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二 浙江省

 闲之寻味 2016-07-08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二

浙江省

 

何宗海

 

浙江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因境内有浙江而得名。春秋时为越国,战国时属楚国。东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国吞并吴国,此后四代越王以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为都;赧王9年(前306年),楚国占领越国国都吴,在浙西设立江东郡,越国退守钱塘江以东。秦统一后,“降越君,置会稽郡”,今浙江大部地区属会稽郡郡治吴。汉仍置会稽郡,属扬州。东汉顺帝永建4年(129年),会稽郡治迁往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新置吴郡,以浙西属吴郡,浙东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归晋,属扬州。唐初属江南道,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置浙江东、西2道。五代十国时钱建立吴越国。北宋在浙江设立两浙路,下设14个州: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南宋(1127年-1279年)时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元代将两浙路与南京等地合并,置江淮行省;始祖至元21年(1284年),江淮行省自扬州迁往杭州,浙西宣慰司徙平江,22年(1285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省会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辖区包括今浙江、福建2省及今江苏、安徽2省长江以南地区和上海市。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清圣祖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1]

晚清的浙江省,东滨东海,南通福建省,西邻江西、安徽2省,北接江苏省。省会钱塘、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全省辖杭州、湖州、嘉兴、严州、衢州、金华、处州、温州、台州、绍兴、宁波共11府;定海1直隶厅;海宁1散州;玉环、石甫城2散厅;共辖75县。

杭州府

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以余杭为地名。周朝以前,属扬州。春秋战国时,初属越,周敬王26年(前494年)归吴;30年(前490年)复属越;周显王35年(前334年)属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秦灭楚,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西汉承秦制,仍称钱唐。汉初实行王国、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先后属楚王国、荆王国、吴王国、江都国;武帝元狩2年(前121年),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迁治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三国时,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两晋,仍属吴郡。南朝宋孝武帝大明3年(459年),以扬州所统6郡为王畿,隶王畿。梁武帝太清3年(549年),置吴州,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隶吴州。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属吴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市)、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于此,仁寿2年(602年),置杭州总管府;炀帝大业3年(607年),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分全国为15道,属江南东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属浙江西道;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共9县。五代后梁开平2年(908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为吴越王国国都,称西府或西都,经历吴越3代、5帝共85年的统治。北宋太平兴国3年(978年),吴越归宋,复降为州;太宗淳化4年(993年),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3年(997年),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地;哲宗元年间(1089—1094年),苏东坡曾担任杭州知州;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南宋高宗建炎3年(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2年(1132年),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8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宋恭帝德祜2年),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15年(1278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21年(1284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至正26年(1366年)12月,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明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太祖洪武9年(1376年),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置浙江巡抚,驻杭州,7年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世宗雍正4年(1726年)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高宗乾隆19年(1754年),杭嘉湖道移治杭州。[2]

省会所在地。府治钱塘、仁和(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辖区东滨钱塘江口,西连安徽省宁国、徽州2府,南邻严州、金华、绍兴3府,北与嘉兴、湖州2府接壤。下辖:钱塘(县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部)、仁和(县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富阳(今浙江省富阳市)、余杭(县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临安(今浙江省临安市)、於潜(县治在今浙江省临安市于潜镇)、新城(县治在今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昌化(县治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共8县;海宁(州治在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1散州。

湖州府

地处浙江省北部。周代,太伯开辟吴地,湖州即属“三吴”( 苏州、湖州、吴江)之一。春秋战国时置菰城县,为春申君封地。秦始皇25年(前222年),置乌程县。汉高帝12年(前195年),属吴王刘濞封地。三国(266年)时置吴兴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 废郡置湖州,因滨临太湖而得名。唐玄宗天宝6年(742年),改湖州为吴兴郡;肃宗乾元6年(758年),复改吴兴郡为湖州。元成宗元贞6年(1295年),废州置湖州路;顺帝至正26年(1366年),改湖州府。明武宗正德2年(1507年),领安吉州、孝丰、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县,升安吉县为安吉州,领孝丰一县,仍隶湖州府。清高宗乾隆39年(1774年),改安吉州为安吉县,与孝丰县并入湖州府。[3]

