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说“六必居”--袁家方

 老北京的记忆 2016-07-06

六必居到底始创于何年?━━一说“六必居”


六必居                                                  
关于六必居酱园到底创立于何时,大约有关的探讨超过半个世纪了。至今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一说认为:六必居实际开业于清康熙年间;
一种说法认为在康熙十九年到五十九年间。这是邓拓先生通过原六必居酱园经理贺永昌,借阅了六必居的大量房契与帐本,从中考据出六必居不是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而是大约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雍正六年,帐本上记载这家酱园的最早名字叫源升号,到乾隆六年(1741年),帐本上才第一次出现“六必居”的名字。
2004年2月下旬,北京晚报上,刊登了《六必居创始于何时》一文,文章说:根据对一位收藏家所藏六必居的一些文书、账册、算盘等文物考证,“六必居最迟在明嘉靖九年就有了,距今已有473年。”按照2010年计算,该是有480年了。(袁家方)

六必居字号含义有四解?━━二说六必居 
 
关于六必居字号中“六必”的解释有许多。
一说六必居最初是个酒锅坊,其酿酒必须做到六个“必”━━“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选料必须齐全,添加剂必须实在,工艺过程必须保持清洁,设备器具必须优良,用火必须掌握,泉水必须香甜。
还有说最早的六必居是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柴、米、油、盐、酱、醋六样人们的日常必须用品。所以起名叫“六必居”。
1984年,作家叶祖孚去山西临汾专门访问了前六必居酱园的经理贺永昌。据贺永昌讲,他自学徒时起,只知道六必居售卖的是“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即除了茶叶不经营外,柴米油盐酱醋这六样生活必需品都卖,因此才叫“六必居”。
从山西调研回来后, 叶先生又查阅了北京历代酿酒的资料,确无六必居酿酒的记载,因此,他说:“六必”是酿酒的六个要素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再证之以历史上山西临汾一带没有制酒的传统,倒是有做油盐杂货生意的经验。因此,山西商人把一家普通的油盐店发展成为制作酱菜的酱园,是合乎逻辑的。
还有一说称六必居是六个人合伙开的买卖,托人求严嵩书写牌匾“六心居”,严嵩认为六人有“六心”不好,所以在“心”字上加了一撇,就成了“六必居”了。按这个传说,六必居的名字倒是严嵩给起的了。对这个传说,人们也大多是姑妄听之罢了。(袁家方)

六必居与严嵩━━三说“六必居” 
 
六必居与严嵩━━三说“六必居”
    六必居的匾额                                                                   2008年3月拍摄
 
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是,在严嵩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北京,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笔好字,掌柜的求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落款。
另外还有人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了宰相以后写的,还是辗转托到严嵩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借学书法,天天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看夫人总写不好,就给写个样子,由此,六必居得到了严嵩写的匾。自然,这匾就不会有严嵩的题款了。
当然,关于六必居的匾额是否为严嵩所书,也一直有争议。
叶祖孚先生在所著《燕都旧事》中说到严嵩的字:“老北京人谈吐之间,还有个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六必居酱园的匾是不是严嵩写的?为此,几百年来,传说各异。但因为匾无下款,不能肯定它就是出于严嵩的手笔。北京还有几处传说是严嵩写的匾,也都无下款。有人说因为严嵩是奸臣,后人抠掉了严嵩的题款。所以这些字到底是不是严嵩写的,都没有直接的证明。谁见过严嵩写的字呢?(琉璃厂宝古斋的老板)邱震生见过。(上世纪)30年代,山西榆次县有人来京求售明代人的四本书札册页。其中有一页是严嵩手札。……从内容看似是他写给下级的手谕,……底下题签'严嵩具示’。字只写了两行,每个字有普通纽扣那么大,二王体,写得很娟秀,与通常所见六必居的匾额等字完全不同。”(《燕都旧事》,叶祖孚著,中国书店1998年12月第1版,第91页)
(袁家方)

小徒弟帚仿严嵩书━━四说“六必居”

小徒弟帚仿严嵩书━━四说“六必居”


