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梁启超的家教成功之道

 联合参谋学院 2016-07-0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生波澜壮阔。他领导戊戌变法运动,推动旧中国的社会变革;他通过报纸、文章和书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介绍西方文化,启智社会,对旧中国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他教书育人,培养新民,宣传爱国、勤学和以天下为己任思想,造就了一代英才。除此之外,他还极为关爱自己的子女,讲究家教之道,九个子女不仅个个成才,而且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创造出一门三院士的惊人奇迹。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上是如此的成功,那么他家教成功的秘籍又在哪里?   一、秉持家风传统
  梁启超祖上是在宋末由福州迁至粤北南雄,到明末再由南雄迁到新会定居的,世代农耕。到了他爷爷梁维清时,终于靠读书科举博得功名,成就梁氏家族第一个秀才。自此之后,梁家开始过上半耕半读的生活。梁维清名头誉满乡里,他所留下的勤奋、俭朴、自尊、自信、严己、宽人的精神品格,也成为梁家的家风传统。父亲梁宝瑛,尽管苦读而没有获取功名,但其终生信守儒家传统道德,洁身自爱,在教书和躬耕的同时,热心村中公共事务,义务管事三十多年,同样深得乡人爱戴。母亲赵氏,出身书香门第,能诗能文,家教严格。正是他们共同的努力之下,一个以读书、勤奋、明礼、守信、爱国、勤俭、乐助为核心的梁家家道之风蔚然形成。它不仅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梁启超,梁启超也继承这些家风传统,并在教育子女时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爱国,梁启超很小的时候,家人就给他讲爱国故事和道理。每年清明时节,爷爷梁维清都会带他到当地崖门南宋灭亡之地去凭吊,让他背诵“海水有门分上下,关山无界限华夷”的诗句。每年元宵节,爷爷还会带他到村中绘有二十四忠臣和二十四孝子图像的北帝庙参观,给他讲解忠臣孝子的故事。正是受这种影响,爱国情怀早已根植于梁启超心中。他不仅自己爱国一生,也教育子女传承“爱国”家风传统。他的子女国外学成后,全部回国报效国家,尽管他们文革受到极大迫害,但爱国之心从未改变。
  二、德、智、情全面培养
  梁启超很关心子女的学业和成长,这有目共睹。不光如此,他还极为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子女进行德、智、情的培养。
  (一)德为先
  立德是为人处世之本。梁启超懂得道德的重要性,他精心培育每一个孩子,不只要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更要成为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很早就对子女进行道德上的培养。流亡日本期间,长女思顺跟在身边,虽然她年龄还小,他除了每日指导她练习写字、读诗词,后来要她做自己的私人秘书兼日语翻译外,还要她负起带领弟弟妹妹们的责任。在他的教诲之下,思顺不负所望,一直代他担当了很多家庭经济和教育子女上的责任。梁启超来自半耕半儒的贫寒家庭,因此重视子女对寒士家风的传承。他写信告诉孩子们说:“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他并继续教育说:“使汝等常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自豪者,安而逐腥膻而丧吾所守耶?”他还进一步告诫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梁家儿女们受他教诲,从小就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习惯。他的儿女在美留学时,多是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的,儿子思礼更是干过罐头厂小工、餐馆洗碗工、游泳池救生员等。
  爱国是梁启超人格的核心和灵魂,他不仅自己坚定爱国和为国家图强而奋斗一生,同样也教育子女爱国永恒。流亡日本期间,他每天忙于宣传和著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只要有时间,他便给孩子们天南地北讲各种故事。尤其晚饭后,他和孩子们围坐一起,自己一边喝酒,一边给他们讲爱国故事。子女们受他的影响,同样爱国赤诚,至死不渝。正如他最小儿子梁思礼所说:“我四岁半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母亲、兄弟及父亲学说的影响,使我终生受益。”
  (二)情为重
  梁启超一生经历事情很多,对情感有很深的认识,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他也重视对子女情感的教育,除了爱国情感外,更多是亲情、友情和困难、挫折时的教育。梁启超本人极重感情,他对父母、长辈、老师、学生、朋友、家人和子女都是如此。他不满十二岁时,考中秀才,在拜谢主考官时,特意请他为自己爷爷70大寿馈赠墨宝。梁启超对子女进行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比如亲情教育,梁启超工作很忙,但只要在家,每天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陪伴孩子,或给他们讲故事,或与他们玩耍、游戏。他四游北戴河时,总是尽可能带上家中的孩子。子女们纷纷到国外工作或学习时,他写给他们数百封家信,涉及家务、学业、职业、婚姻、交友、道德等很多内容。他给孩子们送上“大宝贝”“小宝贝”“老白鼻”等可爱的昵称,让他们体验长辈们美好的亲情;他让孩子们进行“传、帮、带”,增进他们相互间的感情;他要孩子们都给他们二叔写信和致谢,让他们学会孝敬和懂得感恩之情。梁启超情感教育子女时,从不说教和训斥,而是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非常理解和尊重孩子。他建议思庄学习当时中国还是一片空白的现代生物学,思庄选择后发现无法引起兴趣而十分苦恼,梁启超得知后马上写信告诉她:“不必拘泥于爹爹的话”。   梁启超格外重视挫折教育,当子女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注重给他们情感上的激励。儿子思忠曾向他抱怨说:“照这样舒服几年下去,便会把人格送掉”。梁启超听到后即教育他说:“这是没出息的话!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恼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过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志气消磨了没有?”。
  (三)智为主
  梁启超本人是国学大师,自然很重视智育。他对子女智育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他对子女学业的关注、教育、指导和帮助上。他极为重视子女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思顺很小的时候,他就指导她练习写字和读诗词,给她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他每天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或天南地北聊各方面知识。为了弥补孩子们国学知识上的不足,他特意让孩子们休学一年,聘请自己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吴国桢担任老师,在家中开设国学训练班,梁家子女因此都得以有扎实的国学功底。他的长子思成后来就说道:“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梁启超还很重视子女对现代知识的学习,讲究学以致用,中西合璧,他子女国内接受的全部是这样的教育,而且多数还直接到西方国家学习。