府治归安、乌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辖区东界嘉兴府,西连安徽省广德、宁国2府,南邻杭州府,北滨大湖(今太湖)与江苏省接壤。下辖:归安(县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北部)、乌程(县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南部)、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德清(县治在今浙江省德清县德清镇)、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安吉(县治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安城镇)、孝丰(县治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共7县。

嘉兴府

地处浙江省东北部。春秋时,名长水,又称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属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3年(231年),改由拳为禾兴,赤乌5年(242年)改称嘉兴。唐玄宗天宝10年(751年),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后晋高祖天福5年(940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明宣宗宣德5年(1430年),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此后近五百年间,建置基本未有改变。[4]

府治嘉兴、秀水(在今浙江省嘉兴市)。辖区东界江苏省松江府(今属上海市),东南滨钱塘江口,西连湖州府,南邻杭州府,北与江苏省苏州府接壤。下辖:嘉兴(县治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北部)、秀水(县治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南部)、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石门(县治在今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平湖(今浙江省平湖市)、桐乡(今浙江省桐乡市)共7县。

严州府

地处浙江省西部。春秋属吴属越,战国属楚。秦时为会稽、鄣2郡地。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属楚王国,6年,属荆王国,12年,属吴王国;景帝前元3年(前154年),分属江都国及会稽郡;武帝元狩2年(前121年)起,属会稽、丹阳二郡。东汉时先属吴、丹阳2郡,献帝建安13年(208年),分歙县置新都郡(今淳安地),隶属扬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南朝宋时新安郡隶属东扬州,齐时隶属扬州,梁、陈时复隶属东扬州。梁普通2年(521年),寿昌县自吴郡改属新安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属婺州;仁寿中即新安故城而置睦州;炀帝大业初改睦为遂安郡,歙为新安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遂安郡为睦州,又于桐庐县别置严州(严州之名自此始),7年废严州,8年复称睦州;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睦州隶江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睦州为新定郡,属江南东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属浙江东道,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还淳(新安县改名,后又改青溪、淳化)、遂安6县,习称“六睦”。五代属钱氏。宋太平兴国纳土,隶浙西路,先是太宗以亲王领睦州防御使,政和8年(1118年)升为建德军节度;宣和元年(1119年),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3年,改睦州为严州,属两浙路,治建德。南宋度宗咸淳10年(1274年)升为建德府,属浙西路。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建德府为建德路,属江淮行省。元末明初,改为建安府,不久改建德府。明太祖洪武8年(1375年),置中书省,改建德府为严州府,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严州府隶属浙江省金衢严道。[5]

府治建德(在今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辖区东南界金华府,西连安徽省徽州府,南邻衢州府,北与杭州府接壤。下辖:建德(县治在今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淳安(今浙江省淳安县)、桐庐(今浙江省桐庐县)、遂安(县治在今浙江省淳安县大市镇附近)、寿昌(县治在今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分水(县治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共6县。

衢州府

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夏、商、西周属百越地。春秋初为姑篾国,后为越国姑蔑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属会稽郡之大末县。汉高帝6年(前201年),为荆王国地,12年(前195年),属吴国地;景帝4年(前153年),复属会稽郡。东汉献帝初平3年(192年),分大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属会稽郡。三国吴国宝鼎元年(226年),新安县改属东阳郡。隋炀帝大业3年(607年),大末、定阳2县并入信安,隶东阳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衢州州名始于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州治信安;7年(624年)废衢州,隶婺州;武后垂拱2年(686年),复置衢州,属江南道;如意元年(692年),分龙丘县之西置盈川县,衢州辖信安、龙丘、须江、常山、盈川5县;证圣元年(695年),分须江、定阳、弋阳3县置玉山县,隶衢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衢州为信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衢州,隶浙江东道;代宗大历14年(779年),改隶浙江西道。五代时属吴越国(907~978),后唐长兴2年(931年),吴越改龙丘为龙游。宋代属两浙路。南宋属两浙东路。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改衢州路总管府,西安县倚廓,隶江淮行省浙东道宣慰司;至正19年(1359年,明太祖己亥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治西安;26年(1366年,元至正丙午年),又改龙游府为衢州府,西安倚廓,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金衢道。清代沿袭明制,隶浙江省金衢严道;世祖顺治8年(1651年),浙闽总督移此;圣祖康熙23年(1684年)裁撤,西安县仍为府治外,又为金衢严道治所。[6]

