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金老师,你更应该认识这三位中国舞蹈家

 真友书屋 2016-07-07




采访、撰文 |  Lasia 


19世纪末,美国舞者伊莎多拉·邓肯抛弃仍流行于当时舞蹈届的古典芭蕾紧身衣和舞鞋,穿上图尼克衫,第一次披头赤足登台而舞。她最先向世界呼吁:“芭蕾舞一点都不美!”,认为“最自由的身体蕴藏着最高的智慧”,“将来的舞蹈家必须是肉体与灵魂相结合的,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她从大自然和古希腊文化中寻找灵感,将舞蹈重新带回了纯真自然的境地。从那之后,现代舞兴起。


现代舞在中国真正发展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经历 30 年的发展,也衍生了一批极具个人特色的现代舞舞者和编舞。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身体的全面觉醒,借艺术表现各种可能,让更多的生活化动作参与到艺术表现中。他们每个人都对现代舞,对艺术表达有着自己的认知。



赵梁:御风而行的舞者


中国第一个获得首届国际舞蹈比赛中现代舞最高奖项“罗马奖”的舞者;曾连续夺得中国专业舞台表演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和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他的才气被冯小刚导演看中,在电影《夜宴》中为主题曲《越人歌》起舞;戏剧导演孟京辉对他的作品曾盛赞不已,邀请他为自己的演员排演《怪谈》;央视春晚曾请他担任编舞工作。

 



赵梁常给人随性、飘逸、淡然的印象。他的一头长发已经蓄了19年,他自己常说头发是他的天线,他的朋友崔建巍则说“这长发是他身体的一种延伸,是状态的一种延伸”。他觉得赵梁最美之处不是他的舞蹈,也不是他的脸蛋,而是在他的脚心——对应头发,脚心是一扇门。舞者需赤脚,因而其灵魂不在身体,而是藏在脚心里。


舞蹈或者艺术,对于赵梁来说是他的一个本能。赵梁从小就爱跳舞,在他3、4岁时,“听到音乐就会跟着舞动起来,我会很开心地跳,很忘我地跳。”但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画画,且描摹地很好,“从小,给我什么东西,我就画得很像。如果我今天不做舞蹈,那我应该是个画画的。”



《越人歌》


可能是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他甚至不认为艺术家有创造力。“人从自然中来,要回自然中去,一切都是天给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给的。我们作为一个所谓的艺术家,无非是把自己磨练地更通透一些,然后变得敏感一点,然后能够从自然、虚空中捕捉到一些东西,再把它们放到画廊里, 放到舞台上,把它放大,让观者能够看到它,感知它。”


赵梁把这个过程概括为艺术,概括为艺术家的一个功能,但它并非是创造力。因为“无论怎么编,怎么创,美不过大自然。我们只是在模仿大自然,是大自然启发了人,人才有了这样的感觉,人再试图做出一个东西来表达自我。”



《幻茶谜经》


外界经常以“仙气十足”“自然生长”这样的词冠之于他。但他不喜欢,迫切地希望一个“撕标签”的时代快点到来,“因为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所有人都在不停地积累标签,标签成为了你生活的资本,或是生命里华丽的表象,一种形式。更多的时候,我们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我要还是不要,我好还是坏,我是要进还是出,我们总在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有选择而有了烦恼,有烦恼我们就被困住。只有把自己磨炼通透,灵性的部分才能复苏,才会遇到自己的内心。”


这实际上也是现代舞的“自由精神”的体现,现代舞一定是宣扬感觉第一,把直觉看成是认识世界的唯一。当作品被解构,当作品的内涵通过舞者的口说出的时候,作品就已经死了,它失去了被更多人直接感觉、体会的机会。所以每次当有观众问他对作品的解读的时候,他总是说“你去现场看,去感受,我要说的都在作品里。”




《双下山》舞台照


“东方灵欲三部曲”的终章《双下山》讲的就是赵梁这样的一个愿景。他把昆曲经典《思凡》和《下山》两折揉捏在一起,以“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借“本无”和“色空”,和尚和尼姑,讲述上山和下山的故事。上山下山,如履平地。将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舞结合,也并非赵梁首次之举。脱胎于《红楼梦》的东方题材《警幻绝》就是其中一例。摒弃原著庞大的故事体系,单取“太虚幻境”一个片段。在赵梁看来,这是一段关于虚幻梦境与真实生活的纠缠。“人生如戏, 大梦一场”。碌碌奔忙之中,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人都会在某一刻被人生强烈的不真实感与荒诞感打倒。 


