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千金·风毒脚气》之谜

 楝花 2016-07-07
    一,唐·孙思邈 《千金方》中的脚气病——“风毒脚气”是维生素BI缺乏病吗?西医内科、营养学专家持肯定态度;公共卫生学的先驱伍连德先生早在1926年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就称维生素BI缺乏病为“脚气。好在他没有牵合中医文献;医史学家必须拿出证据,反给人们留下了“话柄”。建国初期,论述我国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时说:营养缺乏病史“第一正确认识脚气”,并称:“在世界疾病中,脚气是中国人最初能鉴别而且能治疗的病。”近年出版的疾病史专家著认为,“脚气”除了包括维生素BI缺乏病,还可能包括丝虫病的淋巴腺肿。科普作家也无不大力宣传孙思邈的这一历史功绩。但是我要说:所有这些看法很可能全部搞错了。有些是我国搞错的。也有承误于日本的。下文试作探讨。
     二, 在中医文献中,脚气一词出现很早。据《说文》,“脚”训为“胫”,意指小腿。在《内经》中,“胫”字出现的频率约为“脚”字的6倍(53:9)。其中虽无“脚气”,但已有“脚肿”症状。而“胫肿”、“胫气”已屡见。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脚气”、“脚气冲心”等记载。所指更是耐人寻味。晋葛洪《肘后方》卷三“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提到脚气病先发生于岭南,逐渐蔓延到江南。起病急骤,开始时或微感痹痛,或两小腿小有肿满,或步行忽觉屈弱无力,或觉少腹顽麻不仁,或忽冷忽热……如果不及时治疗,毒气由下而上,入里入脏,变生喘息,就会死人。
     通过以上原文,使人相信晋代葛洪就认为脚气是地方病、流行病和急性病。预后差,死亡率很高。病情由腿部向上蔓延,喘气和死亡相联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是鼠,只是当时经过长期战乱,人口稀少,不容易造成大模流罢了。
     成书于第一次世界性鼠大流期间的《巢氏病源》(公元610年),作者不仅解释了“脚气”病名的由来——“病从脚起,故名脚气”,记载了许多病象信息:1、病属外感,所以“凡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2、起病急骤。所谓“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之……”3、症状的多样性。有局部的肢体形征,有全身各系统症状,如“壮热头痛”,精神昏愦 ,语言错乱,畏光厌食,胸满气喘……特别提到初期可见“有物如指,发于腨肠,俓上冲心,气上者……”。即小腿肚可有指大肿物,诸多全身症状多为此物“气上”后出现。
     这里,从“有物如指,发于腨肠”,到多从下上,脚光屈弱,脏腑受邪,喘满杀人,形象地勾了鼠疫从腿脚受疫蚤叮咬,出现水泡样肿物和“淋巴腺炎肿”,继而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向肺部感染(肺鼠疫)演变的过程。伍连德(鼠疫概论)称找到局部皮肤上蚤咬的肿物水泡,可以作为诊断( 鼠疫)之基础。
     当然,随唐时期的“脚气”,可能是包括现代医学多系统多种病症在内的笼统病名。比如,书中提到“脚气”的死亡时间“急者不全日”(不满一整天),也有提到“缓者或一二三月”者,1~3个月死人,显然不符合鼠疫的病程(疑“月”为“日”字之误)。又如从《外台》记载,苏敬等人自患“脚气”三二十年看,他们各有著论,这就决定这些著作中的“脚气”的病种相当庞杂或广泛。但是,只要提到《千金方》中的“脚气”,问题就简单得多。因为孙思邈引仰道人等散佚医书中的“脚气”,一是自己“经用有效”;二是提到脚气虽从屈弱而言可称“缓风”,从疼痛而言则为“湿痹”,既所谓“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但就主而言,主要是指明急性、烈性传染病。
