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大学崛起的历史进程与分析

 联合参谋学院 2016-07-07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人文在线”快速关注

美国大学崛起的历史进程与分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小文


不论是中国专家进行的全球大学学术评估与排名,还是欧洲专家进行的全球大学学术评估与排名,美国的大学总是遥遥领先。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和数学菲尔斯奖获得者的总数来看,美国也是遥遥领先。从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成果来看,例如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各个领域,大部分也都是美国领先。可以说美国的大学有一种明显的学术优势。这当然同美国大学师生员工的努力分不开。但是我们必须对美国的大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研究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特征,从中或许能够受到一些启示。


 一、美国大学崛起的历史进程


1
美国大学崛起的时代背景

  美国的高等教育起源于1636年创建的哈佛学院,初创时只有一个教授,几个学生。继哈佛学院之后到美国独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又有耶鲁(1701)等八所高等院校相继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主要是以培养绅士和牧师为目的。那时美国的大学还比较弱小,同起源于中世纪的、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欧洲大学相差甚远。

  从中世纪开始的最早的大学,例如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都在欧洲大陆,那时的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一直是在欧洲大陆的国家。这些发端于欧洲大陆的大学被称为西方文明的珍珠。但是18世纪的世界学术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的大学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欧洲的老牌大学,世界的科学中心转移到了英国。英国大学的优势地位对于英国领先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度使这个人口不多的岛国几乎成为统治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以前德国大学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率先提出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理念,在大学中倡导学术自由、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人才培养的同时进行知识的创造,在办学思想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取得了空前的学术繁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了德国。在19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德国的“洪堡思想”在办学理念上实现了一种突破,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德国的大学实现了一种跨越式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也成为其他国家学者所向往的学术高地。就是在那个时候,美国学者开始了长达七十多年的留学德国的浪潮,为美国大学后来的跨越式发展,超越欧洲大学,奠定了基础。


2
《莫雷尔法案》与美国大学发展

  18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打破了旧的奴隶制的束缚,使美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得到迅速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起飞。1862年美国通过了对促进其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莫雷尔法案》。当时美国还没有那么多钱办大学,但是它有大量的土地,于是就把土地作为资产拨给学校,用土地的收益办学,即所谓“赠地学院”。像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这是美国的第二代大学,同美国早期的大学很不同。早期的大学是按照英国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而这个时期新建的大学,大都是按照德国模式建立的现代研究型大学。也是在这个时期,美国著名的老牌大学完成了向现代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这个时期,领导美国大学的大都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学者或深受德国“洪堡思想”影响的教育家。美国大学思想十分开放,英国有好东西,它们就学英国,德国有好东西,它们就学德国,并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和发展。美国大学学习德国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办学思想,并先于德国在大学里建立了研究生院,这就把洪堡思想制度化了,而德国大学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是1984年才建立的;而这种制度又内化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一种共享的价值观,从而又实现了制度的思想化。这就是一种跨越。这种跨越给美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从1910年到1940年,美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大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之后,进入了大学系统的巩固成型的时期。这个时候的美国大学还不能说是世界一流,同欧洲大学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例如,1901到1930,全世界的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只有4位是美国人。1901到1941年,全球12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占11%,还算不上是世界一流。那时候从世界高等教育的总体上看,还是欧洲的大学在领先,欧洲的大学还在吃老本。


3
《国防教育法》与美国大学的崛起

  美国大学真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在1940年代后。二战中,美国很重视吸引人才,发展科技和教育。德国的希特勒法西斯集团排斥犹太人,美国就大量接收。犹太人中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人,他们对美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特别是当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动。更加深刻认识到,要在冷战中居于优势地位,必须在科学技术上领先;而要科学技术领先,必须办好大学,培养优秀人才。


4
美国大学崛起的世界影响

  在当今的世界上,常常听到一些国家说,我们在这个方面赶上了美国,在那个方面超过了美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说自己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上超过了美国。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美国的真正实力不在于它制造了多少飞机、舰船和汽车等,而在于它是一个优秀大学林立的国家。美国社会各界也都以他们的大学为骄傲。

  2013年6月初,中国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发布的一条消息指出,中国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87%的高端人才滞留在海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滞留在了美国。美国以其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从全世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不仅从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拔尖人才,也从其他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据前些年的统计,欧洲国家每年去美国留学的青年学子中,有一半的优秀人才留在了美国。2001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英大学联席会议上,就连一些英国的大学校长也抱怨人才外流(brain drain),流到了美国,他们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各个学科的拔尖创新的领军人才,他们都是跨国界流动的,通常是流动到最有利于发挥他们潜力的制度化环境中去。这些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产生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成果,使美国保持着科学技术优势,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分析


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文化的国家,政治上实行地方分权制。与此相适应,美国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方面也是地方分权制。美国联邦宪法对教育未做出任何规定,而是把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权交给各州的议会和政府。各州可以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制定高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管理规则,实施对本州高教事业的规划与管理。联邦政府和国会一般只是通过立法手段,财政资助和签订科研合同等渠道对大学施加影响。