公私合营六必居酱园                   图片来源:互联网
 
自从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地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但六必居牌匾的故事还没完。
唐鲁孙先生就又给添了一段。他说:“大家一谈北平酱菜,就想到粮食店的六必居。他家的酱菜固然是浓醢味美,远近驰名,可是严分宜给他写的那块六必居的牌匾,也助长了不少声势。严嵩虽然是明代恶名昭著的佞臣,可是他的书法,不以人恶而字不传。'六必居’三个字虽然笔画不多,可是用楷书写,摆在一起很难挺拔四衬,而严嵩这四个字确实写得四平八稳、刚柔并济。后来被清代所大书法家之一的葆初看见,认为整天风吹日晒未免可惜,于是鸠工另外拓塑了一方悬在外面,把原匾改悬在屋里。又有人说是一个小徒弟,天天用湿布擦柜台,就在柜台上写上六必居,日积月累,居然神似,悬在外面的那块匾,就是小徒弟的杰作。两者究竟谁是谁非,年深日久,也就无从究诘了”(《说东道西》,唐鲁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2页,“金齑调盐话酱园”)。这是说六必居店堂里的匾是“原作”,门面上挂的,一可能是复制品,二可能是个小徒弟的手笔。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也提到这件事:“前门外粮食店六必居酱园,遐迩闻名。该园门上匾额“六必居”三大字,即系严嵩所书,遗传至今,已四百五十余年,颇可宝贵,惟屡髹漆,真迹渐失。相传该居自明清之季迄今已两遭回禄,真迹已烧于二次之火,现所悬者,乃该居之学徒,用帚仿书”(《老北京旅行指南》,原名《北平旅行指南》,马芷庠著,1935年8月初版,1936年4月第三版,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4月修订重版第1版,第316~320页)。
其实,唐鲁孙先生所说及《北平旅行指南》所记,都不是“空穴来风”。陈宗蕃先生编著的《燕都丛考》第三编,在对骡马市大街所作的注中说:“《燕京访古录》:……前门外粮食店北口路西有酱菜馆曰六必居者,此匾额则为严嵩所书,惟累施髹漆,笔意渐失。或曰该店自明清之际,迤今已两遭回禄。第一次匾幸未毁,第二次真者乃付焚如。相传该店真鼎未减时,一学徒每日冲刷俎板,必对匾用帚摹临数次,日久逼真。今之存者,乃毁后学徒用帚默写者也。”(《燕都丛考》,陈宗蕃编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535页。据王灿炽、张宗平两位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介绍:《燕都丛考》一书共三编,每编一册。其第一编出版于民国十九年(1930),修订再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二、三编初版于民国二十年(1931),未见再版)这是说六必居曾两次遇火灾。它的老匾,已经在第二次火灾中被毁了。今天所存,是学徒默写出的“仿制品”。
唐先生还讲到另一个不多见的故事。他说,六必居卖的是字号老,跟辘轳把(地面)的西鼎和互相争夸自己的字号老,居然还惹出一场纠纷来。西鼎和的酱苤蓝丝出名,连慈禧太后喝玉米糝儿粥,都少不了花椒油炸西鼎和的苤蓝丝。六必居说他家酱园子是明代嘉靖年开设的,有严嵩写的匾额为证。西鼎和一时搭不上腔,正在为难,有位读书人去买酱菜,……西鼎和的牌匾,未署真名实姓,仅仅签署了“玉山老人”四个字,不知是什么朝代人。读书人说:“玉山老人姓顾名德辉,号仲瑛,元朝大至年间生人。不但是名儒,而且是名臣。元朝人写的匾,当然比明朝的要早若干年了。经过这场争执,六必居瘪啦,从此两家各做各的生意,不再作无谓之争了(《说东道西》,唐鲁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2页,“金齑调盐话酱园”)。(袁家方)

六必居的“悬念营销”━━五说“六必居”

六必居的故事没完没了地被念叨了好多年了。
首先是六必居创建于何时?其次是六必居三个字含义到底是什么?三是严嵩怎么给六必居题的匾?今天六必居店里的老匾,到底是严嵩的原迹还是后来仿制的?这一数就至少有四个问题。六必居还有什么“谜”?
六必居始创于何时?大约是因为多少年来总也说不清,及到说得清时,一种“思维定式”也让人们总还是觉得没说清。即便是有人查到了确证,是不是说不定还会有新的说法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冒将出来?……
直到今天,说到六必居,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叨咕那“六必”二字是个甚意思而不得确解。似乎,“六必居”这三个字里蕴含的什么“千古之谜”……
都说六必居的匾额是严嵩写的。可大明朝宰相是什么时候又在怎么样的情况下给六必居题写匾额的,━━又是“传说纷纭”。
今天六必居店里挂着的,是传说中严嵩所书的老匾,还是后来一个店员用炊帚“仿”出来的?
“悬念”迭出,不绝如缕。仿佛这老店有着重重谜团待解。谜团一个接着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此版本幻化出彼版本,版本层出不穷。就这样,民间代代相传,从古说到今,雪球越滚越大,其中,自然也把六必居的字号名声代代传扬了。或者,这就是六必居的“悬念营销”。与六必居类似的营销招法,北京城的老字号中,还真的━━很不少!(袁家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