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观| 城乡闸门终打开:第一波民工潮

 育则维善余言 2016-07-07
亮见

80年代民工潮改变的不仅是数亿农民的命运,更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基础,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最重要的动力,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移动。

 


城乡闸门终打开:第一波民工潮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流动受到严格控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非计划流动的农民就被冠上了“盲流”之名。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民逐渐脱离对于人民公社的依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才悄然开启。

 

能在这一时期率先走出家门的,大多是农村中素有走南闯北传统的能工巧匠和敢于冒险的青年劳动力。他们的主要去向是乡镇企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80年代中后期等候乘车去往各地工厂的外来打工者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80年代中后期广州火车站的“民工潮”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到1984年,国内苛刻的城乡隔绝体制终于真正出现了松动。中央在这一年的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了“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5年,国务院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进一步打开了地域流动的闸门。

 

而与此同时,在80年代中后期,以沿海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浪潮,也催生出了越来越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到1988年,广东省东莞县的外来劳动力已经增至30万人,其中近30%来自外省区。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改革的中心逐渐由农村转向了城市,而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又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这就给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创造了新的空间。



1984年正月初五上海铁路老北站前的春运队伍

来源:搜狐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的农民,开始纷纷奔赴沿海城市寻找“副业”做,以贴补家用。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有广州的企业派人赴中西部地区招工时,招工名额和报名人数之比竟高达1:30,录取比例之低可与高考比肩。

 


80年代第一批农民工

来源:中国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