     三,孙真人论述“风毒脚气”,基本上保持和继承了《肘后方》、《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精神,而且参考南北时期医家著论,增加了许多特征性描述。,如:《千金方》中的“风毒脚气”是传染病,它的酷烈程度甚于传统的“中风”、“伤寒 ”,故被编排在第七卷。先于卷八“诸风”、卷九、卷十“伤寒”上、下。只要粗翻以上几篇,虽然中风、伤寒也是急病、大病,但都没有像风毒脚气那样严重到“枉死者众”的程度。书中提到“此风毒乃相注易”,“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服用、携带或佩带预防药才可临近病人及视疾者。按:“注易”或作“疰易”;易人即染易无病的人。这些都是维生素BI缺乏病及所致心脏病所不可能,也是血丝虫病淋巴腺炎、丹毒所能解释得了的。其次,《千金》说:“此病大急”,调治间不可半日缺汤药。否则就会死人,还说本病“初得似时行毒病”,常有初起“便不识人,或发黄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数日死”;再有,预防风毒脚气病的“金芽散”竟是治疗“南方瘴疠、疫气、脚弱、风邪、鬼疰”、“主一切蛊毒、百疰、不祥、医所不治”的“辟邪、治九十九种疰”的“辟瘟药”。
     现代医学诊断的维生素BI缺乏性心脏病,也可见肿胀、喘息等症状,但人群分布婴幼儿及青少年,而风毒脚气似乎更多见于“极须慎房室”的成年人”;前者的喘息常因劳力而加剧,不像后者那样伴严重的发热恶寒,(乍寒乍热)和DIC症状(不识人、发黄、发斑、目赤…)故稍加分析,鉴别不难。
     再看医史学家称《千金方》脚气病是维生素BI缺乏病的根据。一是“知道这是一种食米区的病,并按其症状分为肿、不肿和脚气入心三种”,二是“当时所用的脚气药如防风、车前子、杏仁、大豆、槟榔等,经近日化学家分析,皆含大量维生素BI”。由此认为“当时对于脚气已有正确的治疗经验”。今天看来,这种分析的论据不足和方法上的片面、表面(或以偏概全),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四,发现《千金?风毒脚气》不同西医的维生素BI缺乏病,是在探讨“汴京大疫”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联系后发现的。原来,李东垣“甘温除大热”之“热”竟是鼠疫感染所致发热;脾胃内伤的虚症(“口不知五谷之味”、极度疲劳、倦怠等)与鼠疫的感染性中毒有关。这样,今天人们用来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杂病的补中益气汤竟是李东垣当年攻克鼠疫的主方(黄芪、人参、甘草扶正,调节免疫功能;升麻、柴胡制菌、抗炎、退烧;陈皮化痰、理气;当归防治DIC;当惊恐、惊厥、闷乱时,加朱砂安神丸镇惊、镇静;心衰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时用中医“强心剂” 强心、抗衰竭,揭开了“脾虚证候”发生机理之谜。也为30年来的甘温除热、阴火之争画上了句号。
     “肾本质”研究也是当今中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肾与命门学说是否与鼠疫流行有关?唐?苏敬曾提到“脚气为病,本因肾虚”,“泻南补北”虽倡于元?王安道溯源于《难经》。但是若非刘河间(以苦寒清热法治疗鼠疫)“主火”理论的启导,恐怕再旧话重提。金元时期正是第二次鼠疫世界性大流行的惨烈时期。众所周知,中医将众多的病理过程归结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等,尤其是五脏。以脾胃为例,现代医学诊断为“脾虚”,重症肌无力与鼠疫,在西医看来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如果风毒脚气为鼠疫的分析不错,鼠疫史的揭示,也将为肾本质研究提供另一视野。
     应当说,《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有着丰富的鼠疫防治史料。除公认的“恶核”,还有“阴阳毒”,连本文讨论的风毒脚气,三种资料加在一起,可能也仅全书中有关鼠疫论述的一半。其余散见于伤寒时疫及其尚未充分揭示的病证之中。据广州中医学院张璜柳先生等报导,近代岭南名医易巨荪曾用《千金翼方》治疗脚气的方药加减,以酒糟、胡麻叶等敷踝鼠疫核上,散剂、汤剂、外敷三法合用,“救治患者无数,得以名声大噪”。那末,可以推知,易氏早就认为《千金方》中的风毒脚气就是当时(1894年前后)盛行的鼠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