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

 联合参谋学院 2016-07-07

 

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

《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由俞祖华、俞梦晨编著。 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梁启超以匡国济世为己任,叱咤政坛,潜心学问,给后人留下1400多万字的精神文化遗产;更加令人惊叹的是,他在日理万机的同时,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缔造了“一家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现代家教奇迹。
梁启超虽然去世已近一个世纪,但他教育子女成才的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的父亲们仍然具有弥足珍贵的参考借鉴价值:他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意育、智育、情育的教育观,个性化、趣味主义的教育理念,享受过程、享受苦难的教育法,不啻为医治当今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焦虑症的一剂良药;《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针对当今中国家庭给出的“梁启超家教案例的现代启示”,对我们今天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三不朽”的伟人,三个院士的父亲,九个子女个个成才,成功缔造现代中国第一精英家庭;写给子女的四百余封家书,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三大家教典范文本”;中国现代史上最出色父亲用爱心和智慧成就的最成功的家教案例!
《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中包含了作者俞祖华、俞梦晨家教实践中的不少心得与体会。对我们今天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俞祖华,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现任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的负责人。

长期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华民族精神等学术领域勤奋耕耘,出版有《深沉的民族反省》(1996年)、《中华民族精神论》(1998年)、《王懿荣与甲骨文》(2004年)、《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2005年)等著作十多部,发表论文lOO余篇;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教学科研成果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省精品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

育有一女,在读大二学生,品学兼优;本书中包含了作者家教实践中的不少心得与体会。

目录

一 梁启超与他的九个杰出儿女
1.“三不朽”的伟人
他做到了“三不朽”\深度参与了清末民初社会变
革\“言论界之骄子”\倡导“新民德”的“第一公民”
2.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
“近代教育的主要奠基人”\跻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家父子的“清华缘”
3.“中国家教第一人”
家教成功的模范家族\自身成功得益于家教\格外重视子女教育
4.一门三院士
“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第一个接受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火箭系统控制专家
5.子女个个是才俊
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早逝的炮兵上校梁思忠\图书
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社会活动家梁思懿\革
命军人梁思宁
二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1.做合格的启蒙老师
一生之计在于童\“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教育子
女从“早教”开始
2.让儿女接受优质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关键\思成就读清华学校\思永、思忠留
美前也在清华学校读书
3.让孩子出国留学开眼界
五个儿女M时在北美\父亲委托的海外“家长”\建
议思庄在加拿大上学\关心思成的海外学习与生活\安排
思永回国实习\“万千心事中又增加一重心事”\也考虑
了其他子女的留学问题
4.“理想的婚姻制度”
“父母选择,子女作主”\促成长女婚姻\“包办”
梁林之恋\“遥控”梁林的海外婚礼\细致的梁林“文定
礼本”\青梅竹马的“姑表亲”\关心其他子女的情感生活
5.指导毕业后的择业就业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做官实易损人格”\也
支持思忠“走军事和政治那条路”\关心思成与徽因的职
业问题\思永也学了冷僻专业\为思庄选择专业当参谋
三 引领儿女获得全面发展
1.培养爱国情操
出去的七个子女都学成归国了\我内、心的爱国思想源
自父亲\给儿女讲爱国故事\留下遗言离世后作品书籍捐献国家
2.意育教人不惧
“意育”即培养“毅商”、“逆商”\艰难困苦玉汝于
成\“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
3.智育教人不惑
汝辈学业切宜勿荒\既要广博也要专精\希望子女兼
顾新学与旧学、西学与国学\“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
4.情育教人不忧
情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幸福与成败\教诲子
女事亲以孝\以为夫人所写的祭文教育子女\为王桂荃在
父亲的墓旁种下“母亲树”\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常要
思报社会之恩”\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5.让儿女一道理财持家
重视对子女进行财商教育\让思顺力劝母亲不要再投
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指导与委托思顺、希哲理财\
筹集与打理孩子们的海外留学费用\和孩子们讨论购置北
戴河等处房产\营建梁家墓园
四 扮演多重角色的好爸爸
1.大小宝贝们的慈父
梁家的情况是“慈父严母”\梁启超疼爱女儿是出了
名的\提醒孩子们尤其要注意身体\老来得子,格外喜爱
“老白鼻”\与孙儿的“隔代亲”
2.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
心事和孩子诉说
3.做孩子的成长导师
父亲是大师而儿女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为思成完成学
业提供帮助\薪火相传,父子共同开拓中国现代考古学\父
女两代结缘图书馆事业
4.“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人格上尚德自强,做儿女的模范\智育上乐学敏思,
堪为儿女楷模\意育上乐观进取,为儿女树立榜样\情感
上知所节制,为儿女做出表率
五 理念上的引导与方法上的指导
1.备受推崇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教人学做智仁勇兼备的人\重视早期教育与女子教育\个性化教育理念\趣味主义的教育观
2.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三位一体\营造温馨、和谐的寒门家风\梁启超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则
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一个典故的启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鸟瞰、解剖、会通三步读书法\做学问总要“猛火熬”、“慢火炖”
六 梁启超家教案例的现代启示
1.健康是基础,做人最重要
2.男孩女孩都用“爱”来养
3.要督促,更要量力而行
4.要引导,更要尊重个性
5.重言传,更要重身教
6.“富爸爸”更当倡导寒门家风
参考文献