三部曲都聚焦众生相——痴男怨女,讲的都是色和空,欲望和贪念,顿悟和放下。没有欲望就没有生命,但有了生命,还要回处理欲望, 终生和欲望斗争。他为舞者编织了一套东方化的美学和行动方式,有屏风,有茶经,有灯笼,有花旦的碎步,空灵的大磬,飘渺的琴声。舞者像是鱼在水中穿行,自由流动于空间之中。




《警幻绝》舞台照


喜欢的人迷恋这种古典美和东方意境,为台上饱满的色彩对比、十足的形式感着迷。赵梁觉得美只是一个表象。“首先每个人都在追求美,没有人愿意丑得活着,精神上大家都在寻找一个美的状态,这是所有人的共性,是人性。我觉得我的作品会被大家接受,可能就是因为有一些共性。在人性的层面上,我很愿意深挖。我要把它剖析出来,然后扔出去,我觉得既是我的问题也是观众的问题。”


这些年,他自觉每时每刻都像在一个高潮的状态——“说白了,就是自嗨。”闭上眼,声、色、形俱全,随时可打开,随时可取用。在经历过多次停伫思考“我为什么要跳舞”之后,他最终认识到,舞蹈是他存在的使命,“我全然没有自卑或者自信,我就是舞蹈,舞蹈就是我。我不需要怀疑,我不需要任何挣扎。”



王媛媛 :艺术家就该表达时代



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现代舞编导,曾在国内外多个编舞大赛中获奖。曾与张艺谋合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为冯小刚编排电影《夜宴》中的舞蹈,还受邀为包括中央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等世界著名舞团编舞。2008 年创办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担任艺术总监及团长至今。




今年年初,一段机场舞蹈视频刷爆中国网络,点击量破百万。因为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为了打发漫长又无聊的候机时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员在机场跳起了舞。他们将手扶步道当舞台,一下摆手、一下跳跃再来个优雅转身,甚至就像停格一样固定姿势一动不动。即兴演出随即在机场获得满堂彩。带领团员跳舞的就是团长王媛媛。王媛媛生于70年代,长年跳舞和艺术的熏陶,让她的身型看上去仍和20岁时一样,瘦且颀长。


2011年,王媛媛受香港艺术节委约创作舞剧《金瓶梅》(后改名为《莲》),作品以潘金莲作为叙述视角,从她对武松的情欲和对西门庆的肉欲展开,武松、武大、西门庆、李瓶儿和庞春梅等人物相继登场。“从一个女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到一个男人,从男人也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再从整个社会又能看到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整部剧就是从一个女人的视角出发,去观察她与自己的关系,与别人的关系,来看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王媛媛反思了一种在社会物欲横流的“末世风光”中,两性关系和人性的变异。



《金瓶梅》一度引来争议,被停演


2012年底,王媛媛推出《野草》,将鲁迅先生同名短篇散文集搬上舞台。“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这是王媛媛在《野草》里最喜欢的一句话。


作品分三部分,《死火》《影的告别》《极地之舞》,是她对“生存意识”的一次大胆剖析,充满了想象力,也投射到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生命虽然弱小,但也不能苟活,哪怕遇到陌生的环境,会陷入自己的习惯范式,会面对未知的恐惧。”王媛媛认为一定要和艺术家的态度相关,艺术家有责任向受众传达艺术家认为应该思考的问题。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美学,有自己的语言。


王媛媛特别喜欢鲁迅的作品,除了《野草》,她还一直想把《彷徨》也带上舞台。她说70年代人仍旧是对各种自我意识、生存状况,有思考甚至是有责任感的一代。“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更容易获得思想的来源和质感,这两种感觉特别接近。对生存的冲击力、压力还有困难,都来源于这种力量。往往扎得越深,弹跳力会更高。”她把舞团取名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就是因为他们作品的题材、内容都与当下社会相关。



《野草》舞台照


《霾》是王媛媛迄今最具国际性的作品,也标志她作为编导从主体情感世界走向他者心灵世界。从这以后,她几乎每部作品都交织着社会、人性与心理视角。《霾》创作于2008年汶川地震时,三个篇章《灯》《城》《岸》,全是抽象的空间展示,王媛媛觉得空间可以改变肢体的表现力。



《霾》舞台照


她在一个床垫般大小的海绵中找到灵感。舞台变成了海,中间是软软的海绵,周边是硬硬的一条暗边。“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它有两种区域,一是他的心理环境上,他会选择安全的地带,还是选择更自由的地带?这就是霾进入人内心。”2009年,人们还没有任何关于霾的概念。正是艺术家的感受力,让王媛媛对人们生存状况中的一些问题非常敏感。“汶川地震的时候,整个空气和人的感受都非常非常压抑,我从那样的环境中能够体会到一个人对生存的可能性的一种希望。”