府治西安(在今浙江省衢州市区)。辖区东界金华府,西连江西省广信府,南邻福建省蒲城县,北通严州府,西北与安徽省徽州府接壤。下辖:西安县(在今浙江省衢州市区)、龙游(今浙江省龙游县)、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市)、常山(今浙江省常山县)、开化(今浙江省开化县)共5县。

金华府

地处浙江省中部。春秋时属越国。秦、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东阳郡,属扬州。南朝梁绍泰2年(556年)置缙州。陈天嘉3年(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隋文帝开皇13年(593年),改置婺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复置东阳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县分置衢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婺州,沿续到宋元。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改为婺州路;顺帝至正18年(1358年),明军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20年(1360年),改名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8县,故有"八婺"之称。[7]

府治金华(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区)。辖区东界台州府,西连衢州府,南邻处州府,北抵杭州府,西北通严州府,东北与绍兴府接壤。下辖:金华(县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区)、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东阳(今浙江省东阳市)、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武义(今浙江省武义县)、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汤溪(县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共8县。

处州府

地处浙江省南部。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建处州,12年(592年)改为括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为永嘉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复改为括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缙云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括州;代宗大历14年(779年)改为处州。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改为处州路;顺帝至正19年(1359年),改为安南府,不久改为处州府。清延明制。[8]

府治丽水(在今浙江省丽水市区)。辖区东界台州、温州2府,南及西南连福建省福宁、建宁2府,北通金华府,西北与衢州府接壤。下辖:丽水(县治在今浙江省丽水市市区)、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缙云(今浙江省缙云县)、松阳(今浙江省松阳县)、遂昌(今浙江省遂昌县)、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庆元(今浙江省庆元县)、云和(今浙江省云和县)、宣平(县治在今浙江省武义县宣平镇)、景宁(今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共10县。

温州府

地处浙江省南部偏东。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又称欧城。春秋属越。秦统一后属闽中郡。汉惠帝3年(前192年)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发兵攻东瓯。解围后,东瓯国有众4万余人内徙江淮间的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部地区),东瓯故地为闽越控制。建元六年(前135),闽越王郢被杀,闽越分越繇和东越两部,东瓯故地属东越。元封元年(前110),汉王朝以越人经常互相攻击,再诏东越、闽越两地吏民迁徙江淮间,地虚国除。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鄞县南部之回浦乡,即东瓯故地置回浦县,属会稽郡。顺帝永和3年(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三国吴大帝赤乌2年(239年),属会稽郡。吴孙亮太平二年(257)春,以会稽郡东部的章安、临海、始平、永宁、罗阳、松阳、罗江7县置临海郡,郡治初设临海,后徙章安,隶扬州。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析临海郡南部四县置永嘉郡,属扬州,建郡治于瓯江南岸(今鹿城区)。南朝宋元嘉末,郡属会州,孝建改元(454)属东扬州。梁末罢东扬州设缙州,废永嘉郡,陈天嘉时(560~566年),东扬州、永嘉复为州、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永嘉郡、临海郡,撤章安、始丰、宁海、乐安4县入临海县;改永宁县为永嘉县,撤安固、横阳、乐成3县入永嘉县;又分松阳县之东乡置括苍县。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州为郡,恢复永嘉郡,仍属扬州。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海州,5年改海州为台州,7年,撤乐成县入永宁,改称永嘉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隶江南道之越州都督府。高宗上元2年(675年),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治设永嘉,仍隶江南道。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析永嘉县地复置乐成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温州,先后隶浙江东、西道。后晋天福4年(939年),升温州为静海军节度州。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978年),温州节度州降为温州军事州,属两浙路。徽宗政和7年(1117年),升温州军事州为应道军节度州。高宗建炎3年(1129年),属两浙东路。咸淳元年(1265),以度宗潜邸升温州为瑞安府。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改瑞安府为温州路,属浙东宣慰司,先隶江淮行省,后隶江浙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路置府,15年(1382年)改属浙江布政使司。永乐年间(1403~1424),司下设道,属温处道。沿明制。世宗雍正6年(1726年),以原分辖于乐清及台州太平(温岭)之玉环山乡,设置玉环厅。[9]