1
从体制上,各个州完全可以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自己的大学体系

  美国高等教育的这一分权制特点有助于美国各州的大学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高等教育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师资构成、组织管理形式,以适应本州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一分权制的特点有助于各地高校保持不同的传统,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发展。而竞争在高度集权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充分开展起来的。

  美国是第一个把竞争概念引入高等教育中来的国家。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曾经撰文说,竞争性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最不寻常的特点之一。美国同类大学之间在争取优秀教员、优质生源、科研经费和社会声望等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然而美国大学之间的竞争并不排斥高校之间的横向联合。一方面,由于分权制面导致了竞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分权制,即由于纵向控制的减弱,而使得横向联合更为突出,更有活力。如果纵向控制太多太严厉,横向的合作就会受到影响。地方分权制的特点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很强,而它所导致的竞争也有助于推动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当然,这种分权制的高教系统也有其弱点。例如,缺乏全国统一的办学标准,导致高等教育水准发展不平衡。第一流大学与较差的大学的学术水平相去甚远,毕业生的质量差别很大。另外,由于各地各校的财政收支情况差别很大,造成实际上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总之,地方分权制是美国高等教育同其他国家相比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

2
以劳动力市场反映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和调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斯坦福大学学者拉伯雷在“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美国大学崛起的原因”中分析,首先,美国大学系统更加具有市场导向的特性,而这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做法。他指出:“为了理解美国大学的成功,须先留意大西洋两岸的自由民主社会的内在张力,这股张力在推崇平等的民主政治和能够容忍不平等的自由市场之间。多方面受到政府的干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一部分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其经济基础的反映,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与其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分析表明,其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呈一个金字塔形:从大量的普通劳动人才到许多中级的技术员和工程师,再到从事高、精、尖科技研发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分为许多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这一需求结构又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不断进行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和预测,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以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他们的毕业生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有较高的起薪。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招到更多更好的学生。在美国,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大学以本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成功范例去吸引新生入学

  由于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美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也基本上呈现为一个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五层金字塔形:

第一层即金字塔的最下层是社区学院和高等专门学校;第二层是普通的四年制学院;第三层是一般综合型大学,主要到硕士层次,授予的博士很少;第四层是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一般可以授予上百名博士;第五层即金字塔的塔尖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的这一金字塔结构以及各个大学在这一结构中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活动和各校之间的竞争而进行着自我调整和变化。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等问题,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并不管这类事。各个州和各个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自己调整其办学结构。

3
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宏观制度安排

  虽然美国大学受到较弱的政府干预,但是美国没有像德国、法国等那样有一个国家支持的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系统,大学被定位为国家主要的基础研究承担者。并且建立了完善有效的依托大学的国家实验室制度,因此研究型大学同时兼具教学和研究的功能。这种制度安排使得美国大学的教授不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且必须是一个一流的科学研究人员。而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这个最没有思想束缚、最容易产生思想闪光的年轻群体,有更多的机会跟着他们的老师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这种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加强大学的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与我国一样,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独立科研机构系统。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德国,大学在与科研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原因是,一方面教授的人均科研经费少,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人数每年都在扩张,政府要求高校必须优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与之相比,德国以亥姆霍兹联合会、马普学会为代表的政府下属的独立科研机构,经费充足,没有教学负担。前苏联也是如此,有一个庞大的科学院系统,下设数百个研究所;同时又有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有上千所大学。这两个系统在体制上是分开的。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是1950年代从前苏联借鉴来的。在宏观制度安排上,科学院系统掌握着大量的科研资源,大学里的科研资源和重大前沿科研项目比较少,不可能使大量的高等院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这个最没有思想束缚、最容易产生思想闪光的年轻群体,参与到重大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去。从宏观制度安排上,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虽然近年来我们也一再倡导协同创新,推动大学与科学院的合作,但实际进展还是比较有限的。

4
实行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存并荣的方针

  美国在高等教育上实行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存并荣的方针(A Dual System)。在管理体制上,公立大学受州议会的州政府的领导,而私立大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受政府部门的控制。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决,私立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归根结底同样是符合美国社会的公共利益。私立大学的董事会是该校唯一的法定的权力机构。

  美国的老牌大学大多是私立学校,它们在人才、物力、财力以及社会威望方面都居相当优势。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都是私立大学。在1860年以前建立的264所大学中,私立学校占247所。但南北战争以后,特别是由于1862年美国国会的摩莱尔法案(Morrill Act)通过,使得公立大学发展迅速。二战以后,公立大学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发展,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提高,涌现出许多同私立名牌大学并驾齐驱的一流大学,例如伯克利,密西根、伊利诺、奥斯丁德克萨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等。

  在许多国家,要么是公立大学占优势,要么是私立大学占优势,而美国联邦政府则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在平等基础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着美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5
通过立法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控制与管理

