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犯恶心的萨特

 007学习 2016-07-07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Anyway,在认识西蒙娜·德·波伏娃之前,这个名字对我(包括很多人)而言毫无意义。


但是这并不能忽略萨特牛逼的一生及其文学成就。


然而本着一颗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这次着重聊聊萨特的个人生活,毕竟文学家(艺术家)的生活往往比他的作品更精彩呢!


让-保罗·萨特的一生有三个重要标签,第一个是作为哲学家的他毕生成就——《存在与虚无》,开创了存在主义的先河。


第二个是萨特十只手都数不过来的情人以及与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波伏娃之间的契约婚姻。


第三个便是萨特很丑……
 

首先来说说萨特的丑……

萨特“不出众”的外貌是在哲学界出名的,存在主义这一领域中有句大俗话:帅加缪丑萨特。


阿尔贝·加缪与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双子星座,两人都有着极为传奇的人生阅历且性情相投都获得了诺贝尔奖,经常结伴在法国街头的花神咖啡馆讨论哲学,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呀(误)


阿尔贝·加缪

然而后来萨特倾向于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而加缪则对苏联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缪在1951年发表了论著《反抗者》,导致了他与萨特的论战和决裂。(颜值不对等都没法做朋友……)


萨特因为实在太丑,一只眼睛还是失明的,因此后世有许多人为波伏娃委屈:萨特风流成性又丑陋根本配不上美丽知性且才华横溢的波伏娃。



但在当时几乎没人说他俩不般配。


萨特的好友后来成了论敌的雷蒙·阿隆说,萨特的丑被他的智慧掩盖了,“只要萨特一张口,只要他的智慧之光掩盖了他脸上疤疤癞癞的青春痘,他的丑也随之消失了”。


既然提到了西蒙娜·德·波伏娃,那就不得不提她与萨特之间著名的契约婚姻。


自古鲜有女性在哲学界留名,然波伏娃是当时最闪亮的星星。


19岁时,她便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终身不婚。


真是太帅了!


波伏娃最知名的作品便是《第二性》,被誉为“女人的圣经”,经典中经典,确立了她在西方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先驱者地位。那句震惊世人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便是出于此书。




萨特和波伏娃相遇在1929年,年轻的波伏娃参加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师资格综合考试时,萨特当着比他小三岁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小姐的面考了第一名,而她得了个第二。


不久,卡斯托尔(波伏娃的小名,有“海狸”的意思)就成了著名作家和妇女运动的领袖。很快,这两位在精神与思想层面门当户对的人迅速地坠入爱河。


毕业后的萨特应征入伍(后来被俘了…=_=),分别前,二人许下承诺:在分别的日子里,我们虽然不在彼此的身边,但要一直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不许欺骗对方而且要对对方无话不谈。但是古怪的萨特又向波伏娃抛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合同”:第一,我不会选择和你走结婚这条路;第二:我想得到所有的女人,只要我能。


同样主张感情自由的波伏娃与萨特不谋而合,欣然接受了这个“合同”。


此外,他们还约定,要及时与对方分享自己艳遇的详细情节。


此后他们一直处于一种分分合合的处境之中,但对彼此的感情却没有丝毫的衰退,直到萨特病逝。




1925年夏天,从遇上西蒙那·约里飞开始,萨特总是不缺风流韵事。


在最近一本名为《危险的关系》的书中,西蒙娜和萨特这对大大有名的情侣却被描述成了爱情骗子


指责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人欲望,利用晦涩难懂的哲学,为他们的多重两性关系寻找借口,甚至经常与未成年人发生两性关系。


西蒙娜不仅喜欢男人,还喜欢年轻女孩;而萨特尽管身材矮小、面貌丑陋,甚至有些斜视,但他学识高、口才好、唱歌动听,周围总是不缺年轻的女性崇拜者。波伏娃也时常将自己中意的女学生和情人介绍给萨特,甚至因此被学生家长投诉而丢过工作。


有传闻,萨特和西蒙娜至少有五个共同情人,包括男人和女孩,所有人可以相互发生性关系。萨特曾经当着波伏娃的面向她的学生、同性恋情人奥尔加·柯萨基维茨哭着求爱。


波伏娃在《女宾》一书中曾叙述过他们之间复杂的三角恋爱关系,她称之为三重奏。三十年代末,奥尔加嫁给了雅克-洛朗·波斯特,后者是萨特的学生,也就是从那时起,波伏娃和博斯特建立了情人关系,一直到一九四七年波伏娃有了美国情人后和他正式分手。 同时,萨特也追求过奥尔加的妹妹旺达,这段恋情也维持了好多年……不过她、博斯特及萨特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志同道合,维持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友谊(?)。


还有一位是克劳德·朗兹曼,《现代》杂志的编辑。一九五二年,二十七岁的朗兹曼主动向波伏娃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四十四岁的波伏娃理智地接受了这位年轻人的情谊。他们同居六年后,也是由朗兹曼提出结束这段恋情,年近五十岁的波伏娃以同样的心态答应了这个请求。




1956年,18岁的文科预备班的大学生阿莱特·埃尔克汉姆进入了萨特的生活,成为了他的情人和亲信,之后,她成为了萨特与波伏娃的养女……



一家三口

贵圈真乱……


但是他们以自由为旗的契约式爱情,是基于他们的哲学理念的,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猎艳”的方便。


长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早期作品,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同

时也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


恶心,是处于觉悟中的现代人对自身处境的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一种不适,一种醒悟,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一种对大众浑浑噩噩现状的背弃。


《恶心》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开来,每篇日记都记叙了主人公断断续续的心理感受,主人公心理过程的展现也是萨特存在主义观点一点点呈现的过程。


从《恶心》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萨特对存在与自由的执念,这也伴随了这个男人一生。


萨特和波伏娃之间开放的伴侣关系,本身是和他们的哲学追求有内在一致性的。


1964年,不好看的萨特凭自己的才华虏获一众女人的芳心外还凭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获奖当天,萨特在餐馆拟写了一份拒授声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驻法国使馆宣读。


没错,村上春树陪了六年的诺贝尔、多少文学家可望而不可及的诺贝尔奖,他说不要就不要了…………




他说他一贯拒绝官方的荣誉,但他并不讳言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中,他更同情社会主义阵营,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试问古今,有几人会对诺贝尔奖say no ?!


所以这个膝盖,我必须给萨特。

尽管肉体不忠,但是在精神层面,他们是无人可介入的真正的夫妻拍档。


波伏娃在回忆录中写道:“遇见萨特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萨特也多次向外界表示:“波伏娃是上天给自己最大的恩赐。”1980年,萨特病逝,法国为这位大师举行了国葬。1986年,波伏娃去世,法国同样也为其举行了国葬。


法国不愧是一个“自由、平等、博爱”和浪漫的国家,1999年,法国国内通过了一项法律:男女只需办理契约合同而不用办理结婚手续,亦可成为契约式的生活伴侣。




最后划个重点,就像王朔说的,“以前我不知道萨特、尼采什么的,后来我看了, 才发现他们说的我都已经知道了。”




萨特的四大理论

(1)、存在先于本质:人之初是个无,他什么也不是,直到后来,他才成为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


(2)、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在萨特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存在与自由不可分,自由是绝对的。


(3)、他人就是地狱:萨特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敌对的关系。


(4)、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语录

“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我只顺从我自己。”


“如果你在独处时感到寂寞,那说明你还没有跟自己成为好朋友。”


“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


“我觉得孤独那么可怕,以至于想自杀,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没有人,绝对没有人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


对他俩荒谬却长久的契约婚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根据他们故事改编的电影《花神咖啡馆》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