府治永嘉(在今浙江省温州市区)。辖区东滨东海,西连处州府,南邻福建省福宁府,北与台州府接壤。下辖:永嘉(县治在今浙江省温州市区)、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市)、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平阳(今浙江省平阳县)、泰顺(今浙江省泰顺县)共5县;玉环(今浙江省玉环县)1散厅。

台州府

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先秦时为瓯越地。秦属闽中郡。汉代先后属东海、东越等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东越国除,改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昭帝始元2年(前85年),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在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办事处),属会稽郡,隶扬州。东汉献帝建武年间(25—56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三国吴大帝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年),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2年(239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办事处)。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属临海郡,隶扬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12年改称括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称海州,5年(622年)改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玄宗开元21年(733年),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复称临海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熹宗中和3年(883年),隶义胜军,光启3年(887年),以台州置德化军。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978年),属两浙路。南宋隶两浙东路。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黄岩为散州,仍隶台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清沿明制,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隶浙江省绍台道,7年(1668年),隶宁台温海道,11年(1672年)隶台海道,24年隶宁台道;世宗雍正4年(1726年),隶宁绍台道。[10]

府治临海(在今浙江省临海市)。辖区东滨东海,西连金华、处州2府,南邻温州府,北通宁波府,西北与绍兴府接壤。下辖:临海(县治在今浙江省临海市区)、黄岩(县治在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仙居(今浙江省仙居县)、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大平(今浙江省温岭市)共6县。

绍兴府

地处浙江省中部偏北。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绍兴市志(1996年)》)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战国初,越王句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秦始皇25年(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郡治吴(今江苏省苏州市);37年(前210年),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隶属会稽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置13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26县,属今浙江境内者18县。东汉永建4年(129年),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领山阴等15县。晋武帝太康2年(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陈后主时期(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阴山、会稽2县同城而治。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入句章县,又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县。唐及北宋,越州领8县,治山阴。南宋高宗建炎4年(1130)年,高宗驻跸越州,取“绍万世之宏休,兴百王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不变。明太祖于丙午年(1366年)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8县。清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4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辖县未变。 [11]

府治阴山、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区)。辖区东界宁波府,南邻台州府,西南邻金华府,西北与杭州府接壤,北隔钱塘江口与嘉兴府及江苏省松江府(今属上海市)相望。下辖:山阴(县治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北部)、会稽(县治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部)、萧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诸暨(今浙江省诸暨市)、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上虞(县治在今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北)、嵊县(今浙江省嵊州市)、新昌(今浙江省新昌县)共8县。

宁波府

地处浙江省东部。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地。秦始皇25年(前222年),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在小溪(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置鄞州,8年(625年)改称何宗海

 

