。所以这是一个平衡的过程。

回到实现网自己业务上来的话,我自己本身也在纠结这个问题。我们在做人力资源,大家都觉得很非标的东西,这样一种模式在用共享经济做的时候,它究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是没有非常清楚答案的。人力上的非标确实是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需要我们平台不断设计相应的规则,去建立相应的服务环节,来尽量的去规范它。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它对客户方,就是企业方预约我们工程师以后,依然会出现超出他预期的东西,他觉得是不可控的。所以我想在标准和非标上是很需要再去仔细思考。

共享经济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形态和模式?

朱瑞清:我为共享经济的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它应该在很多领域是一个更有效的,将社会资源组织起来,并且打包成消费者可以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它和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或者以拥有权形式来组织的社会形态相比,应该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从爱护环境还是商业效率,还是让更多人享受科技所带来的发展来说,不是所有领域,但是在很多领域是社会更有效的组织方式。

未来的趋势,我认为未来会从高频向低频、中频演变。从标准化来说,会从标准向非标演变。

高频,比如衣食住行、打车,这个显然是非常非常高频的应用,今天有很多公司在那儿已经做的非常成功了。作为创业者来说,到那个红海市场再颠覆掉,虽然可能,但是从机会成本来说并不是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当高频的事情已经被巨头或者成长起来的公司做的差不多的时候,逐渐的我们会发现更有创意逐渐的向中频和低频演变,他们用共享经济来如何满足这样的需求。

其实人的需求相对来说是不太标准化的需求,像餐饮和各种各样的第三方服务,我们会发现在座的各位用聪明才智用新的方法和技术的技术手段去满足非标准化的需求。

王开宇:共享经济的价值和意义,对供给方来讲,像大巴公司的拥有方和包括像有班车的大型企业,对于它的价值来讲,就是提高单车的收入,或者降低拥有车辆的成本,这是对供给方的价值。对于需求方,就是坐车人的价值,像我刚才说过,从无到有,像以前租不起班车,像现在可以拥有一个直达的班车服务。第二,我降低我享受这个服务的成本,降低我的开支。我们会通过我们的运营能力不断的降低乘客,包括中小企业去拥有专属班车的成本,最终它可以以非常低的价格,甚至类似于公交车的价格去享受一个非常舒适的出行服务。这就是共享经济带来传统服务模式的一个改变。

未来的趋势,其实越来越多的从利益或者金钱的关系变成一种对于社会意义的追求。假设如果大家都能够集约的出行,比如一辆大巴车拉50人,比如从中关村到亦庄上班,而这50个人不用说30个人开车,20个人打车,这个对环境都有很大的社会意义。这个就是解决共同的社会问题,而追求共享经济带来的好处,而非单纯的经济利益。

马懿宏:我做共享厨房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事是尝试,但是没想到走通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万物皆可共享也不是没有可能,我们一块共享一个巴菲特的晚餐,共享一个柳传志的午餐,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只要找到一个好的产品模型,一个好的切入。

王龙行:如果宏观上来讲的话,核心的意义是它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可能在具体的细分业务上解决相应社会问题。

关于未来,我说一下我们自己在业务方式上的思考。我觉得在人力共享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细分产品,有一个细分行业的人力资源,他的智力资源可以更高的利用起来,然后最终把生产效率提高起来。

像工程师方向,如果说我们能够找到那一批,他的专业技能,他的服务意识各方面非常强的,就可以在我们平台上打造个人品牌,可能会让更多的创业者更好的、更快的解决一些工程开发上的问题。

如果往更长远来看,我觉得在人力这个方向,最终会形成一个改变社会生产组织的形态。你会发现很多人开始做自由职业者,多重职业者,他们不会长期为同一家公司长期服务。像在外卖行业,如果说百度或者美团招全职的人的话,这样的组织形态公司会非常臃肿,效率也并不一定高。而通过接单的方式,会经常发现送外卖的小哥是在跑的,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很高的。所以我认为在人力方向,当共享经济这样的平台发展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