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洋大学血泪史

 联合参谋学院 2016-07-07

南洋大学是历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为此富商巨贾可以捐钱捐地,车夫舞女可以义拉义卖,知名大师也可以见利忘义,坐收渔翁之利。历尽艰辛,大学终于建成,却身世多舛,风雨飘摇。一所消失的大学,一份永存的赤诚。

    求学之路断绝,南洋华人呼唤自己的华文高等学府

    第二次大战前的殖民地时代,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华文教育,并不为殖民地政府所关心,而是完全由居住在本地区的华人社会所承担。因此,本地区华文学校沿袭了盛行于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战前华文教育的发展仅达到中学阶段,但华校中学毕业生回到中国深造尚无困难。华文教育仍被认为具有完整的体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英国治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校高中毕业生到中国升学之路断绝。

  1950年新加坡共有华校301间,学生74053人,教师1949人。马来亚1951年有华校1261间,学生221050人,教师5981人。当时殖民地政府似乎尚未注意到众多华校中学毕业生,因无法深造所产生的问题的广泛性与严重性,政府仍旧不承认华人的小学中学体系,阻止这批年青人进入殖民地政府为本地区高等教育而设的唯一高等学府──创办不久的马来亚大学。

  因此酝酿筹设一间华文高等学府的情势随而产生,以满足每年从本地区华校毕业的大批青年男女的愿望。

    陈六使登高一呼,南洋华人纷纷响应

    1953年1月16日,南洋橡胶大王,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在会馆执监委员联席会议上,一语惊人,倡议创办一间华文大学,并即席认捐500万元(新加坡元,以下同),呼吁各界响应献捐。他说:“吾人为维护华人文化之长存,实有创办大学之必要。就目前情形而观,吾侨中学生无处可资升学,实迫使吾人不得不创办大学。”

    1月23日陈六使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宣布该会馆献出五百二十三英亩在裕廊路地段的云南园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他说:“以余之眼光,该地居山临海,且有平原,实为建设大学之理想地带。”

    陈六使登高一呼,新马华人社群的工商界、文教界、劳动界,空前热烈响应支持。南洋华人上至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做出了巨大努力,当时出现全新加坡1577名三轮车夫义拉,收入二万多元全捐献南大。此外还有平社等义演、的士司机义驶、义运、建筑工友献薪、舞女协会义舞、理发师义电、义剪、以及义卖、义唱、义画、义展、个人义捐等等。

点击浏览下一张

    2月20日大学筹备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通过筹设的大学,定名为“南洋大学”。南洋二字,意在纪念先辈南来开荒拓土的功绩。由于英国当局自始即对华文大学的计划不表赞同,殖民地政府拒绝以大学地位赋予南洋大学。于是筹委会注册“南洋大学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开始建设南洋大学。

    7月26日,陈六使在南大裕廊路校址主持动土典礼,开始校园建筑。他在典礼上致词中说:“今天兄弟在此主持动土典礼,感到非常兴奋。我们是在这片荒土播下文化的种子,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将与日月同光、天地共存。”

    选聘校长横生枝节,陈六使高风亮节独担损失

    随后,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积极物色声誉卓著的学者出掌南洋大学。第一个被提出来的人选是林可胜博士,他是世界生物学权威。当南大和他接洽时,他没有马上答应,暂抱观望的态度。

    执委会也曾与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接触,梅贻琦对南洋华人有意创办一间华文大学,觉得意义重大。当时他有一位女儿住在吉隆坡,他表示想从美国过来先看看,然后再作决定。陈嘉庚女婿李光前曾极力推荐梅贻琦:认为他是一个很合乎理想的人选。因为李光前认为,办大学的,一个作家不如一个学者,一个学者不如一个教育家,一个教育家又不如一个教育事业家,而梅贻琦正好是一个有办大学经验的教育事业家。

    另外,南大执委会秘书也曾致函胡适博士,试探他是否有意出长南大,但是没有得到他的复信。

    当南大正在忙着物色校长人选时,在纽约担任台湾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的林语堂,便很技巧地透露其深感兴趣。有一位南大执委便提议和林语堂接头。不久,林语堂就放出风声说南大已聘请他为正校长,林可胜为副校长。可是以林可胜在学术界的地位,如何肯屈居于林语堂之下,所以南大副校长一职后来一直就告虚悬。同时要请梅贻琦出任校长的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1952年10月2日林浯堂到新加坡任南大校长。

  11月15日林语堂举行首次校务会议,秘密进行,执委会无人参加。

  在执委会再三催促下,林语堂于1955年2月中旬,将会议报告、开学前预算、开学后发展预算案,交给执委会主席陈六使,预算开支数目之大,令人震惊,例如:1955年1月至8月,教职员薪金达32万元,教授薪金比美国高。到任教职员家具费15万元。教职员来校旅费及津贴24万元(多数坐飞机头等舱)。此外,林语堂任命女婿黎明为行政秘书(等同副校长),女儿林太乙为校长室秘书,侄儿林国荣为为会计长(等同财务部长)。甚至提出设立基金保管委员会,要执委会把预筹的2000万元悉数交出,由他们全权支配,执委会不得过问。

    执委会将林语堂这种大办家学的预算案发表,各界哗然。陈六使及多名南大委员会委员,几番耐心与他谈判,都无成效,林语堂甚至要请马绍尔律师为他打官司起诉南洋大学董事会。此时连马绍尔律师都深感南洋华人的血汗钱来之不易,不忍为林语堂起诉董事会,希望说和双方。

    在和谈中林语堂指责陈六使背信弃义,全场哗然。于是双方决裂,董事会以签订五年合同的一半年限支付遣散费给林语堂及11位教职工,共三十万五千两百零三元。陈六使为了避免浪费南洋华人集体筹集的南大基金,独自替南洋大学支付了三十余万遣散费。

    自治政府成立,南洋大学获得政府部分承认

    1956年3月成立大学行政委员会执行大学行政。文学院院长张天泽博士被选为主席。同年3月15日举行开学仪式。当南大校旗在图书馆前升起时,千余观礼人群高喊“南大万岁”。执委会主席陈六使在致词时激动地说:“今日为海外华侨最光荣的日子,因为数百年前华侨南渡,经历无数的磨折与苦难,终于凭本身的力量与奋斗,今日建立起一间大学,而且这间大学就在今天开学了!”

