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家萨特和他的女人们

 置身于宁静 2023-05-27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萨特一生有过很多女人,仅有名有姓者就多达11人,这也难怪他去世后法国人把他定义为“好色之徒”。

20世纪中期,数以万计活跃在巴黎文坛和艺术界的帅哥酷男,都对萨特耿耿于怀——这个眇一目、矮个子、还有些跛足的丑八怪,凭什么俘获那么多漂亮妞?而且还让她们心甘情愿以他为中心组成一个性爱大家庭?他的朋友兼对手梅洛·庞蒂临死前还不忘揶揄萨特一把:“他就是一个披着哲学外套的性欲狂!”抛开话里的敌意不管,庞蒂有两个词用得很对:哲学”和“性欲”——它们确实代表了萨特的一生。

思庐学园

,赞 90

点击查看萨特语录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20世纪法国“社科人文”领域的全才,他因创立“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成为当代哲学大师,同时他又是伟大的戏剧家、评论家和文学家,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桀骜不逊的萨特拒绝领奖,理由很简单——他不想被评奖委员会“机构化”。这样一来,更让他在名声大噪,成为全球知识分子效仿的楷模。实际上,在萨特生命里,“拒领诺奖”不过是他标新立异的一个偶然事件,他与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之间突破社会常规的“爱情契约”,以及与众多女人混乱不堪且错综复杂的性关系,才最为惊世骇俗。

萨特曾对他的传记作者坦诚五岁就开始自慰,虽然愿意亲近小男孩,但更喜欢与漂亮女孩在一起,12岁就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终极梦想——娶一个“金发碧眼、肤白肉嫩”的女郎为妻。18岁那年,萨特进入巴黎“路易大帝中学”(Lycée Louis le Grand)读高中,校医的妻子把他勾引上床,虽然是第一次做爱,萨特并没有太大激情,因为“那个女人已经30岁了,并且一点也不漂亮”。尽管对自己第一次做爱的女人心有不甘,萨特还是按照她的引导努力冲刺并尽量延长时间——从那以后,情欲的闸门在萨特面前轰然打开,滔滔不绝的红颜祸水将他的一生冲得东倒西歪。

文章图片2

1 人生若只如初见

高中毕业后,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恋爱——爱上来自图卢兹的同学西蒙娜——不过这个西蒙娜可不是后来那个绰号“海狸”的西蒙娜。此西蒙娜姓若莉维(Jolivet),比萨特大三岁,金发碧眼、亭亭玉立,完全符合萨特的爱人标准。但很可惜,若莉维没等毕业就因家庭变故返回图卢兹,而此时的萨特穷得不名一文,连张去看爱人的三等车票都买不起,这段感情就这样无疾而终,等十年后他俩再次相见,若莉维已经成为法兰西著名导演杜兰的夫人。

文章图片3

1929年,为了考取“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证书”,萨特进入巴黎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师资培训班”,他在这里交到了两个死党尼赞和埃尔博。同在一个培训班的还有埃尔博的情人西蒙娜·德·波伏娃,“海狸”这个绰号正是埃尔博对波伏娃的昵称。会考结果公布后,萨特第一,波伏娃第二,埃尔博则因名落孙山无颜与大家继续厮混,自此消失不见。埃尔博走后, 早就垂涎波伏娃美貌的萨特立即展开爱情攻势,而“海狸”也对博学的萨特倾心已久,中国成语“郎才女貌”就像一顶定制的帽子,结结实实的扣在他们头上。接下来,这对恋人开始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否结婚!起因是会考结束后,萨特被教育部分配到北部诺曼底港口城市勒阿弗尔高中教哲学,而波伏娃则被分配到南部港口马赛中学任教,南辕北辙的距离让两人对这份情感产生了恐惧。按照1930年代的保守习俗,他们应该用结婚巩固爱情,但是胸怀大志的萨特,不愿年纪轻轻就把自己一辈子的荷尔蒙固定发泄在一个女人身上——说穿了,他不想过“一夫一妻制”的生活。于是,他在一次做爱后趁波伏娃高兴,便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本以为会遭到“海狸”痛责,没想到他的想法与波伏娃不谋而合,波伏娃不但反对一夫一妻,而且向萨特坦言自己更喜欢同性情感——因为她首先是个同性恋,其次才是异性恋。默契如斯,两人立即达成一份“爱情契约”:在不结婚也不生小孩的前提下,两人必须竭力维持“必然的爱情”,但同时也可以体验一下“偶然的激情”;可以短暂分离,但不能长久分居;最后一点尤其重要——任何条件下,都要保证在生活、感情和性欲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

这就是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人的“性自由宣言”!