浙江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因境内有浙江而得名。春秋时为越国,战国时属楚国。东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国吞并吴国,此后四代越王以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为都;赧王9年(前306年),楚国占领越国国都吴,在浙西设立江东郡,越国退守钱塘江以东。秦统一后,“降越君,置会稽郡”,今浙江大部地区属会稽郡郡治吴。汉仍置会稽郡,属扬州。东汉顺帝永建4年(129年),会稽郡治迁往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新置吴郡,以浙西属吴郡,浙东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归晋,属扬州。唐初属江南道,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置浙江东、西2道。五代十国时钱建立吴越国。北宋在浙江设立两浙路,下设14个州: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南宋(1127年-1279年)时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元代将两浙路与南京等地合并,置江淮行省;始祖至元21年(1284年),江淮行省自扬州迁往杭州,浙西宣慰司徙平江,22年(1285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省会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辖区包括今浙江、福建2省及今江苏、安徽2省长江以南地区和上海市。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清圣祖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1]

晚清的浙江省,东滨东海,南通福建省,西邻江西、安徽2省,北接江苏省。省会钱塘、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全省辖杭州、湖州、嘉兴、严州、衢州、金华、处州、温州、台州、绍兴、宁波共11府;定海1直隶厅;海宁1散州;玉环、石甫城2散厅;共辖75县。

杭州府

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以余杭为地名。周朝以前,属扬州。春秋战国时,初属越,周敬王26年(前494年)归吴;30年(前490年)复属越;周显王35年(前334年)属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秦灭楚,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西汉承秦制,仍称钱唐。汉初实行王国、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先后属楚王国、荆王国、吴王国、江都国;武帝元狩2年(前121年),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迁治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三国时,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两晋,仍属吴郡。南朝宋孝武帝大明3年(459年),以扬州所统6郡为王畿,隶王畿。梁武帝太清3年(549年),置吴州,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隶吴州。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属吴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市)、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于此,仁寿2年(602年),置杭州总管府;炀帝大业3年(607年),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4年(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分全国为15道,属江南东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属浙江西道;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共9县。五代后梁开平2年(908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为吴越王国国都,称西府或西都,经历吴越3代、5帝共85年的统治。北宋太平兴国3年(978年),吴越归宋,复降为州;太宗淳化4年(993年),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3年(997年),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地;哲宗元年间(1089—1094年),苏东坡曾担任杭州知州;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南宋高宗建炎3年(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2年(1132年),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8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宋恭帝德祜2年),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15年(1278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21年(1284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至正26年(1366年)12月,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明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太祖洪武9年(1376年),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置浙江巡抚,驻杭州,7年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世宗雍正4年(1726年)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高宗乾隆19年(1754年),杭嘉湖道移治杭州。[2]

省会所在地。府治钱塘、仁和(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辖区东滨钱塘江口,西连安徽省宁国、徽州2府,南邻严州、金华、绍兴3府,北与嘉兴、湖州2府接壤。下辖:钱塘(县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部)、仁和(县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富阳(今浙江省富阳市)、余杭(县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临安(今浙江省临安市)、於潜(县治在今浙江省临安市于潜镇)、新城(县治在今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昌化(县治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共8县;海宁(州治在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1散州。

湖州府

地处浙江省北部。周代,太伯开辟吴地,湖州即属“三吴”( 苏州、湖州、吴江)之一。春秋战国时置菰城县,为春申君封地。秦始皇25年(前222年),置乌程县。汉高帝12年(前195年),属吴王刘濞封地。三国(266年)时置吴兴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 废郡置湖州,因滨临太湖而得名。唐玄宗天宝6年(742年),改湖州为吴兴郡;肃宗乾元6年(758年),复改吴兴郡为湖州。元成宗元贞6年(1295年),废州置湖州路;顺帝至正26年(1366年),改湖州府。明武宗正德2年(1507年),领安吉州、孝丰、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县,升安吉县为安吉州,领孝丰一县,仍隶湖州府。清高宗乾隆39年(1774年),改安吉州为安吉县,与孝丰县并入湖州府。[3]

府治归安、乌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辖区东界嘉兴府,西连安徽省广德、宁国2府,南邻杭州府,北滨大湖(今太湖)与江苏省接壤。下辖:归安(县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北部)、乌程(县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南部)、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德清(县治在今浙江省德清县德清镇)、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安吉(县治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安城镇)、孝丰(县治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共7县。

嘉兴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