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管理大师致敬之八】质量管理论权威朱兰

 竹叶清香茶 2016-07-07

  约瑟夫·朱兰与爱德华兹·戴明、菲利普·克罗斯比等人都被称为质量管理运动的先驱。戴明和克罗斯比更多地从哲学角度来阐述质量问题,并主张公司应将质量作为一种概念来接受,而朱兰则一直致力于质量体系的计划和实施。


  朱兰1904年生于罗马尼亚,但他成长在明尼苏达的乡间,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同时还是国际象棋冠军。毕业后朱兰到西方电气公司工作,并在那里发展了自己一些最重要的质量理念。


  二战以后,朱兰到纽约大学任教,并开始进一步修正和发表他的见解。这使他得以在五六十年代到日本开展了一系列讲座和咨询项目。


  朱兰曾经获得过诸多奖励和荣誉,其中包括日本政府授予外国人的最高奖项——神圣宝藏勋章。


  尽管朱兰一再说,即使没有他和戴明的贡献,日本的质量革命也照样会发生,但两人对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1979年,这个罗马尼亚人建立了专门研究质量管理的朱兰研究所,他本人担任第一任所长,直到1987年退休。


  朱兰认为,质量是对“一个公司要实现其质量目标所需进行的活动的确定和实施过程”。他提出了两条原则:第一,经理人必须认识到,“不是工人,而是他们自己应担负起公司表现的大部分责任”;第二,他们要明白,一旦质量成为首要任务后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


  他就这样首次将质量列入了管理范畴。他说,提高质量需要一套系统的、全公司范围的方法;单个小组或部门的微薄之力是不起作用的。朱兰坚持认为,质量是由使用者,而不是生产者的。如果顾客认为一件产品质量不好,这就意味着公司失败了。因此对于质量的评估,管理层必须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意见。


  对质量的评估是建立质量体系的第一步,它需要公司分析顾客的感受,并判断企业组织内部是否已经建立起了—种“质量文化”。最重要的是,企业应该了解生产低质量产品会导致的经济代价。在建立质量体系的时候,经理人必须成为带头人。朱兰提出组建“质量委员会”,它由各部门的高级经理人组成,他们可以负责质量体系在整个公司中的协调。    


  质量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计划阶段,确定质量的目标;分配好资源;然后是控制阶段,将工作情况与目标进行对比和评估,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最后,对于每个差距,要找出一套能弥合差距的质量改进方法,并付诸实施。这是一套简单但需要下苦功的质量管理方案,不过许多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它非常有效。


  朱兰是个实用主义者,他相信解决质量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公司应该循序渐进,依次解决每一个质量问题;而且,由于新问题可能会不断出现,因此它将是贯穿公司始终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不过他认为大多数质量问题都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坚持基本原则就可以成功地实现每—次质量改进。


  朱兰著作:《朱兰质量控制手册》、《质量策划》、《管理突破》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