  美国是一个强调以法立国的国家,其高等教育也是如此。美国一方面实行高等教育的分权制,各地方和各学校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教育立法,而且法律条文非常具体。通过立法手段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控制与调节。因此,美国人称其高等教育是较少的政府行政直接干预,较多的法律约束(Less Centralized,More Regulated by Law),或者说,是一种受法律条文制约的分权制,因为法律是议会通过相关程序制定的,而不是政府官员随意说了算的。应该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法主要是各州的立法机构制定的。有些法律条文相对来说是比较具体,可操作性比较强。

  总之,美国各州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本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这些法律条文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与调节作用,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美国重视高等教育立法,强调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实现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三、美国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分析

1
学术自由与大学自主权

  保护学术自由是美国大学日常管理的基本理念。美国学术界认为,大学应该有一种精神,应该有一种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有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有对真理的执著不懈的追求,有对科学前沿的自由探索,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大学要鼓励学术争鸣,因为只有争鸣才能激发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这样才能使大学能够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通过知识理论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去引领民族精神和社会进步。在这方面,需要有制度性的保障才行。

  美国大学同全球其他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特别是同欧洲大陆的大学相比,具有更高程度的自主。纵观人类整个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的自主权从来都不是被赐予的,也从来都不是大学或学者单纯争取就能争取到的。其关键在于一个社会中的大学支持或企图管控的力量的宏观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二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欧洲大陆大学的总体衰落,在于政府对大学控制和干预过多,大学因此失去了自主性,它们虽然因为政府支持获得了比较稳定的基本经费保障基础,但是却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自我发展空间。而美国大学的优势在于其政府的真正放权,使得大学能够在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也就是说,美国大学可以用这两种力量来抵消来自任何一方的不利干涉,从而获得了其他国家大学所没有的更大程度的自主权。

2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

  美国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学术权力属于学术群体(faculty),行政权力才属于管理团队(management),并建立相应的各级学术权力机构。


3
强有力的中层管理

 美国的大学通常都是由若干学院组成,学院下设系。所谓“中层管理”主要是指院系的管理机构,特别是学院层次的管理。美国大学的院系在处理任用教师、课程设置、颁发学位、开展学术活动等重大事宜等方面的权力,远远大于他们的欧洲同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大学的校长和院长通常都是通过任命制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学术选举产生的。校长由董事会任命,只对董事会负责,即使是总统或州长也不能对校长发号施令,因为宪法和法律没有授予他们这种权力;院长由校长任命,只对校长负责。如果这些管理人员工作不得力,或有失职行为,是随时可以撤换的。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有终身制,而管理人员则没有终身制。


4
相对独立的校董会

  在美国的大学里,由校长任命而产生的院长、系主任构成了一个以校长为首的等级制的管理系统,而校长由是由学校董事会任命的,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被认为是大学的唯一的法定的权力机构,是大学内部的“最高法院”,享有裁决学校事务的全权。学校董事会负责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批准学校的预算和选择校长,但并不直接掌管校务。在这一点上,公立大学的董事会和私立大学的董事会职能是相同的,但二者产生的途径有所不同。

5
学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

  随着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的兴起,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美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化的环境,日益多样化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大学的组织机构与职能也日益发展,日益复杂化,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要求。这些庞大的学校组织好像一部部巨大的机器,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所谓制度化,不仅是以规章制度来治理学校,而且这些规章制度已经内化为人们的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大学管理人员(包括董事和校长)服从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不是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来管理学校。规章制度不随管理人员的意志而变更。走进任何一个美国大学校长的办公室,人们都可以发现几本有关学校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汇编。


6
筹款对大学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

  实行地方分权管理体制并给予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权,包括财务上的自主权,使得大学管理者主动为学校从社会各界争取更多的资源去筹款。美国大学大规模开展筹款活动最早,声势也最大。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的大学这样,把筹款作为大学校长和各院院长的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校长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筹款。

  美国大学获得的捐赠资金量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不能比的。这和美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政府的政策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美国社会有一种慈善捐赠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财政制度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向教育捐赠。

7
开放式的校园管理

  美国大学校园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开放式的管理。这一点同我国的大学差别十分明显。如果有北京市民要来北大参观的话,都要在校门口出示证件并登记。北大有好几个门,每个门都有门卫和铁栅栏,有完整的围墙。我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时候,接待一个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第一天我带他去参观长城,第二天带他参观校园,看了北大和其他学校。每个学校都有完整的围墙和门卫。他说你们的文化特色之一是“墙”的文化。美国的大学,几乎任何一个大学,你都看不到围墙。


  当然,我们分析研究美国的大学管理的这些特点,并不是说我们要照抄照搬,而是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条件、文化背景和制度化环境不同,简单地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绝对是不能成功的。我从来不主张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但是我们需要分析它、研究它、思考它,看它有哪些东西对我们能够有所启发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