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失落的记忆的长江文明,附庸一词及成语“附庸风雅”也失去了记忆。连同其他相关的词语,如“庸俗”、“庸人”、“平庸”、“庸医”、“昏庸”等。还有成语“昏庸无道”、“中庸之道”、“无庸细述”、“无庸讳言”等。 现在的词语和成语,是历史沉淀过来的文字。但沉淀的过程,是否出现堂客和乌龟这样喜剧转换呢? 以庸医一词,先揭开“庸文化”博大精深的一角。众所周知,古代巫医不分,故有学者考察的巴人祖宗之一的“巫咸作医”之说。而现实理论探讨,《易》对中医学有着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孙思邈曾说过:“不知易,不足以方太医。”中医学巨著《内经》,即深受《周易》影响,故后人有“医者《易》也”“医易同源”之说。 医之来源于巫,长江鼎盛的巫巴文化,肯定是医之源泉。而长江三峡强盛起来的庸国,医疗水平和技艺,肯定在当时的华夏首屈一指。但是庸字,为何成为医术低劣的医生代名词呢? 谈到保护传统文化,学者们的共识是:民族的消失,关键是文化的消失,而非人种和氏族的消灭。那么文化又是如何的消失?除了民族自甘堕落,或者战争毁灭等,最易导致民族消失的是用心险恶的人,以文化消灭文化。 细究长江文明为何在华夏历史上,为什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毁灭得那样彻底和干净,正如有网友说,以黄河文明为正统的儒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孔子以前的文明,猜测在夏商时期,虽然已经消灭了许多长江文明的痕迹。但孔子也有进一步扼杀《诗经》中残存的长江文明痕迹“劣迹”,将长江文明中的庸、巴、蜀等诗歌,用《周南》、《召南》隐匿起来。 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就发现,“庸人”一词早已经在社会流传。“於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由此观知,春秋战国时代,远古五帝和夏商时代的历史文化,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如同今日之现代人,常常借用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人经典词语,唐诗宋词成为民族文化记忆。 灭绝长江文明,已经成为黄河文明代代相传的“使命”!从保留长江文明遗产《召南》的研究中,有学者说《诗经·国风·召南》中《鹊巢》,就描述着长江文明毁灭时先民无奈的悲歌——“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所有关于庸伟大文明、巴人辉煌时代的记忆,不仅用“庸医”,而且用“庸言”、“庸俗”、“庸人”等词语贬损,彻底消灭庸文化这远古辉煌的文化;庸国和庸民族,不仅被毁国灭族,而且被消灭了文化,让学习汉文、汉语言的后人厌恶而失去了追本穷源的兴趣。 “庸”字,从古到今,就有着这样的解释:yōngㄩㄥ平常,不高明的:平~。~医。~言。~俗。~人。昏~。~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夫。~暗(平凡,愚昧)。~~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幸好巴地庸国庸族庸人,并不平庸,在华夏历史上涌现出伟大的诗人屈原,唤回了人们探讨庸文化的记忆。而且,在传统巴地蜀疆的地域上,还不断涌现出天才诗人,司马相如、李白、苏轼,不平庸不庸俗,足以辉映华夏千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