等到2011年以后,媒体加大对“PM2.5”的报道,社会对霾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于霾的忧虑不仅局限在中国国内,在国际上,这样的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近年弥漫的霾危机、全球经济危机、核危机、恐怖主义等,让王媛媛的《霾》的解读空间日益放大。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正是凭借《霾》走向世界,2009年后,《霾》开始在国际上不断巡演。“肢体能够让人感动,在《霾》结尾的5分钟,舞台一直下着灰尘,一些观众说他们在那一刻哭了。我想这个里面也没有戏剧,也没有任何的故事,它只是一种情绪的震撼力打造了一个跟观众的共同的语言。”



黄豆豆:从阳刚到无欲则刚

中国观众熟知的著名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达人秀》《中国好舞蹈》评委。 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技压群雄多次获得大奖,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


黄豆豆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跳舞跳得最男人的舞者”。音乐家谭盾曾评价他为: “我一直想找一种音乐的视觉,而他的身体就是节奏,让我有种在大海里捞到针的感觉。”


18岁进入千家万户的视野,1995年春晚的《醉鼓》是黄豆豆表演生涯的起点。1997年,他将陈威亚的四人舞《秦王点兵》改编为独舞《秦俑魂》,气势威武刚勇,以小胜大。后来,跳舞剧,编舞剧,《苏武》《木兰》《周朝六舞图》《琴棋书画》《武之舞》《墨舞》《融》《秦始皇》《甲骨文》等作品陆续问世。



《醉鼓》


他的创作内容总离不开历史和传统文化。“我老婆经常说她好像嫁给了一个老年人,这个老年人爱看中央台11套戏曲频道,在家喜欢穿唐装、足蹬京剧高底靴,还喜欢点檀香。”黄豆豆老家在温州,“小时候最喜欢看《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这样的连环画,还喜欢看舅舅演地方戏。这种小城里最朴实的文化熏陶影响了我的创作和生活。现在我走在繁华的淮海路上,故乡青砖灰瓦的老街依然常在心中浮现。这些都是一种缘分。”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与张艺谋合作的“中国8分钟”中的那段中国功夫舞,是黄豆豆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那段舞的气质和我自己很接近,它里面有中国舞蹈的传统文化,有太极的神韵,也有时尚的元素,是当代中国人的帅气。”黄豆豆也把这一小段舞看作是自己舞蹈生涯的分水岭。 “2004年前,我所有的作品都显示一种阳刚气,力量、力量、阳刚、阳刚。但是在那之后,我开始想追求刚柔并济,甚至是无欲则刚。”



“奥运八分钟”中黄豆豆的表演


到2013年的24分钟独舞《庄周梦》,黄豆豆把这种无欲则刚表现到极致。要创作并跳好《庄周梦》并不容易。黄豆豆本身非常喜欢作曲家赵季平的音乐,但最初次听《庄周梦》的CD时,他觉得如果将曲子做成舞蹈难度太大。“庄周的现实也好、梦也好、实也好、虚也好、阴也好、阳也好,通过舞蹈特别是独舞去表现,比较有难度。”


但当他听到现场乐团的演奏时,则感受到了一种音乐内在的东西。他说:“我突然找到了可以用舞蹈去表现的感觉。”其后,他酝酿了差不多三个月,其间并未去想怎么编舞,而是看了很多关于道家的书,去了解庄子、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与生存环境。“我开始变得不那么关注外在的刚,而是想要一种内心的强大,追求内心的强大和刚柔并济。’’



《庄周梦》今年将与台北市国立乐团合作,先后在台北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


在解读皮娜·鲍什的舞蹈艺术时,他说:在艺术领域,很多大师都经历了从最初的简单,到繁复,最后再升华到简洁、简约的过程。黄豆豆也渐渐进入了“做减法”的生活状态:“每天除了训练和创作,只挑最重要的事做。”不同于很多将艺术等同于自我生命的艺术创作者,作为一个万里挑一、如日中天的成功舞者,对黄豆豆而言,舞蹈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舞蹈只是我的工作。婚姻让一个男孩子变成男子汉,为人父又让我觉得应该要活得得体,同时有激情。”现在的黄豆豆,除了跳舞编舞,他还把家庭生活看得相当重。


一般都认为现代舞来自西方,但黄豆豆认为像邓肯脱掉鞋子,抛开一切不必要的束缚,赤足即兴起舞,那样的情怀其实中国一千多年前就有。“比如竹林七贤,他们隐居山林、醉酒放歌、随心起舞,这种舞源自内心,与西方现代舞的产生理念相当相似。再好比中国古代的古琴,是以减字谱和‘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所以同一首曲子,由不同的人来演绎风格就会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或不同年龄阶段,所演绎出的效果与境界也完全不同。”黄豆豆在即兴舞蹈时脑中经常想象自己就是一枝毛笔,一滴墨,他说这就是他目前追求的当代的中国舞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