文章图片4

2 却道故人心易变

出乎意外,率先出轨的不是萨特,而是波伏娃。1936年初她回到巴黎,在“莫里哀高中”担任哲学老师。任教不足两个月,就把一个名叫奥尔嘉·科萨基维奇的17岁金发少女引诱到手,成为她的同性伴侣。此事很快被奥尔嘉父母发现,并将情况报告到学校,波伏娃因此被教育部开除。不过,波伏娃因祸得福,自此得以专心创作,这才有了日后的累累硕果——小说《名士风流》获得法国最高的“龚古尔文学奖”、有西方妇女“圣经”之称的《第二性》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女权运动”的起源,还写出了《女宾》、《他人的血》以及《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等多种著作,被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文章图片5

波伏娃

波伏娃离开学校后,奥尔嘉也放弃学业,心甘情愿追随自己的老师兼伴侣。不久,在德国“柏林哲学研究所”进修的萨特因为生病返回巴黎,忙于写作的波伏娃无暇分身,打发奥尔嘉代为照顾萨特。一来二去,奥尔嘉很快被萨特俘获,成为他的床上尤物,三个人自此过上了既有同性恋又有异性恋的混乱生活。一年后,奥尔嘉的妹妹旺达也加入进来,这个有巴黎“玩具娃娃”之称的混血女孩比她姐姐还要聪明美艳,弄得萨特和波伏娃全都心猿意马,只是碍于奥尔嘉不敢贸然下手。机会很快来了,19岁的帅哥洛朗·波斯特拜在萨特门下,面对新加入的两个人,萨特和波伏娃各怀鬼胎——萨特对旺达垂涎已久,波伏娃虽然已经29岁,却对英俊健壮的波斯特一见钟情。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把奥尔嘉当作“伊甸园里的苹果”送给波斯特,用她打开波斯特的性欲通道。如此这般之后,萨特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旺达,波伏娃则与奥尔嘉一起分享波斯特,两男三女就这样无比“性福”的生活在巴黎。

文章图片6

但没安稳多久,波伏娃的“同性情节”再次发作——她爱上16岁的犹太姑娘碧安卡·朗布兰,年少无知的碧安卡也十分崇拜波伏娃的学识和气质,小跟班一样与波伏娃形影不离。1939年深秋,她俩去“圣让花衣服港”徒步旅行,晚上住在一家只剩一张大床的旅馆里,在浪漫的小镇度过了浪漫的一晚。回到巴黎后,按照惯例,波伏娃又把碧安卡送给萨特“分享”,34岁的萨特对碧安卡爱不释手,就连他在二战中成为德军战俘后,还不忘写信向碧安卡表达忠诚:“记住,我会回到你身边的......我对你忠心不二,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

文章图片7

奥尔嘉

文章图片8

奥尔嘉的妹妹旺达

3 泪雨霖铃终不怨

随着名声的日益提升,萨特与波伏娃这对“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已经不再满足法国情人。1945年1月,萨特访美,在一次酒会上结识了美国少妇多洛丽丝·瓦内蒂,当晚就搅在一起。多洛丽丝本是法国歌舞剧女演员,二战期间移民美国,她在巴黎时就是萨特的崇拜者,这次异国他乡遇见自己的偶像,一团烈火立即熊熊燃起——她不仅使出在美国学到的所有性爱招数讨萨特欢心,还希望以后每年都能一起生活几个月。面对如此诱人的要求,萨特当然求之不得,6月刚回法国,12月又飞过去与多洛丽丝同居。萨特在大西洋上空飞来飞去的时候,波伏娃也没闲着,她又与一个名叫娜塔莉·索罗金娜的展开了同性恋情。与此同时,她感觉到萨特明显的疏远自己和巴黎的其他“后宫佳丽”,越来越频繁的飞往纽约与“美国情人”相聚。为了一探究竟,波伏娃于1947年元旦这天来到纽约,与萨特眼中的“国色天香”多洛丽丝见了一面,一杯咖啡尚未喝完,波伏娃就承认“这是萨特身边唯一让自己感到害怕的女人。”

文章图片9

萨特与多洛丽丝

几天后,波伏娃飞到芝加哥参加一场文化活动,受到美国小说家尼尔森·埃格伦的疯狂追求。波伏娃抱着对萨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念头,立即投入尼尔森怀抱。这位尼尔森不仅身高一米八〇,而且床上功夫着实了得,把个“海狸”轰得昏天黑地,高潮一次次吞噬她的肉体和灵魂,波伏娃亲腻的称他“我的鳄鱼”。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四个人生活在一个“性欲怪圈”里——萨特去纽约的时候,尼尔森来巴黎;波伏娃去芝加哥的时候,多洛丽丝来巴黎,直到1951年游戏厌了,大家才互相分手。

文章图片10

巴黎花神咖啡馆里的萨特蜡像

萨特一生有过很多女人,仅有名有姓者就多达11人,这也难怪他去世后法国人把他定义为“好色之徒”。萨特的“性胃口”确实很大,而为他源源不断提供性伴侣的“皮条客”正是波伏娃。比如1955年秋冬时节,萨特携波伏娃在中国访问了45天,11月初住在北京饭店,萨特看中一位陈姓女服务员,波伏娃便拿钱买春,遭到严词拒绝后,波伏娃毫无愧疚之色,只是摊开双手耸耸肩,嘟囔了一句:“这么冷的夜晚怎么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