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远的围棋故事

 老刘tdrhg 2016-07-07
自隋唐以来,朝廷便设置了科举制度,一则为笼络人心,一则为广揽人才。川东巴蜀小县云阳由于文化落后,消息闭塞,直到唐朝末期的唐文宗(628-649在位)时,才有李远高中进士。
  当时,云阳城乡甚是轰动,一股好学之风,方兴未艾。飞凤山麓的张飞庙一时香雾缭绕,书声琅琅。后来,云阳的张飞庙便成为了三峡地区的一方胜景———文澡胜地(这也是武庙里为什么文化气息浓厚的原因吧!另据《草堂》杂志第一期考证:杜甫大约在大唐籍籍无闻?)
  话说李远怀着李太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迈心情辞别三峡,畅游洞庭湖,饱览岳阳楼。转而北上长安,意欲施展才华,大展宏图,以效经国安邦之志。
  那料到“长安米贵,居之何易?”经文宗,武宗,宣宗三朝,朝廷录而不用。李远看着光阴飞逝,青春不在,心急如焚。于是,他整日里借酒消愁,终日贪恋围棋。于是 “青山不厌三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便是他生活的写照。
  他的这两句诗就象长了翅膀的风一样,在同病相怜的侯缺的官员中散开了。当然也被后来的宣宗皇帝李忱(846-869在位)所熟悉。只不过他的好友令狐兄宰相大人了解他,并一起吟诗,饮酒,对弈。卢尚书也与他有时闲钓北浦,有时约局西斋共品木越狐。
  于是,他的才华,他的酒量,他的棋瘾,他的诗赋;再加上生为三峡人的耿直,豪爽,热情,使他成为当时朝廷除了棋侍诏之外的一流棋士,超级棋迷。
  他有天纵之才,他渴望太白遗风;他更希望自己有谢玄的机遇,在“淝水之战”中临敌手谈的雅士风度。
  这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江南富裕繁荣鱼米之乡的杭州正有一个空缺。
  宣宗皇帝问宰相令狐:“爱卿,可有人选?”令狐宰相说:“臣有一最佳人选。为人爽直,性情淡薄。臣愿举荐此人。宣宗皇帝李忱急切地追问到:“是谁?”宰相说:“李远!”“不可?不可!” 李忱摇头摆手,长叹一气,“青山不厌三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啊……”
  令狐宰相连忙叩首奏到:“能写出‘青山不厌三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这样的佳句,说明他有经国安邦之才,胸罗万卷之书。平日里,他常以谢玄自居。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饮酒,说明他为人爽直;坐隐,表明他心高而沉稳;实为上上之选。”
宣宗皇帝:“不,不?不!不——可!” 宰相令狐见宣宗口气有些松动,便走前一步:“浆声灯里秦淮河,十年一觉扬州梦。在这个地方正是需要象李远这样稳重聪明的人才。臣愿以一品宰相之职担保。”说罢,伏地不起。
  就这样,闲赋经年的李远就这样“侧身西望长嗟叹”去了。
  自古以来,贾商云集的苏杭两州就是富贵乡,温柔地。李远在杭州作刺史,精于勤务,政绩颇佳。特别是为杭州市民解决了饮水的大问题。他运用故乡云安的凿井取卤的方法在地下又开凿了六口水井,自今,还保留着。有的现在还能取水饮用。当然,作为京城的超级棋迷,到了这里更是大过围棋饱瘾。一到空暇时间,他或与棋友在小巧玲珑的花园,或与贾商在典雅堂皇的楼船,或与同僚在秦淮河边饮酒赋诗、围棋手谈,到也惬意无边。这棋力自然大大的长了。
  只是他的心中,还在感激宰相大人的伯乐之情,聊以自慰的是他没有辜负令狐兄的竭力保荐。当杭州的好消息传到长安,宰相大人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这是后话。
  后来,李远解甲归田,仍然是棋性不改。他在《闲居》一诗中这样写到:“尘事久相弃,沉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黄雀依疏篱。买药经年晒,留僧尽日棋。唯忧钓鱼伴,秋水隔波时。”在朝时,一轮明月,两肩清风,三任刺史,四季纹枰。告老后,一颗痴心,两箧玉子,参透玄天,肆酒快活。
  他死后,卢尚书专门写了一首悼亡诗,名曰《哭李远》:“昨日舟还渐水湄,今朝丹欲何为?才收北埔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洛下已传平子赋,临川争写谢公诗。不堪旧日经行处,风下萧萧邻笛声。”
  到了宋朝的时候,又有好事者把李远比作围棋。典出于陈与义的诗句:“长日无公事,闲围李远棋。”就这样,李远就和谢玄一样成了好围棋而又不误事的代名词。只不过,一个用在勤政,一个用在打仗。真所谓儒将风度,文帅风采。正是:
  川江酿造三峡酒,风流才子一生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