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到这5点,人人都是100000+文章创作者!

 易良义 2016-07-07

有人看到我简书上的文章,问我,她也想写,但是不知从何处着手,也不知道写什么。结合自己一个多月的阅读和写作经验,我整理了几点自己的心得:

1、大量阅读:从知识小屋到知识别墅
2、时刻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别墅
3、注重观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4、写作实践:在行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5、接收反馈:从反馈中充盈知识储备

1、大量阅读:从知识小屋到知识别墅


从知识小屋到知识别墅

试想一下:如果将你所掌握的知识都量化为房子,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拥有的是一间简陋的小屋,里面有床、饭桌、椅子等简单的家具,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但这间小屋实在太小,你可以用它写出一两篇不错的文章,给别人分享一两点不错的观点,没有更多;随着你不断的阅读,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你拥有了一间更大的房子,新建了客厅,有了沙发,添加了书房,有电脑,书架等等。然后,你可以接待客人了,你用大房子写出了很多东西,向你的客人分享你的大房子是如何搭建起来的,oh~你还写了一本书;你继续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于是你修建了室内游泳池、健身房还有网球场等等,现在你拥有了一栋豪华的别墅。你用你的别墅创造出更多的内容,你可以向更多的人展示你的别墅,天呐~你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畅销书!

大量的阅读,使你的知识量持续增加,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让你的知识储备从一间简陋小屋成长为一栋豪华别墅!

@彭小六一年阅读超过300本书,在简书写了一百多篇文章,不到六个月从0开始出版了自己的书籍,毫无疑问,正是因为他大量的知识储备,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战隼曾经379天看了419本书,写了378篇简评,46篇读书笔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知识的输入,就没有高质多产的输出!

大量的知识储备是我们创作的基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你可以从别人总结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如果能通过实践并再总结这些经验,就会形成自己特有属性的知识,这是最划算,也是最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2、时刻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别墅

为什么有的人一读书就犯困?
为什么有的人看完一本书茫茫然不知道讲了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本书,却发现什么收获也没有?


在读书的时候,要不停地思考

读书时,要做到动口动脑加动手。在读书的时候,要不停地思考,比如:作者提出的观点换一句话说是什么意思,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的观点与这个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在“悟”,读得多了,就思考的多;思考的多了,就悟的多;悟的多了,就收获了。

通过思考,才能将学到的不同知识连接起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别墅,否则你的阅读只是像扫描仪一样扫描文字,而不是在学知识。

3、注重观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善于观察

一个优秀的作者或作家,无可例外都是善于观察的人。TED大会组织者、演讲者和演讲教练杰瑞米·多诺万为了解谜TED优秀演讲者们演讲的秘诀,他观看了大量的TED演讲视频,每一个优秀的演讲视频至少看三遍,不断去观察演讲者语言,肢体动作,PPT的设计元素,使用的道具,以及演讲内容的构思等等,然后他在《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本书中公布了他的答案。

作为文字创作者,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优秀创作者的内容构思模式、语言风格,元素应用等来启发自己。同时也要注重剖析自己,观察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4、写作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知识体系


一定要写作

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才可以及时调整。有人说我还没有准备好,等我准备好了就去做,但是事实上,你永远没办法做到完备的准备,都是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的。

假如@彭小六、@战隼他们在读了大量的书籍后,并没有去写作,没有去分享,那么我想就没有现在的“六神”和“学习大神”了。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要一边学习思考一边行动,如果只想不做,那不过是空想,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一定要写!一定要写!一定要写!

5、接收反馈:从反馈中充盈知识储备


将别人好的建议补充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一个人的视野哪怕再宽阔,也会有看不到的地方。闭门造车不会有任何进步,反而有可能变得更加狭隘。如果别人读了你的文章并给你一些评论和建议,请一定谦虚的接受,认真的听,然后将一些好的建议补充到文章中;假如有一些批评,也敞开心胸接受它,不要去回骂反击,让这些负面的东西成为你的梯子,不断登高,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成功去反击他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