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南京拥有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墓葬、民国建筑等等。近期,“石头史记”将和南京市文广新局的专家一起,对南京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进行解读。
如果在现在的中国,找到一座原汁原味的“民国风”火车站,估计很难。但幸运的是,南京就有一座,那就是浦口火车站。 如今的浦口火车站,早已经停止使用多年,转而成为影视剧的外景地,老南京人寄托怀旧情怀的故地,以及小清新们拍文艺写真的首选去处。 这座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火车站,列入南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矗立在长江北岸,看尽了南京城的百年风雨沧桑。 浦口火车站 段仁虎摄 说浦口火车站的历史,先要说说津浦铁路。 看民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津浦线”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比如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日军进攻台儿庄,进而意图夺取徐州,就是为了打通“津浦线”。 这“津浦线”,就是津浦铁路,一头是天津,一头是南京浦口,因此得名。津浦铁路全长1009公里,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线筑成通车,成为中国南北的要冲,也是民国时期一条重要的南北干线。 津浦铁路是清政府向列强借款修建的,以山东韩庄运河铁桥为界,由德国、英国两国分别承筑,人们习惯地称为北津浦和南津浦。 北津浦的建造者是德国,南津浦的建造者是英国。全线设85个火车站,其中最南边的一个,也就是南段起点(兼终点)就是南京的浦口火车站。 津浦铁路老照片。 很明显,浦口火车站的建造者,是英国人。 根据文物资料记载,浦口火车站大楼是1914年10月落成并投入运营的,后来又陆续在江边建成了码头、仓库、货场等十余处,浦口火车站由此形成规模,确定了水陆中转站的地位。 浦口火车站大楼为典型的英式建筑,屋顶陡峭,门窗高窄,楼高20米,面阔80米,进深20米,分上中下三层共计62间,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大楼四周有廊檐,可以遮风挡雨。 这里依然保留着100多年前的面貌,置身此处,恍然有来到英伦小镇的感觉。 浦口火车站的站台为纵列式的三座,极具“民国风”,高高的月台、简单雕饰的立柱,微微拱起的顶部,和百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浦口火车站基本保持着百年前的模样。段仁虎 摄 长江是将中国划为南北的天堑,津浦线则是民国时期中国南北的要冲,这两条轴线的交叉点,就是在浦口火车站。 民国时期的浦口火车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在这里中转:从北而来的乘客,由津浦线南下,到浦口火车站下车,然后坐轮渡过长江。 同样的,北上的乘客,也要先过江到江北,在浦口火车站坐车,前往北京或者天津方向。 正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浦口火车站演绎了太多的故事。 浦口火车站的月台和铁轨。 这些故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朱自清的亲情散文《背影》。 1925年,朱自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车快开了,父亲赶着去给他买橘子,在高大的月台爬上爬下,肥胖的身躯显得异常笨重,这情景,深深触动了作为儿子的朱自清。 重温下那平凡而动人的画面——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家喻户晓。
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6月访问延安,毛泽东同志在与他的交谈中,提到了一段南京旧事: “1919年初,我从北京去上海。可是,当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就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也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余钱还足够买一张去上海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完成了我的旅程。” 毛泽东在这里提到的火车站,就是浦口火车站,而这个“湖南来的朋友”名叫李中,是毛泽东的同乡兼好友。当时,李中在上海一家古玩店打工,全国各地到处跑收购古董,正好在浦口火车站,遇到了毛泽东。 李中后来在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毛泽东第二次来上海,曾寄住在李中寓所。 浦口火车站老照片。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位伟人——孙中山,也与浦口火车站有着密切的联系。 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其遗体于1929年奉安南京中山陵。1925年5月26日,暂厝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灵榇起灵,由北宁铁路转津浦线南下,于5月28日上午10点运抵南京浦口火车站。 此前已经到蚌埠接灵的蒋介石、宋美龄、孙科等人,以及前来恭迎的国府大员们,护送着灵柩,登上早已经等候在江边的“威胜”号军舰,军舰驶往江南的中山码头。 此时,狮子山炮台鸣放礼炮101响,飞机在南京上空盘旋,散发迎榇传单。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浦口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建有停灵台,并立有相关雕塑。 孙中山灵柩抵达浦口火车站的老照片。 浦口火车站广场上的停灵台。 由于浦口火车站的重要地位,在历史上这里也曾经多次被破坏,小编粗略统计,浦口火车站至少被大规模毁坏过四次以上。 1911年,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清军将领张勋北逃时将这里洗劫一空。江浙联军被迫用抓获的张勋爱妾,换回被其劫走的20辆机车、车厢;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军阀孙传芳、张宗昌抢掠浦口站的车辆,希望借此遏制北伐军; 1929年,军阀石友三盘踞浦口,通电反蒋,隔江炮轰南京,并大肆破坏浦口火车站的设施和车辆; 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期间,浦口火车站遭到狂轰滥炸,损失严重,三层大楼只剩钢筋骨架。 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拍摄的浦口火车站。 1968年,随着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浦口火车站的重要性减弱,日渐冷落。 到2004年10月,浦口火车站彻底停止营运,不再作为火车站使用。 作为火车站,浦口火车站已经结束历史使命。 由于保存着较好的历史面貌,浦口火车站成为国内极少的“民国老站”,用石头君一位影视界朋友的话说,这里不用改建,就可以直接拍电影。 近十几年来,在这里拍摄的影视剧有《情深深雨蒙蒙》、《孙中山》、《国歌》、《金粉世家》、《北平小姐》、《致青春》等。 浦口火车站还被公认为最文艺、最民国的老火车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2013年,“浦口火车站旧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浦口火车站附属建筑。段仁虎 摄 浦口火车站“国保”文物标志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