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病害图谱防治大全

 暗夜ay 2016-07-08

玉米纹枯病



温度高、湿度大的气候,对纹枯病菌的进一步浸染为害有利,防治指标为病株率为15—20%的玉米田(地)。防治时间:玉米抽雄初期。


防治方法


1、亩用井冈霉素2包(50g)兑水50kg,先剐掉病叶,再用药液涂茎;

2、亩用20%井冈霉素晶体50g兑60kg水,对准茎杆基部喷雾。






灰斑病




药剂防治根据玉米灰斑病发生、发展和危害特点,在药剂防治上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期三个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方法


在喷药时最好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张叶片正反面喷湿为标准,由于玉米灰斑病是从玉米的脚叶自下而上发生危害和蔓延,早期摘除病叶集中处理或先喷下部叶,目的是控制下部叶片上的病菌不要往上部叶片危害和蔓延,防止重复浸染,达到控制病害蔓延的目的。防治药剂可先用以下农药单剂及交替使用,每亩80%代森锰锌60g,25%丙环唑30g,50%甲基硫菌灵100g等药剂兑水喷雾。






顶腐病





玉米发病后,植株生长中后期叶茎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口和黄色条纹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悬浮剂等1-1.5kg,拌细土20-30kg,在犁地和耙地前,分两次均匀撒施田间,兼治其它土传病害。


2、科学合理使用药剂:对发病地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禾果利(12.5%烯唑醇)12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但要注意,玉米花期不能用禾果利防治,以免产生药害;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加农用链霉素再加硫酸锌肥等优质叶面肥喷雾,连喷两次,间隔期为5天,喷雾时要避开中午高温时间,防施药人员中毒。







粗缩病





原因: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  

时期: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6-7片叶时才出现症状。  

症状:病株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浓绿,整株或顶部簇生,多数不能抽穗结实,发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少畸形。  


发病条件:

1、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

2、玉米苗期至7叶期为玉米粗缩病感病的敏感叶龄期,10叶期后为安全叶龄期。

3、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气候;越冬寄主毒源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虫量大;利于粗缩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及时铲除田间、地头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栖息场所。

2、玉米出苗后,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3、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在喷药的同时可加适量0.3%的磷酸二氢钾。

4、加强水肥管理,提高玉米抗病力







茎基腐病 (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


发病条件:

1.雨量   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2.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  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方法


用50%多菌灵600倍或20%三唑酮1000倍液喷雾防治,隔5--7天再喷一次。

除草剂使用技术性强,用前一定认真阅读说明书,以免影响药效甚至发生药害;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玉米,前后7天不宜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不要任意加大用药量,避开高温天气施药,防止作物出现药害和人员中毒。


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根茎或灌根,每隔7-10天喷1次,连治2-3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往年以青枯病发病较重的地块,可在玉米3~8叶期、10~12叶期(喷施控旺剂)、扬花期,可每亩用60克靠山多霸玉米型+3克72%农用链霉素兑一桶水进行喷雾,连续2~3次,间隔5~7天为宜。


对于往年青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浇水,随水冲施1~2瓶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剂)或1~1.5公斤科博(代森锰锌·波尔多液)。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由于该 病 潜 育期 短(2-3 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田间发病率10%时应立即喷药防治。主要使用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50%速克灵WP500倍液等;喷药防治效果在78%--95%。  






玉米假黑粉病




加强水肥管理,玉米抽雄前后勿使干旱;不要过多偏施氮肥,防止徒长;及时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减少耕作机械损伤;在玉米苗期结合田间管理,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拔节至成熟期,将病瘤在成熟破裂钱切除深埋;玉米秸秆不要堆放在田间地头,在下年玉米播种前要全部处理掉;实施秸秆就地还田最好在无病区进行,轻病田应结合玉米收获剔除病株及病残体后再进行秸秆还田;重病区应实行2-3年的轮作,减少菌源;不施用含有病菌或未经充分腐熟的农家粪肥。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在玉米快抽穗时,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对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喷雾,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小斑病


玉米生长后期,经常发生大斑病和小斑病,玉米抽穗后病情会逐渐加重。叶片上的这些梭状病斑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生时病斑灰绿色,潮湿时,上面出现黑色霉层。小斑病病斑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初发病时叶片上有水渍状病斑。大、小斑病严重发生时,叶片上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植株死亡。一般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向上扩展。两种病菌都来源于上年发病的玉米残体。


防治方法


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时,叶片达20%时,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间隔7天,连喷2-3次。





锈病




玉米锈病,是由外来病菌引起的。在华北地区,5月中下旬见玉米锈菌冬孢子,7月份达到高峰,9月份是第二个高峰;6月中下旬见夏孢子,8月中旬达到高峰。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这一个月时间内是玉米锈病的侵染盛期,该病从7月中旬开始有零星发病,夏孢子靠气流传播,重复侵染,8月底是发病盛期。田间发病时,先从植株顶部开始向下扩展。


防治方法


使用化学药剂来抑制孢子的萌发和传播,即使部分植株发病,喷施具有内吸作物的杀菌剂后,同样具有追杀病菌和治疗作用。

  

1 在孢子高峰期用药,对其萌发和传播起最大的抑制作用,事半功倍。建议可选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97%敌锈钠原药250―300倍液均匀喷雾。


2 玉米锈病的发病初期用药,建议可选用以下几种农药: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





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果穗染病从果穗尖端向下侵染,果穗籽粒呈煤污状,籽粒表面和籽粒间长有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呈干腐状,用手捻动籽粒即成粉状。该病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等省。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可在果穗上潜伏越冬。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经1-2天潜育萌发侵入。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叶斑或穗腐,进行多次再侵染。玉米吐丝至灌浆期,是该病侵入的关键时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严禁从病区调种 。

(3)在玉米吐丝盛期,向果穗上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其他药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


药剂防治:在玉米吐丝盛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400-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喷洒植株,间隔7-10天再次喷洒。注意重点喷洒果穗,喷药后24小时内遇雨要重新喷药。抽穗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





疯顶病


农业防治:从调查看品种对该病菌的敏感性有差异,发病田可以选用抗病和耐病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钾肥,控制氮肥;雨季尤其是玉米苗期,如出现大雨,对低洼田或地段,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根据防治经验,对上年发病田,从苗期喷两次药剂,有明显的控病效果。发病初期也可及时喷洒药剂。药剂可选用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4%恶霜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600~800倍液、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重点喷施茎基部。






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苗期发病,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有的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成株期病株果穗较短,整个果穗变成1个黑粉包,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区别。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花序,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两种病害虽然共同都产生大量黑粉,但在丝黑穗病的黑粉中有丝状物,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瘤内没有丝状物,受害部位产生肿瘤。


拔除病株,减少菌量。根据苗期的发病症状,结合定苗和田间除草,及时铲除病苗或可疑病株。在植株病症显现后、病穗未开裂散出冬孢子之前,及时铲除病株或病穗,并携出田外集中掩埋。切忌让病菌散落于田间增加田间菌量,造成第二年病害严重发生。






玉米穗粒腐病



识别要点:因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整个或部分果穗或个别籽粒腐烂,其上可见各色霉层,严重时,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籽粒间常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另外,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籽粒上表现,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


防治方法


在籽粒建成初期,及时防治害虫;大喇叭口期,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200克制成药土点心,可防治病菌侵染叶鞘和茎秆;吐丝期,用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果穗,以预防病菌侵入果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