文摘

3.“中国家教第一人”
家教成功的模范家族 梁启超作为教育家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尤其是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时所创造的奇迹,而且体现在他的家庭教育上。如果说以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为核心的团队,培养了50多位一流学人是一个奇迹,那么,他将自己的9个子女全部培养成才,同样是教育成功的典范。他把自己的情感、学识与感悟润泽在儿女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使9个儿女个个事业有成,还出了3位院士,创造了难以复制、堪称奇迹的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造就了令人瞩目、绵延百年的文化世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袁定基称梁启超为“中国家教第一人”。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以亲子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家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家庭既是全体国人生活的共同体和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梁启超在20世纪初的《新大陆游记》中曾指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齐家而后国治也。”正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家庭为本位的特征,光宗耀祖就成为无数中国人的自觉追求,成为名门望族就成为千百年来一个个大大小小家族的奋斗目标。
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不仅重视子女的繁衍、养育,重视生物学意义上生命的延续,也十分重视文化的、社会的生命的延续,重视家族文脉的绵延久长。在这种氛围之下,自古至今中国人就格外重视家庭教育。《史记》《尚书》中已有周公训示子侄兄弟的记载,周公是中国家训文化的创始人。隋唐时期出现了《颜氏家训》《帝范》等著名家训。明清以后,不少家谱、族谱大量刊印传世,对子女、后代进行教育的家训成为其重要内容。“孟母三迁”、“唐太宗诫子”、“岳母刺字”、“朱皇帝杀驸马”等家庭教育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不仅对于家庭、家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Ⅱ向,而且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家庭成员个体而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的初始化教育,对于个人品格、情操的塑造有着显著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前途、命运。对整个家庭来说,家庭教育是家庭个体成员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家庭的巩固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国家来说,家庭教育也是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家教成功的模范家族,有两位成功实施了家庭教育的父亲——曾国藩与梁启超,他们留下了两本泽被后人的家书:一本是《曾国藩家书》,一本是《梁启超家书》。
自身成功得益于家教 梁启超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与他自身深受家庭影响有着重要关系,他自己的经历就是农家子弟沐浴家教滋养而成就功名的典型。他出身寒门,但也是诗书传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受父祖、母亲与家庭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祖父梁维清(1815—1892)对其影响最大。他长大成名后,常常撰文回忆并称颂自己的祖父。梁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曾考取秀才,做过县教谕,成了“半为农者半为儒”的乡绅。梁维清先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小儿子,即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1848—1916)身上,课子读书,鼓励儿子博取功名以光宗耀祖,但梁宝瑛仕途不顺,屡试不第,连秀才也没考上。在儿子放弃了科举入仕的梦想后,梁维清便在孙子梁启超身上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梁启超二三岁时,由母亲教他识字;四五岁时,由其祖父梁维清教他读书。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提到,自己幼时曾经在祖父的教诲下读过两部书,一部是《四子书》,另一部是《诗经》。他白天读书,到了晚上,祖父一面给他讲故事,一面叫他背书。祖父还教他书法。梁维清专门在宅后盖了间小房,起名“留余”,专门用来给这位孙子上课。祖父不仅教他读书写字,还结合当地的历史遗迹、人文资源、民俗传说,对他进行人格上的熏陶。每年正月十五,梁维清都要带着孙子到当地的一座庙宇,指着“朱寿昌千里寻母”、“岳武穆出师北征”的图画,用孝子忠臣的事迹教育孙子。
