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郝堂

 倔强竹子 2016-07-07

| 题记 |

去年我们持续了近一年的“中国设计之旅·本生行”,走了南方很多乡村,看得越多,越觉得中国乡村已经没有希望了。直到我们来到郝堂。

 

| 那些遇见 |

我在《本生行之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里,有一段话:我们所有看过的乡村,几乎只剩了幼童和白发,生机不再,希望不再。

我们本生行第二期学员们,去了一个古村落。路还好,能容得下单车通过。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很少能看到什么人。在一户人家门口,我们遇到了一位老太太,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怯生生地看着我们。但无论我们怎么逗他,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说过一句话。我们的一位学员当时就哭了,她说“我从来没有到过这样的农村,这个孩子和我们家的孩子一样大,实在想不出什么话来表达当时的那个情绪!”后来,这个抓拍的镜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 遇见郝堂 |

直到我们国庆节前,来到了郝堂村。

那天天空始终都是阴阴的,傍晚,等我们刚到郝堂村口,太阳突然冒出来。晚霞映照下的村标,金灿灿的;花草也在光影下摇曳。

孙君老早就在村口等着我们了。

村口的大片荷塘,偶有零星的荷花还开着,一些村民在卖些莲藕。夕照下的荷叶,透露出别样的感觉。

 
 

在中国乡建院的房间里,孙君陪着我们搞起了“夜谈会”,他说,“表面上我们建设的是农村,实际上我们建设的是未来!”这些话,对伙伴们促动很大。

他建议我们,第二天到郝堂小学去看看。

| 清晨郝堂 |

山村里的秋夜,还是有很多凉意。

第二天,我们早早就爬起来了。晨晖下的郝堂,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静静地安坐在荷塘中央的观音像,打豆腐的男孩,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妈,还有始终跟着我们的两只小狗,这些鲜活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在村子中央的步行街,我们一边吃着早餐,一边与早餐摊点的年轻夫妇交谈。他们说,以前他们都在外面打工,这两年看到村里变化很大,就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小生意。收入更多了,还能照顾家里的农活。

孙君一直在强调,让年轻人回来,让鸟回来,农村才有希望。我们在郝堂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 郝堂小学 |

郝堂小学,是这里最大、投入最多的项目。孙君入驻郝堂村之前,这个小学只有不到50个孩子,现在已经有了三、四百个孩子。很多邻近村镇的孩子,也在这里读书。

我们去到学校的时候,是晚饭时间。有一些孩子在学校住校,就在学校里用餐。老远的,我们就能看到,孩子们整齐地在窗口排队打饭。等我们走近的时候,孩子们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尤其让我们吃惊的是,站在窗口里给同学们打饭的,竟然也是小学生!

学校里的厕所,采用的是尿便分离的新技术,是孙君的发明。这个厕所的大便和小便是分离的,不用水冲,基本也没有什么味道,用完只要把盖子盖好就可以了。小便可以直接浇菜,大便与煤灰混合晒干,就是绝好的农家肥。

我们了解下来,浇菜、施肥、甚至种菜,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他们分成小组,自力更生,还有一些种菜的竞赛。

等他们吃完饭,孩子们开始在操场踢球。他们还主动要求我们这些“哥哥姐姐们”加入进去。于是,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欢乐里面……

越是了解,我们越是疑惑。

 

 

几个月之后,我又带了一些人过去。那天下着雨,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他们的雨伞整齐地摆放在外面。下课后,孩子们随着音乐,自由地跳着舞,没有人指挥。有些孩子看到我们的摄像机,凑过来,和镜头打招呼。

后来,校长和老师们解开了谜团。他们的教师,一律外聘,有些教材也是自己编的。他们的教育方法,也以引导为主,尤其是教会他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只有小学教育,一些孩子分散到各个中学读书,据调查,郝堂小学毕业的很多学生,都在各个中学里担任班干部,学习也都非常好。

 

 

| 因为遇见,所以难忘 |

我们在郝堂的几天,经常能碰到全国各地来旅游的人,也有一些记者或官员来采访或调研。巧合的是,《老兵》电影的剧组,刚好也在这里拍戏。 记得孙君说过郝堂村的目标,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不以发展旅游为目的,从农民利益出发,把农村原汁原味恢复,城里人自然会喜欢。这种旅游现象,是自然而然带来的,是水到渠成。

 

 注:部分图片,来自北京绿十字,特此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