  梁启超精心培养每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的前途都有周密的考虑。他不仅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且十分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从不强求孩子,要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办。思庄改选自己喜欢的图书馆专业而非他所希望的生物学,就是他“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的结果。梁启超重视孩子的智育,还表现在他为孩子们创造及把握学习的机会上。1927年,次子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读考古专业,期间,瑞典学者斯文哈丁要组织一个团体往新疆考古,梁启超认为机会极其难得,于是写信要他回来。梁启超说:“我想为你的学问计,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错过了以后想自己跑新疆沙漠一趟,千难万难。因此要去把你加入去,自备斧资。”还说:“我想你这回去能够有大发现固属莫大之幸,即不然跟着欧洲著名学者作一度冒险吃苦的旅行,学得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于终身学问有大益的。所以我不肯把机会放过,要求将你加入。”长子思成学成归国,顺便开启新婚蜜月之旅,梁启超要他们顺道欧洲,把其作为毕业后对西方建筑的一次见习之旅。梁启超的远见和教诲,让这次欧洲之行奠定了他们此后事业的基础。
  三、讲究教育策略方法
  梁启超作为知名学者和教育大家,他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还极为讲究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起过关键而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中国,经历洋务运动之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开始面临西学的严峻挑战。是放弃传统而全盘西化,还是固守传统而拒西学于门外,梁启超把握时代潮流,以变革的精神,提出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西学的学以致用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他指出:“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正是因为有这种教育思想和实践,他在对自己的子女教育时,不仅重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教给孩子各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也极为注重以西学为主的学校教育,让孩子接受这样的学校教育。他把二者结合起来,使之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梁家学子们顺应时代,把握历史契机,学术功力深厚,迅速脱颖而出,在不同领域成就为时代大家,和梁启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
  (二)营造良好的家教氛围
  梁启超自小就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立德守信、勤学爱国、节俭乐助、爱严结合,既有农家气息又有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之中,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和塑造了他,他也因此重视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是讲究家庭和谐。他与两个妻子的关系都非常好,大家相互尊重,互相体贴,恩爱有加,把整个家庭融为一体。他作为家中长子,尽职尽责,友爱兄弟姐妹,既供他们吃穿,又供他们读书,家中还长年供养多个亲戚家的孩子。他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一起活动、玩耍,或给他们聊天、讲故事。子女们到海外读书,他就用笔墨和数百封家信,传递对他们的思念和关爱之情。家庭和谐,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倍感温暖亲情。二是突出文化氛围。他教育和指导孩子读书学习,自己也勤耕不辍,勤学不止。家中有大量而丰富的藏书,有名流学者不时的来访,整个家庭充满着读书学习的浓厚文化气息。三是懂得为人处世。他把立德做人,明礼守信,友善乐助,勤劳节俭,不怕吃苦,保持寒士家风等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孩子们,并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教育和影响孩子。
  (三)身教和言教相结合
  梁启超重视自身榜样的教育作用,他教育子女,不惟言教,更重身教。他爱国永恒、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友爱家人、关心学生、勤奋好学、不畏困难、意志坚决、趣味乐观、宽容包容,在做人做事和人格品德上都给子女做出榜样和表率。比如爱国,他教育子女们爱国,自己就首先坚定地爱国一生。又如勤奋,他告诉子女们:“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而他自己的勤奋就是出了名的。他在《双涛阁日记》中记述:“夜作《国会期限问题》,一篇两千言,十二时成,一时就榻,三时成寐”、“昨夕彻夜成《国民筹还国债问题》一篇,凡七千余言,是日午前八时始就榻”。他在《戴东原哲学》自述中也写道:“我是接连三十四点钟不睡觉赶成!”再如婚姻,他亲自物色对象,促成长女思顺的婚事。思顺婚姻美满,他为此“得意”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的方法好极了,并说:“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们个个都如此”。实际上,他所希望的子女幸福的婚姻,都是依他自身美满的婚姻为样本的。
  (四)发挥孩子“传、帮、带”作用
  梁启超子女较多,家中还寄养一些亲戚家的孩子,他本人忙于各种工作事务,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教育孩子。为弥补家庭教育力量上的不足,也为减轻自己这方面的负担,他让孩子们以大带小,发挥“传、帮、带”作用。一可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作用,培养责任感,有效促进他们的学习;二能增进他们相互间的感情。长女思顺随父流亡日本期间,尽管她还是个孩子,梁启超就已让她担当“双涛园群童”的“领班”,担当照顾和带领弟妹们的职责。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先后到达美国读书后,梁启超更授权她代理家长职责,全面管理弟弟妹妹们的学业、生活和经济,并把情况及时用书信回报给自己。思顺尽职尽责,让弟妹们过着愉快的生活,赢得了他们的佩服和尊重,梁启超对此也深为感动。家中剩下思达和他的两个妹妹时,梁启超依然让聪明、文雅而又成绩好的思达,一边给自己当小帮手,一边耐心帮助妹妹们学习。
  总而言之,对中国近代教育转变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上一样成绩斐然。他家庭教育丰富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很值得今天的人们研究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