朱寿昌,字康叔,宋扬州同仁乡人,是流传甚广的所谓古代“二十四孝弃官寻母”中的一位。《宋史·孝义列传》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的事迹。“岳武穆出师北征”,反映的则是岳飞出师抗金,精忠报国,成为爱国名将和民族英雄的故事。梁启超耳濡目染,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忠孝、爱国的种子。位于新会县南端出海处的崖山,是南宋军队与元军最后激战的古战场。这里有一块高达数丈的巨石突出于大海之中,上书八个大字:元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在崖山建起了慈元殿,奉祀帝后和死节的臣民,殿内还有陈恭尹等人的题诗。梁家居住的茶坑村离崖山不远,梁家的祖坟恰恰也在崖山。每年清明节扫墓路过崖山时,祖父总要给他讲当年南宋忠臣陆秀夫誓死抗元、最后背着九岁的小皇帝赵爵投海殉国的故事。讲到陆秀夫战至最后,拔出佩剑,令妻儿子女先行投海,自己长叹一声,背着宋帝一起跳海殉国,宋朝的百官和将士悲痛至极,誓死不屈,或凿船自沉,或投海自尽,南宋军民无一人投降。梁维清把这段故事讲了又讲,还常常声情并茂地背诵陈恭尹的诗篇:“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梁启超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感、爱国节操,与祖父梁维清对他进行的早期爱国教育密不可分。
父亲梁宝瑛的教诲也使梁启超终身难忘。梁启超6岁以后,除了一度拜其表兄张乙星为师外,主要在其父亲开办的私塾中读书。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中描述了其故乡茶坑村的私塾状况:“教师总是在本乡念过书的人。学费无定额,多者每年三十块钱,少者几升米。当教师者在祠堂得领双份胙,因领双胙及借用祠堂故,其所负义务,则本族儿童虽有无力纳学钱米者,亦不得拒其附学。”他跟着父亲读《中国史略》《五经》等。除了督促儿子读书以外,父亲还要求梁启超参加一些田间劳动,要求他的言语举动须谨守礼仪,并常常以一句“汝自视乃如常儿乎”训诫儿子,希望其对得起已在邻里流传的“神童”这一称呼,勉励其为出类拔萃而严格要求自己。
母亲对梁启超的影响也很大。梁启超在《我之为童子时》中提到,“我初认字,则我母教我”,“我六岁时,不记因何事,忽说谎一句,所说云何,亦已忘却”,但记得过了不久就被母亲发现了。当时父亲正在省城应试,平日慈祥的母亲扮演了一回“严父”的角色。晚饭后,“我母传我至卧房,严加盘诘。我一入房,已惊骇不知所措”。本来,母亲的温良全乡皆知,自己有生以来,也只见母亲终日含笑。“今忽见其盛怒之状,几不复认识为吾母”,想做些掩饰,结果母亲怒上加怒,“被我母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数”,告诫其“汝等再说谎,汝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母亲还说:“凡人何故说谎?或者有不应为之事,而我为之,畏人之责其不应为而为也,则谎言吾未尝为;或者有必应为之事,而我不为,畏人之责其应为而不为也,则谎言吾已为之。夫不应为而为,应为而不为,已成罪过矣。若己不知其为罪过,犹可言也,他日或自能知之,或他人告之,则改焉而不复如此矣。今说谎者,则明知其为罪过而故犯之也。不惟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为得计也。人若明知罪过而故犯,且欺人而以为得计,则与窃盗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然欺人终必为人所知,将来人人皆指而目之日,此好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人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这番教训使梁启超常记在心,深知应该做诚实的人,应该讲诚信,绝不能说谎。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3日)
  • 平装: 214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47409510
  • 条形码: 9787547409510
  • 商品尺寸: 23 x 16 x 1.2 cm
  • 商品重量: 358 g
  • 品牌: 山东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