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迪生其实没说后面那句话

 霸王龙勇士 2016-07-07


还记得上小学时,墙上总是挂着一些激励大家学习的名人名言。

比如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通常旁边的配图都是说出这句话的名人,比如雷锋、林肯、巴尔扎克等等。

在众多的名人名言中,每个学校都会选出几个必挂的标语,貌似这句话是标配,其余的都是锦上添花的语句。其中一个标配名言就是:


然后,我们在这个名言的影响下,苦苦努力学习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了有关 “被误传的名言” 的信息,发现当初鼓励我们好好努力的爱迪生排在了第一位,当年那个有关灵感和努力的名言原来还有下半句:

但那 1% 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 99% 的汗水都要重要。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的震惊,感觉自己这么多年都被骗了,那些年的努力似乎都成了泡影,缺少 “灵感” 的我可能再也没机会成功了。

等到后来自己亲身经历过很多事情,并且看过更多的书之后,才发现事情可能并非如此。

爱迪生的后半句

感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诸多渠道可以核实一些过去没有办法验证的信息,比如爱迪生的名言到底有没有后半句。

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去英语的世界查询,因为这句话的原版应该是英文,所以如果英文世界里没有,那中文的版本基本可以认为是杜撰的了。

有关搜索的方法,大家可以参照《只要是搜索引擎能回答的就别问别人......》,英文的原文是:“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关于这句话的版本,在维基百科中给出了一些出处。比如其中一个版本是源自1932年《哈勃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原文的内容为:

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 I see a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我的每项发明都不是凑巧得来的。当我看到有些值得满足的需求时,我会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尝试,直到把事情做成。这要归结于 1% 的灵感和 99% 的汗水。

剩下的版本中,也并没有提到所谓的灵感优于汗水的论调。而且根据同时期其他科学家对于爱迪生的嘲讽就能看出,爱迪生其实是一个死脑筋的人。

1931 年的《纽约时报》就曾提及尼古拉·特斯拉对爱迪生的评价,他说:“如果爱迪生需要从草垛中寻找一根针,他会马上像勤劳的蜜蜂般一根根地检查稻草,直到他发现自己要找的东西...... 看到这样的做法,我感到非常遗憾。因为我知道,只需要一点点理论和计算,他就能省去 90% 的力气。”

可见这么一个喜欢用笨方法的人说出这后半句话的概率并不是很大,这么多年的感觉被欺骗的感情似乎可以挽回一些。

“没天赋” 只是借口

其实现在看来爱迪生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并不重要,因为名人名言并非都正确,有些甚至是相左的,所以纠结于爱迪生说没说过这句话其实意义不大。

很多时候,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对于那些我们无法轻易面对的事情,我们会选择性忽略,甚至压根不去关注。

这些年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自欺欺人的话就是:

我没有天赋。

其实我能够理解说出这些话的人的心境,毕竟在失败面前把原因归咎于一些不可控或者天生的因素会更让人舒服一些。

偶尔用这种话来安慰一下自己倒是无所谓,但是如果打心底里相信了这种论断,并且每次不如意的时候都把罪责推给 “天赋”,这种情况就会很危险。

灵感、创意、才能,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所谓天赋上面,其实这些人想追求的本质是:

轻轻松松成功的方法。

但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拼天赋,仅仅是稍微多努力一点点,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已经被甩在了后面。很多时候,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都没有到达需要 “拼天赋” 的地步。

那 1% 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如果硬要在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后面加上一句话,我觉得应该这么写:

那 1% 的灵感,来源于 90% 的汗水。

小时候听过的一些有关灵感的小故事,可能大部分都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版本。最典型的就是有关砸中牛顿脑袋的那个苹果。

真实的情况是早在牛顿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万有引力的设想,甚至有些人已经提出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想法。而牛顿只是借鉴了前人的想法,然后经历了无数次计算验证,才最终提出为世人所知的引力理论。

只不过如果把这样真实的科研过程,事无巨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估计这个故事早就失去了趣味性,也就不能流传至今了。美谈只是美谈,我们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

其实大部分伟大的发明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最后形成突破的。《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novation(好想法从哪里来?)》的作者 Steven Johnson 就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

Slow Hunch (慢直觉)

如果去考察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发现和发明,就会知道每一个好想法都要经过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实验和探索,最终才会形成一个质的突破,进而改变世界的面貌。

现代世界中的 “创新” 则体现得更明显,每次版本的一点点提升,每次软件的一点点完善,其实都是慢直觉的最好体现。这些改变都不是天翻地覆式的,但是等到某些节点回头望过去,发现我们已经走到不一样的地方。

那些只看到结果的人会觉得这是灵感的功劳,实际上经历过每个阶段的人会知道,这只是每天努力的成果。

相信灵感和天赋的人总有种妄想,认为那些牛人都是一次就做成事情的。实际上没有人能够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那些所谓的牛人也不过是做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次数,所以才慢慢成为牛人的。

这段时间我们就在组织《新生大学写作课》,我们相信写作并非属于那些有 “写作天赋” 的人,事实也证明写作完全是可以学习的技能,国外的创意写作课通常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通过这么一次写作课的尝试,也许我们能够帮大家破除一些有关 “天赋” 的迷信,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汗水而非灵感带来的快乐。

校订:吴巍、姚色丰

▲  ▲  ▲

一句话,一张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