    1956年南洋大学开学时仅有文学院和理学院两院。文学院设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语言文学、史地、经济政治及教育等五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四学系。报名商学院的新生,则暂时并入文学院经济政治学系受业。翌年,商学院正式成立,设工商管理、会计银行两学系。

  正当南洋大学迅速建立规模时,本地区的政治发展亦在迅速演变,新加坡自治政府即在此时成立,这是英殖民地统治急速退出本地区的先声。南洋大学通过教授英文等方式试图与政府和解,在这新局势下,民选代表占多数的新加坡立法议会于1959年3月4日通过立法确定了南洋大学的大学法定地位。1959年5月29日宪报号外颁布南洋大学法,自是月27日起生效。从此,官方正式承认南大为新加坡教育制度中高等学府的一环。

    同年,于1956年入学的第一期学生行将毕业。但南大的困难并不因南大得到法定地位而全盘解决。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及马来亚公共服务委员会在聘任公务员时,仅承认新加坡及马来亚等两间由政府主办的大学所颁予的学位。因此就引起“承认”南大学位问题,嗣后八年间成为一个持续争论的问题。

    政治方面的发展,新加坡已于1960年成为自治邦,拥有全部民选的议会和政府。新政府密切关怀南大的发展。因而委任一个检讨委员会,审议前政府所委任的一个委员会所提出的报告书,旨在促使南大成为自治邦赞助下的一间大学。

  自1960年起,由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聘请庄竹林博士,为副校长 (Vice-Chancellor) 以主持校政,过去四年中管理大学的行政委员会同时宣告结束。大学行政首长名称从大学法中所规定的校长(President) 修正为副校长(Vice-Chancellor),显示南大有意改变过去从美国脱胎的中国大学体制而沿袭英国大学体制,与本地高等教育制度趋于一致。校长(President) 衔称虽然继续留存大学法中,直至于1966年,由于新加坡的独立自主,乃由新加坡共和国国会正式修正。在同一修正法令中,亦有其他数项条款同时修正,以符合英国大学体制。

  南大毕业同学因为本身学位在本地迟迟未受到正式承认,被迫大量前往海外深造,寻求更高学历。由于南大毕业同学均能直接进入北美、欧美、澳洲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研究院,以及进入研究院后的优异表现,为日后新加坡政府“承认”南大学位铺下了坦途。

    风云突变,李光耀铁腕打压南洋大学

    南大成立时,李光耀是属于反对党的人民行动党秘书长,在议会中是反对党领袖。从当时起,到日后担任总理,他对南大都抱持负面的态度。

    李光耀认为,南大毕业生未具备掌握英文的条件,他们未必能够在政府部门或私人领域谋得一职。基于这种待遇差别,华校中学生当中引发的颠覆活动,会蔓延到南洋大学去。

    他更指出,新加坡华文中学生联合会将由南洋大学学生会所取代,后者的成员具有较高层次的才智、纪律和成熟度,它将成为共产党渗透的中心,也是马共干部的滋生地。

    李光耀的“恐共”情意结,使他和南大发起人陈六使对立。他认为陈六使是华文沙文主义者,也是支持共产党的百万富翁。

    李光耀承认,从他于1959年出任新加坡总理以来,就等待时机对付陈六使。

    马新合并之前,左派力量膨胀,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极为活跃,隐隐有取代人民行动党,成立新政府的趋势。当时英国最高专员薛尔克和专员署的人员,开始和社阵的林清祥,以及陈六使等人来往,使李光耀的安全感大受威胁,认为英国人可能放弃支持他,转而支持亲共人士。

    南大学生会和陈六使也在1963年人民行动党面对最大考验的选举中,支持左派的社会主义阵线,使李光耀愤怒不已。

    结果人民行动党出乎意料,在选举中获得大胜,以37席击倒社阵的13席,这使李光耀对控制新加坡内部产生无比信心。因此,他开始对一批支持左派的名人采取行动,排名第一的就是陈六使。大选成绩揭晓的隔天,他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并逮捕了一大批左派人士。而这些左派有大量南洋大学的师生,于是南洋大学同当局爆发激烈对抗,政府抓人,学生游行抗议,政府继续抓学生,学生绝食抗议。最终当局派3000警察大学进驻封锁南洋大学。从此南洋大学失去与政府对话的基础。

    南大从1965年至1979年间,在学制、课程、人事、教学语言、收生等方面,都有不少变更,最后已成为一间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文的大学。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李光耀的要求。李光耀治下政府强势推行英语教育,大量关闭华人小学中学,釜底抽薪使南洋大学失去生源。最终1980年南洋大学在李光耀的逼迫下并入新加坡大学。

    高压统治,南洋华人心血湮灭无名

    南洋大学并入新加坡大学后,新加坡政府铲除了南洋大学全部遗址,在原校址上建立南洋理工学院,南洋大学的所有痕迹全部被湮灭。政府禁止所有媒体提及南洋大学,今天很多新加坡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南洋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